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伯沖
齊威王注重選拔人才,有一次他同魏惠王會談,惠王問他,你有明珠嗎?齊威王說沒有,惠王很詫異地說,我的國家小,還有十顆光照幾十丈的明珠,你怎么沒有呢?威王說,我的明珠同你的不一樣,我以人才為明珠。當時,說得惠王在會場上很不好意思。齊威王的回答不是隨便的調侃,而是很有底氣的,完全以自己的強項比人家的弱項。
由于齊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使那時“齊最強于諸侯”,曾與魏國進行桂陵、馬陵之戰,都打贏了,使得牛哄哄的魏王不得不低下了曾經高傲的頭顱來朝見。
從威王和惠王這段對話以及齊威王得意的表情可以看出,戰國時期的人才是很吃香的,同時也反映出當時人們的人才觀念。客觀上,戰國時期的戰爭是諸侯之間為了人口和土地而進行的兼并。戰爭猶如一個巨大的市場,按照固有的市場規律,有需求必然有供應,需求越大,市場則越大。戰國這個市場什么都需要,特別需要的是人才。于是,各種各樣的人才應運而生,層出不窮。
變法,則是市場與人才間堅韌的鏈條。它以其磅礴的氣勢,誘人的魅力,召喚著一批又一批勇于向舊制度發起挑戰的變法者去拼搏、去奮斗,吸引著一個個不甘落后的諸侯國家去探險、去斬棘、去追求。那時候,作為政治智囊、軍事參謀、外交使節、思想精英、文教師長而活躍于天地翻覆的歷史舞臺上的“士”,在推動社會前進的同時,表現出自己強烈的獨立意志,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群體人格。戰國給軍事謀略家們提供了一個表演的舞臺,軍事人才是戰國時代最炙手可熱的寶貝,他們憧憬著無限光明的前途。當然,爭霸事業不是請客吃飯,不是繪畫繡花,不會打仗,那就到邊上歇菜去吧。
想在戰爭的舞臺上大顯身手的人,首先得有一兩手絕活,光靠忽悠不是長久之計,尤其是平民去參政的先決條件就是必須具備一定的學識,其中向前人求學求知是一條必由之路。春秋晚期私學發展打破了“學在官府”的貴族壟斷知識的局面,繼而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盛況。那時,社會上各階級、階層人士只要家里有點積蓄,都紛紛入學受教,以改變身份,獲取官爵,顯威揚名,學習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出人頭地,禽滑厘師從于墨子,吳起從師曾子,張儀、蘇秦俱師從于鬼谷子,孟子亦受學于子思,李斯“從荀卿學帝王之術”,春申君以“游學博聞”而“相楚二十五年”,蔡澤以“游學于諸侯”而被“拜為秦相”。
有了知識就有了本錢。于是一批出身并不高貴的人擔任相職,開啟了布衣卿相之先河。這些出身寒微的士人一旦為相,知識能力與吃苦精神交融在一起,很快平步青云,顯赫一時。但他們十分明白,自己的利益附著于君權,本身沒有什么根基、背景,能夠吃上這碗飯實不容易,若失去相位,則地位一落千丈,只能織履為食,食粥為生。所以,布衣卿相們倍加珍惜自己的工作崗位,千方百計地好好表現自己,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博取君主的信任與歡心,不僅要隨時觀察,而且要入“官”隨俗,取得廣大民眾的支持,以穩固自己的地位。
像著名的外交家、“合縱”秘書長蘇秦,不僅家無良田,且其兄嫂、妻子都必須親自勞作才能糊口。這一時期的士階層身上,別看他們一副窮酸相,卻個個有一股昂揚奮發、積極進取的精氣神,都充滿著縱橫馳騁的渴望,建功立業的憧憬,殺身成仁的勇氣,博取功名的沖動。一批批出身并不高貴的士人擔任要職,走到前臺操刀變法,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戰國時期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在迅速變革的社會政治面貌。而士階層所獨具的內在主觀條件,就是他們的智慧、知識和才能。
還有的人為了博取功名,竟然不顧一切了。吳起為了說明自己的忠心,更是為了通過打仗撥開晉升之路,結果將自己的老婆一刀抹了。為了功名,竟然殺妻的事情都干得出來,吳起后來在楚國的最后結果也算是一種“報應”吧。難怪200多年前一個叫馬戛爾尼的英國人到中國來了一趟,回去后便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人沒有宗教,如果有的話,那就是做官。”
不分平民與貴族,不分國界,不分品德,只要有富國強兵之術就能夠參與政治甚至攫取大權。戰國可謂是一個人才的“春天”。即便一個地位很低的士人,以三寸不爛之舌游說主人,議論古今,陳說利害,一經國君賞識,便可提拔為執政大臣,上為國排解憂患,下為自己博取富貴。
張儀本是魏國人,憑著他系統的連橫學說,說服秦惠文王,并做到了國相;甘茂本是上蔡監門官史舉的家臣,到了秦國后做到了秦武王的左丞相;范雎也是魏國人,以“遠交近攻”之計為秦昭王欣然接受,拜為客卿,數年后拜相;燕人蔡澤先是做了秦國的客卿,也是因游說成功而做到秦昭王時的相國。他們以片言登青云,出入他國為客卿,由于他們在出生地的國度里并無貴族身份,某種程度上說,頗有點平民參政的色彩。
社會急需的優秀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等各類高素質人才大多匯集于士階層,大多產生于士階層,有的進入諸侯大夫的機構,有的獨立于社會,形成一個具有真正意義的中國知識分子階層。
戰國時期是一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的社會大變革時代,也是一個由七國爭霸走向統一的社會大組合時代。這樣的時代為士階層提供了空前的多樣化的機遇,人才效應成為這一時代的一個最為顯著的特征。他們當中的許多人順乎時代潮流而動,在戰國這一出威武雄壯的歷史劇中始終扮演著主要角色。
不難理解,戰國時期類似毛遂這樣的人,自己推薦自己,要是換到現在,肯定會被扣上“自不量力”“跑官要官”的帽子,可在戰國時期這種想方設法為自己創造機會、成就事業的例子并不奇怪。這是時代的使然。
就這樣,那個血雨腥風、戰亂頻繁的動蕩時代,也成了懷抱理想、渴望成功的列國游士們實現自身價值的最好時代。這樣的時代,到底是好還是壞,很難說得清楚,但毫無疑問,那是一個絕對獨特的時代,空前絕后。不然,就不會出現那么多具有獨特個性的人。
戰國時代,是個競爭時代,自然會人才輩出。這些知識精英生活在活潑的時代,使得變法運動波瀾跌宕而又豐富多彩。
(摘自《戰國:一部改革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