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開勝
(廣東省核工業地質局二九二大隊廣東河源517000)
廣東草帽頂金多金屬礦地質特征及成礦條件分析
■溫開勝
(廣東省核工業地質局二九二大隊廣東河源517000)
在系統的研究廣東省草帽頂金多金屬礦的地質特征基礎之上,分析了該金多金屬礦的成礦條件,認為該礦床的形成受區域巖漿活動及構造等多種因素控制,該礦床是在多期次巖漿作用下,由于熱液流體的作用萃取了周圍地層中的礦質元素,形成含金流體在熱動力作用下沿斷裂運移,促使地層中金元素不斷活化、遷移,在特定構造位置沉淀集中的產物。
地質特征成礦條件草帽頂金多金屬礦廣東
草帽頂金多金屬礦位于燈塔盆地內西部,緊鄰盆地邊緣,燈塔盆地位于河源大斷裂下盤,九連山褶皺隆起帶的東側。2008-2010年我隊在緊鄰草帽頂工作區東部的烏坭塘金礦開展普查評價時,發現草帽頂礦區與烏坭塘礦區成礦條件一致,因此至目前一直在對草帽頂金多金屬礦區進行勘查。筆者對草帽頂金多金屬礦地質特征及其成礦條件進行了系統的總結,對該區成礦規模有一定認識,明確了擴大方向,地質工作比較主動。
草帽頂金多金屬礦點位于北東向武夷—河源成礦帶西南段與東西向南嶺成礦帶東段南緣的交匯部位,九連山褶皺隆起帶東側,河源深大斷裂下盤燈塔盆地內。燈塔盆地為上白堊統山間斷拗盆地,盆地基底和周圍地層有震旦系、寒武系、奧陶系、泥盆系、下石炭統、上三迭統,下侏羅統地層。在盆地南東面基底可能有燕山早期花崗巖(γ52-3)分布。在工作區南部和東部有新豐江巖體、高坑巖體、李田巖體,北部青州巖體、高丘巖體和西部大頂巖體等,巖性為花崗閃長巖、中粗粒斑狀黑云母花崗巖、閃長巖和輝綠巖等。區內斷裂構造發育,按其方向分為NNW、近SN和NE向三組(見圖1)。盆地蓋層地層比較簡單,主要為上白堊統(K2)河湖相紅色碎屑巖沉積。

2.1地層
燈塔盆地為山間斷坳盆地,呈NE向展布,南北長約45km,東西寬約16km,面積約700km2。盆地地層分基底和蓋層兩部分。
盆地基底:北部基底地層為寒武系(∈)砂巖、粉砂巖、絹云母泥巖;下奧陶統(Q1)頁巖、石英砂巖、長石石英砂巖等;泥盆系(D)砂礫巖、砂巖、凝灰質砂巖等;下石炭統(C1)白云巖、石英砂巖、炭質泥巖及煤層。西部基底為上三迭統(T3)和下侏羅統(J1)。上三疊統地層巖性為砂巖、泥質砂巖、石英砂巖夾炭質頁巖等。下侏羅統地層分上下兩層,下部為砂礫巖、長石石英砂巖、細砂巖。上部長石石英砂巖、細砂巖、粉砂巖、炭質砂巖等。
盆地蓋層地層主要為上白堊統(K2)河湖相紅色碎屑巖沉積,分K2a、K2b兩層。
K2a分布在盆地邊部,范圍小,巖性主要有紫紅色礫巖、砂礫巖、砂巖等,地層產狀比較平緩,厚度120m±,與下伏地層有的部位斷層接觸,有的部位為角度不整合。
K2b分布廣,面積大,占盆地面積90%以上,巖性為泥質砂巖、粉砂巖、細砂巖、砂巖等。碎屑物為長石、石英,膠結物為泥質,地層產狀比較平緩,傾向不一。

2.2構造
燈塔盆地內構造比較發育,主要表現為在區域壓扭應力場作用下形成壓性、壓扭性斷裂帶和張裂帶。壓扭性斷裂帶分布在工作區東南部,走向40°~65°,傾向SE,傾角50°~70°,規模大,多期活動比較明顯,對成礦有利。
工作區構造發育,成組出現,在填圖范圍內發現兩組(見圖2)。
一組分布在工作區中部,總體走向近SN,由多達45條NNW向和近SN向構造組成,累計長度5km,寬100~500m。充填物有硅質巖、硅化碎裂巖、石英脈和硅化角礫巖等。在該組構造中金異常多達50個,品位0.105~2.624g/t,1559、1619號構造規模較大。赤鐵礦化、褐鐵礦化等多期次熱液活動明顯且均勻,金異常連續,成礦現象最好。
另一組分布在工作區西部,十余條構造分撒排列,走向主要為NNW向,傾向西,大部分長度在200m內,寬0.5~1m,表現形式主要為硅化帶、硅化破碎帶。1511號為硅化破碎帶,見有較多金屬硫化物及金異常,礦化現象良好;1622為硅化破碎帶,構造規模大,出露長度約900m,寬度由南往北逐漸變大,從2m變大至15m。
2.3圍巖蝕變
圍巖蝕變主要是硅化和退色蝕變,蝕變分帶現象比較明顯,中部有細小石英脈穿插,硅化比較強。硅化在該區比較普遍,在含礦破碎帶或含礦巖石硅化更為強烈,向兩側逐漸變弱,硅化強的部位,有時見有金屬礦物,顯示多期疊加蝕變的特征。
退色蝕變分布范圍比較大,個別部位寬度達100多米,從樣品分析結果來看,與礦化關系不太密切。
2.4礦化特征
區內金礦化分布范圍較廣,發現多條礦化現象較好的構造帶,走向均為近南北向,赤鐵礦化、褐鐵礦化明顯,含有較多星點狀黃鐵礦。構造帶上刻槽取樣分析金元素107項,其中異常(即大于0.1g/t)有41個之多,最大值2.624g/t。
金異常點、礦化點全區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礦區中部構造組上,區內小構造上亦有分布,異常帶代表有1559、1619、1511號(見表1)。

表1 主要異常帶異常點統計表
2.5礦石特征
金的礦石類型主要為硅化破碎帶型和硅化帶型,次為石英脈型。礦石礦物成分比較簡單,金屬礦物主要為黃鐵礦、黃銅礦、方鉛礦、閃鋅礦、褐鐵礦、自然金、銀金礦等,非金屬礦物主要為石英、方解石、絹云母,綠泥石等。通過對礦石中的黃鐵礦、褐鐵礦、石英、方解石等主要礦物和部分次要礦物及少量、微量礦物進行金、銀元素的電鏡掃描,金的賦存狀態主要為裂隙金,在礦石中發現的金礦物主要為銀金礦和自然金。自然金呈細粒狀,粒徑為0.01~0.06mm,多呈棱角明顯的尖棱角狀、樹枝狀、細線狀,沿黃鐵礦裂隙中分布,少數呈粒狀沿石英裂隙分布。礦石的主要構造為浸染狀、網脈狀—浸染狀構造,黃鐵礦等沿破碎帶碎裂巖石的裂隙呈浸染狀、細脈狀分布。礦石的主要結構為碎裂結構。
根據勘查揭露的結果可以看出,礦(化)體主要產于構造破碎帶內,礦(化)體的形成主要是含礦硅質熱液沿斷裂上升到擴容段滯留、分解、沉淀富集而成。
3.1區域巖漿活動與成礦
礦點位于北東向武夷—河源成礦帶西南段與東西向南嶺成礦帶東段南緣的交匯部位,九連山褶皺隆起帶東側,河源深大斷裂下盤燈塔盆地內,該區經歷了前震旦紀、震旦紀到中新生代的構造演化,造成陸殼多次碰撞對接和拉張裂陷。頻繁的斷裂、斷塊活動,導致該區形成從前震旦紀到白堊紀的地層和多期次巖漿巖體以及強烈的構造運動,形成了新豐江、李田、青州、高坑、高丘巖體和大頂花崗巖體等和該區多次巖漿演化系列以及錯綜復雜的斷裂構造疊加,同時,在深斷裂控制下形成了北東向、北北東向、北北西向斷裂帶和廣泛的構造巖漿侵入活動,并帶來了多期次、豐富的成礦熱液活動,巖漿期后的熱液活動為金活化、轉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熱動力和部分成礦物質,為草帽頂金多金屬礦成礦作用提供了極為有利的地質成礦條件。
3.2斷裂構造對成礦的控制
構造是礦液運移的通道和沉淀的場所,更重要的是構造的發生、發展過程也是成礦作用的一部分。區內斷裂構造十分發育,多期次活動比較明顯,金礦化主要賦存于斷裂破碎帶中,從平面上看斷裂破碎帶為多條雁形排列的斷裂經改造而成,礦化發生于構造轉變部位,礦體的形成經歷了從張到扭的活動過程。礦區內大部分礦化產于NNW及近SN向斷裂構造帶中,其形態、產狀、規模嚴格受斷裂控制,斷裂帶擴容空間的變化控制著礦體的膨大和縮小。大部分含礦破碎帶都發生了強硅化蝕變作用,表明斷裂構造帶是熱液流體活動、運移及沉淀的有利通道,斷裂構造對礦(化)體的空間分布具有非常重要的控制作用,控制著成礦物質的活化、遷移富集及沉淀成礦。
3.3成礦的圍巖條件
礦床位于粵東北有色貴金屬資源集中區內。盆地周圍礦產比較豐富,在中奧陶統地層中有鋸板坑W、Sn、Au、Ag大型礦床,中泥盆統地層中有向洋Cu、Ag、Pb礦點,下石炭統地層中有金坑金礦點,花崗斑巖與震旦系地層接觸帶附近有黃村Co、Au、Ag、Cu、Pb、Zn等多金屬礦床,結合該礦床揭露的地質成果可以發現,該區金礦化在奧陶統、石炭統、白堊統地層中均有發生,由此可知該區金礦化具有多期次的特點,盆地內的古生代地層可能為礦質元素的富集提供了部分來源。
3.4礦床成因
區域地質特征分析表明,該區受多旋回的深、大斷裂(河源深斷裂)帶控制,反映了構造應力擠壓—松弛的變化過程,導源于板塊的持續作用[1]。盆地周邊見到晚于上白堊統的次火山巖體出露,說明當時的火山活動及巖漿活動依然活躍。礦床的形成與區域巖漿活動及構造運動作用密切相關,成礦元素金是在交代—重熔的多期次巖漿和流體作用過程的晚期熔體或流體中多次富集,當含金流體沿斷裂遷移至近地表時,由于物理化學條件的改變而發生沉淀富集成礦,表明控制礦床礦化的核心因素是區域巖漿活動與構造作用的疊合。草帽頂金多金屬礦的形成,時間上與中國東部大規模成礦時限(100~160Ma)晚[2],但正是因為前期活動的影響,為金元素的富集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綜上所述,草帽頂金多金屬礦為產于碎屑巖沉積盆地中的重熔巖漿熱液型礦床,其礦體主要賦存與破碎硅化帶中,礦體的產狀與構造相一致,礦體的產出嚴格受構造帶控制。區域巖漿活動及構造運動是礦床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地層和巖漿巖提供了成礦物質和成礦熱液動力,斷裂構造控制著礦床和礦體的空間分布。
[1]廣東省區域地質志 [M].1988,753~754.
[2]毛景文,王志良.中國東部大規模成礦時限及其動力學背景的初步探討 [J].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2000,19(4):403~405.
[3]溫開勝,廣東某金礦地質特征及成礦條件分析,2010.
[4]溫開勝,辛文林,廣東省東源縣澗頭鎮草帽頂金多金屬礦預查2013年度地質工作總結報告,2013.
F407.1[文獻碼]B
1000-405X(2016)-3-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