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殷
前段時間,英國在亞洲外交舉措頻頻。除了首相卡梅倫對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越南進行了連續訪問之外,外長哈蒙德也于近日訪問了中日兩國。在這一系列動作的背后,是英國對其亞洲戰略的重新布局。
相比于日本、美國的亞洲戰略,英國的亞洲戰略布局體現了其外交的現實主義作風,手段更加務實靈活,并且似乎也沒有了歐洲傳統的道德優越感,追求的是經貿、文化與安全上的共贏,而非單方面的“霸權”。
提升經貿關系是卡梅倫訪問東南亞的主要目的
2012~2015年,東盟的經濟規模從世界第12位上升到第7位,并預計在2030年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隨著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亞投行的建立以及亞洲國家在基礎設施與制度建設上的一系列進展,東南亞的經濟發展會不斷加速。
而由于歐洲經濟的停滯,英國近幾年與歐洲鄰國的貿易受到了很大影響。同時,在與歐洲大陸國家的競爭中,英國在一些領域處于不利地位。這讓其國內“轉移貿易重心”的呼聲逐漸增大,卡梅倫也在相當程度上支持這種觀點。
值得指出的是,英國對于東南亞的重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歐洲對東南亞的定位。近年來,歐盟將東南亞視為僅次于中國和印度的世界第三大勞動力市場,與東南亞的關系迅速升溫。1993~2013年期間,歐盟—東盟雙邊貿易年均增長7%;歐盟還是東盟最大的外國直接投資者。2010~2013年,歐盟在東盟地區的投資額占整個東盟投資額的22%,2014年歐盟又對東盟投資達290億美元,同比增長30.5%。歐洲各國已經認識到誰先占領了亞洲市場,誰就有可能在21世紀綜合國力的競爭中占據主動和優勢。這促使英國這樣的國家全面反思并調整其亞洲戰略,加強與東盟的關系,并利用殖民時代積累下來的文化與人脈上的優勢,試圖恢復失去的地位,避免被其他大國擠出東南亞。
保持多邊平衡是英國“重返亞洲”的基本原則
對于國力已經大不如前的英國來說,它非常清楚自己已經喪失了在東南亞地區曾經的宗主國霸權地位。在今天的東南亞,中、日的經濟影響力與美國的安全影響力是英國重返東南亞必須接受的客觀現實。英國希望在擴大自己在東南亞地區影響的同時,不刺激到東南亞已有的權力秩序,從而讓自己的進入能夠更靈活地與各方取得利益上的平衡。
可以說,英國的策略是力爭通過與在東南亞進行角逐的各方的合作,來營造游刃有余的戰略環境。這的確是英國作為一個老牌外交強國值得我們學習的一面;但坦率來說,這種策略也有其無法回避的局限性,即英國并不是東南亞地區權力架構的主導者,在安全上擺脫不了美國的影響,在經濟上,如果它想分享亞投行帶來的紅利,那么必須尊重中國的考量。如果美國仍然試圖利用日本與東南亞一些國家來遏制中國,那么英國游刃有余的空間可能會越來越小。
軟實力是英國與歐盟“重返亞洲”的重要依托
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英國或歐盟都已經不具備與中、美、日在東南亞競爭的實力,然而這并不意味著英國與歐盟在東南亞全面處于劣勢。由于歐洲諸國在殖民時代曾經營過多個東南亞國家,它們在文化、人脈等軟實力上有其獨到優勢。甚至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當地許多精英還對與歐洲的聯系感到親切與驕傲。在這種情況下,歐盟諸國采取了更為長線與柔軟的方式,逐步從文化與人才方面加深與東南亞國家的聯系。
作為世界上殖民經驗最豐富的國家,英國在同東南亞地區的地方精英打交道方面積累了許多寶貴心得。而且由于其在殖民時期比較注意與當地精英保持良好關系,這讓它在東南亞的形象要優于法國、西班牙、荷蘭等國,在進入東南亞方面更具有相對優勢。在東南亞地區諸國的精英教育中,英文教育極為普及就是一例;不少精英亦通常會選擇去英國留學。這種人脈與文化上的滲透,會讓英國在東南亞地區更有持久力。
坦率而言,在中美、中日關系日趨微妙以及南海問題日益復雜的大背景下,英國以及歐盟的進入使東南亞政治經濟秩序中又出現了一支力量,也在一定程度上讓東南亞的局勢更為復雜。對于東南亞各國而言,英國以及歐盟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新的資源,讓它們緩解了可能在中美之間選擇站隊的焦慮;但對于已經深陷東南亞棋局的中、美、日而言,英國與歐盟的出現卻在一定程度上讓各方的競爭出現了更多的變數。雖然英國以及歐盟在價值觀上與美國接近,在反恐上與美國立場相同,但與美國相比,英國與歐盟對中國相對友善且政策、態度靈活,這實際上加劇了東南亞地區權力的多元化,有助于讓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疏離美國主導的亞太秩序。對于日本來說,英國與歐盟的出現,則讓日本在東南亞地區面臨更為強大的經濟與文化競爭,日本的“質量”優勢會因為歐洲制造的進入而顯著下降,其在東南亞的人脈也會面臨英國這樣長于軟實力的歐洲國家的激烈競爭。
而對于中國來說,英國的進入其實為中國在東南亞地區推進“一帶一路”提供了機遇。這是因為,相比于帝國心態明顯的美國,英國等歐洲國家雖然在價值觀上與中國存在明顯差異,但在交流上卻更為平衡、靈活。放棄了世界霸權企圖的歐洲是中國在利益上廣泛合作的伙伴。在英國帶頭加入亞投行之后,中英的這種利益合作趨勢正越發明顯。同時,英國的文化實力、人脈關系以及高技術含量的經濟也可以對中國的經濟實力形成良好的補充。在經濟方面,由于中英兩國的競爭優勢主要存在于不同領域,因此中英的競爭其實小于英日之間的競爭。在這種情況下,中英的合作的確為中國提供了進一步平衡日本在東南亞地區影響力的可能,而在我看來,日本恰恰是中國目前在推進“一帶一路”過程中最大的競爭對手。
(摘自《世界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