呂卓
〔摘 要〕本文通過梳理國外經典判例,對英美法系和大陸法系國家關于保險利益原則和損失補償原則的理論觀點進行總結和評價,運用推演的方式分析保險利益原則和損失補償原則在不同性質界定下的優缺點、適用性及適用范圍,進一步理清二者關系。最后提出為保障不同利益主體對保險標的享有的權益,應借鑒期待利益原則的思想確定保險利益主體,擴大保險保障的范圍,提高保險保障的程度,為錯綜復雜的保險糾紛案件提供解決依據,對我國保險實踐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保險保障;保險利益原則;損失補償原則;期待利益原則
中圖分類號:F840 文獻標識碼:A 文
章編號:10084096(2016)04001907
一、引 言
保險利益原則和損失補償原則是保險業立法與指導實踐遵循的最基本原則,對保障主體的確定和保險功能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然而,隨著社會發展和經濟活動的多樣化,人們面臨的風險變得越來越復雜,對于保險利益原則和損失補償原則的認識,以及二者關系的理解也產生了變化。這種變化直接影響到實踐中保險保障主體和損失補償金額的確定,從而影響保險保障范圍和保險功能實現的效果,因而需要與時俱進地明確保險主體所享有的權利和義務,確定損失補償范圍和金額。保險利益原則和損失補償原則具有緊密的聯系,但國內學者對這種內在聯系及其變化過程的研究卻很少。在我國保險的立法和實踐中,沒有明確的指導性原則,這不僅會產生大量的保險糾紛,損害各方主體的利益,還會影響保險功能的實現效果和保險業的聲譽。本文對不同經濟社會背景下,保險利益原則和損失補償原則的演變及二者關系的演進進行梳理和總結,進而針對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和保險主體特征,提出適應我國保險實踐的保險利益原則和損失補償原則。
國內的一些學者從不同角度對保險利益原則的演進進行了研究。曾東紅[1]從法律利益到事實期待利益、從法律利益到經濟損失、從家庭關系到經濟關系闡述了保險利益的變化與法理觀存在的差異。邢海寶[2]不僅總結了從法律上保險利益到經濟上保險利益的演變,還指出經濟保險利益反映了保險的根本目的,是新經濟條件下保險本質的回歸。梁山[3]總結了近200年保險利益原則產生和發展的歷史,通過大量經典判例指出法律上對保險利益原則的應用有逐步從“愛爾登準則”向“勞倫斯準則”靠攏的趨勢。而對損失補償原則演進的研究,樊啟榮[4]運用法解釋學、法史學及比較法學等分析方法,從保險損害補償的范疇分析入手,對該原則的內核、規范目的、適用范圍及其例外等做了深入闡釋。多數研究對損失的界定也從僅包含財產損失擴展為包含財產與人身損失,即理論上的損失不但指財產的損毀或滅失,還包括人身遭受傷害帶來的經濟損失[5]。
然而,這些對保險基本原則的研究多為對單一原則的具體研究,而針對于保險利益原則和損失補償原則的關系進行的研究很少,并且觀點各異。一種觀點認為,保險利益原則是保險合同的首要原則和成立要件,所有保險基本原則都以保險利益原則為基礎。沒有保險利益原則,其他保險原則都不成立[6]。而另一種觀點認為,保險利益原則的存在以損失發生為前提,損失補償原則派生出保險利益原則、代位求償權、推定全損、委付,以及吞并原則等一系列重要制度。保險利益存在與否的判定和歸屬以保險事故發生是否帶來損失,給誰帶來損失為準,即依據“損害為保險利益之反面”原則,因而損失補償原則是保險合同最根本最首要的原則[7]-[10]。保險利益原則產生的深層次原因是為了貫徹保險的核心原則——保險補償原則,保險利益可以取消,但補償原則仍將是保險的核心原則[11]。還有一些學者將保險利益分為積極的保險利益和消極的保險利益,分別對不同性質保險利益的損失進行界定:對于積極的保險利益,損害是指保險事故導致被保險人與積極性財產價值客體的關系受到的侵害;對于消極的保險利益,損害則是指保險災害導致被保險人與消極性不利客體的關系受到的侵害。然而,國際上普遍將保險利益原則和損失補償原則并列為保險法的基本原則。可見,理論界對保險利益原則和損失補償原則的關系并沒有達成共識,本文通過研究二者的內涵與演進過程,理清二者的內在聯系,對保險基本原則的實踐應用進行進一步思考與探索。
二、保險利益原則和損失補償原則理論關系的產生與發展
(一)損失分攤思想的出現
最初的保險思想源自人們基于損失分攤的互助共濟行為。我國自古就有積谷防饑的后備倉儲制度,如春秋戰國時期的委積制度、漢朝的常平倉制度、隋唐的義倉制度、宋朝的廣惠倉制度,以及民間相互保障組織等,這些分散風險的思想就是最初海上保險的原理與基礎[12]。國外保險思想最早產生于古巴比倫,在《漢謨拉比法典》中就有關于類似貨物運輸保險和火災保險的規定,而公元前18世紀對運輸農牧產品時馬匹死亡給予的經濟保障則是財產保險的雛形。早在公元前4500年,古埃及的石匠間就產生了一種互助基金組織,將具有相同政治、哲學或宗教信仰的人集合在一起,會員定期交付一定金額的會費,當其死亡時,由該組織支付喪葬費用,這是最早的進行人壽保險和意外傷害保險的組織[13]。而最初以法律條文形式確定的保險原則,是公元前916年由《羅地安海商法》規定的“一人為眾,眾為一人”的共同海損損失分攤原則,“減輕船只載重而拋棄船上的貨物,如果是為了全體利益,其損失應由全體受益方分攤”[14]。這一原則是現代海上保險制度的萌芽。其后,在《羅馬法典》中也體現了在海上貿易活動中具有共同利益關系的主體之間共同分攤損失的相互保障思想。
(二)基于不同性質保險利益的損失補償
1法定保險利益與損失補償
保險利益起源于13世紀末意大利北部的海上保險,當時的人們認為只有遭受損害才可以獲得賠償,且損害僅指標的物本身的毀損或滅失。16世紀出現了以損失補償為功能的現代意義的保險,從這一時期開始,保險利益與損失補償之間的關系才得以確立[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