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希雨
奧巴馬說中國“搭便車”,這是個偽命題。經濟全球化趨勢勢不可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搭誰的便車,這筆賬算不清楚。
如果一定要算,我們不妨看看: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中國頂住巨大壓力,堅持人民幣不貶值,并通過國際機構和雙邊援助支持東南亞經濟,充分展現了負責任的大國風范;2008年雷曼兄弟破產后,G20成為新的全球經濟治理平臺,中國功不可沒;更有中國頂住國際金融危機率先強力恢復,對全球經濟的貢獻率超50%。如果中國當時以鄰為壑,美國不知道還要在金融危機的泥潭里掙扎多久。
奧巴馬狹隘“蹭車論”的重要依據是中國在軍事干預伊拉克內政領域沒有“出力”,而倘若中國真的派兵,對方又會趁機渲染中國軍事擴張論,這是中國在崛起過程中的戰略困境。
這一困境要求中國外交更精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中國對中東政治事務的參與程度,同經濟領域的確存在一定的反差。
毛澤東說,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中國要積極參與中東事務,但決不當頭。在不干涉別國內政的前提下,同地區有關政治勢力開展對話與合作;主張通過對話、談判解決地區爭端;要努力發揮政治、外交、經濟作用以及聯合國機制下的軍事維和作用。
(摘自《瞭望東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