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萬寬
(遼寧省物測勘查院遼寧沈陽110121)
阿爾及利亞哈瑪尼銅礦形成機制與找礦前景分析
■黃萬寬
(遼寧省物測勘查院遼寧沈陽110121)
哈瑪尼銅礦古板塊碰撞縫合線交叉處附近,是一個中型砂巖型銅礦;區內發現6個礦體,4個工業礦體,銅平均品位1.09%,礦體平均厚度4.05m;礦體呈層狀、似層狀,厚度較穩定,屬于典型的沉積型砂巖銅礦;孔雀石化是直接找礦標志,寒武系綠色砂巖為最有利的找礦層位;Ⅰ-2、Ⅲ-1號礦體具有擴大資源儲量的潛力。
銅礦床地質特征找礦前景成因類型哈瑪尼
阿爾及利亞位于非洲西北部,北鄰地中海,其余三面分別與突尼斯、利比亞、尼日爾、馬里、毛里塔尼亞、摩洛哥國家相鄰。該國礦產資源豐富,礦業政策寬松,交通發達,十分有利于礦產勘查和開發工作,目前已經受到國際礦業投資者的關注。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阿爾及利亞國家地質局在該區相繼開展了1∶2.5萬地質填圖、剖面測量和有關勘查工程工作,發現了哈瑪尼銅礦化點;近年來,河南省地勘局第一地質環境調查院又在該區開展了多年的普查工作,在1∶10000和1∶5000地質測量工作的基礎上,通過地表槽探工程、深部鉆探工程探獲(333)+(334)?類銅金屬量14萬噸,達到中型銅礦床規模,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成為我國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尋找并控制重要戰略資源的典范。因此,筆者試從區域地質背景、礦床地質、礦體特征、礦石特征入手,總結區域成礦條件,探討銅礦床成因和控礦因素,建立區域找礦標志,評價成礦潛力,以期對指導在區域上尋找同類礦床提供參考,為在國外從事銅及多金屬勘查提供思路。
哈瑪尼銅銀礦位于阿爾及利亞民主人民共和國撒哈拉地區的西部,貝沙爾省西南部,奧蓋塔山脈中南部,大地構造位置處于非洲西北部ATLAS、ANTIATLAS、SARLA三個古板塊碰撞縫合線交叉處南側(圖1)。研究表明,古板塊碰撞于元古代末期,自古生代開始形成統一的西非板塊。西非克拉通邊緣(被動)和泛非大陸(主動)碰撞后形成了奧蓋塔(OUGARTA)山脈[1]。區域上出露有晚元古代北西向帶狀分布的沉積—火山巖系地層;寒武系地層在中北部呈北北西走向,向南轉為東西向走向,巖性以砂巖為主;奧陶系地層出露于研究區東南部,呈東西向走向延伸巖性以砂巖、泥質砂巖為主;第四系大面積出露于東北部、西北部和南部,巖性主要為風成的礫砂沉積物。東北部的元古界火山巖系構成基底,西南部奧陶系和寒武系的陸源碎屑巖構成蓋層。蓋層構造為以奧陶系為核部、寒武系為翼部的寬緩的復式背向斜構造,地層傾角5°~20°,褶皺的軸跡逐步由北西向轉為近東西向。在褶皺的轉折部位有一系列近東西向和北西向10~30km長的平移斷層,將褶皺切割和扭轉,破壞了褶皺的完整性。另外有一組北東向10~20km長的橫斷層切割褶皺的翼部。巖漿巖較發育,主要集中在東北部,巖性以上元古界安山巖、流紋巖、粒玄巖等為主。區域金屬礦產主要為錳、銅多金屬礦產。
研究區內出露的地層為寒武系、第四系,及東南部少量的晚元古代和奧陶紀地層組成,地層走向以北北西向為主。上元古界地層(Pt33)小面積出露于研究區南部,巖性主要為流紋巖,沉積火山巖,厚度500~700m。寒武系地層大面積出露于研究區北部、中部、西部,巖性以陸源碎屑巖為主。寒武系下統K1層(?1K1)巖性為灰色礫巖、角礫巖、砂巖,厚度為400~420m;寒武系下統K2層(?1K2)巖性為粉砂巖、細粒砂巖、粗粒砂巖、細礫巖,厚度530~900m。根據顏色分為三段:第一段為雜色層(?1K21),顏色為棕色、淡紫色、灰—紫色,該段上部主要由雜砂巖夾泥質的扁豆體細礫巖構成,下部為砂礫巖;第二段為綠色層(?1K22),該層主要為灰—綠色、灰色細粒石英砂巖,夾泥質巖、粉砂巖扁豆體,該段為主要的含礦地層;第三段為灰色層(?1K23),該層由中、粗粒砂巖、砂礫巖,次圓狀礫巖構成。寒武系中統K3層(?2K3)為灰色、棕灰色砂礫巖,以不同方向的斜交層理為特征,含粗粒碎屑物質(為灰色和乳白色石英),磨圓度中等,有規律排列,厚度510~550m。寒武系上統K4層(?3K4)下部為淺灰色石英砂巖,上部為夾泥質砂巖的細礫巖,厚度500~530m。總體上,寒武紀地層表現為粗略的韻律性,構成礫巖-細礫巖-細粒砂巖-粉砂巖夾泥巖-中粒砂巖-粗粒砂巖-砂礫巖-礫巖一個大的旋回。奧陶系小面積出露于東南部,巖性主要為石英砂巖、泥質砂巖、粉砂巖。第四系大面積出露于西北部、中西部和東南部,為風成的砂礫石沉積物。
區內構造十分簡單,總體為向南西傾斜的單斜構造,地層傾角20~43°,僅在Ⅲ礦段見少量500~1000 m的東西向斷層,均不切割含銅礦化帶。
研究區內巖漿巖不甚發育,僅在東南部出露極少量的流紋巖。
根據阿爾及利亞國家地調局勘查工作的工程控制程度、礦體的規模、產出形態及礦石質量數據,哈瑪尼銅礦區發現三個礦段(Ⅰ、Ⅱ、Ⅲ)組成、4個礦化帶,圈定了6個礦體,其中4個工業礦體。礦(化)體賦存于寒武系下統K2層的第二巖性段內,即?1K22巖層內,由石英砂巖、泥質巖夾粉砂巖扁豆體及含銅礦砂巖組成,且該層中礦化層較厚,礦體與圍巖界限為漸變過渡的接觸關系,靠樣品分析進行分界,肉眼難以區分。頂板圍巖為礫巖、角礫巖、砂巖,底板圍巖為含粗碎屑石英砂巖,圍巖中可見孔雀石和褐鐵礦。
3.1礦體(層)特征
Ⅰ礦段礦化帶走向132°,地表延伸長度約3000 m,發現了Ⅰ-1、Ⅰ-2兩個工業礦體;Ⅱ礦段礦化帶走向116°,地表延伸長度約1300 m,發現了Ⅱ-1工業礦體和Ⅱ-2、Ⅱ-3非工業礦體;Ⅲ礦段礦化帶走向123°,地表延伸長度約1600 m,發現了Ⅲ-1礦體(表1);礦石中主要有用組分為Cu,其次為Ag,Cu一般品位0.50~2.00%,最高品位2.97%,平均品位1.09%。Ag平均品位11.27×10-6。綜合各類地質因素,主礦體規模中等,形態簡單,厚度穩定-較穩定,主要有用組分銅分布均勻,構造對礦體影響程度小。

表1 哈瑪尼銅銀礦床礦體特征參數統計表
3.2礦石特征
地表礦石礦物為孔雀石,地下礦石礦物為孔雀石、藍銅礦,局部見少量黃銅礦;脈石礦物主要為褐鐵礦、石英、長石。
礦石結構主要為半自形-他形晶粒結構,局部呈自形晶;礦石構造主要為條帶狀存在于細粒砂巖型銅礦石中,次有脈狀、團塊狀構造等。
礦石自然類型主要為氧化銅礦石,見少量混合礦,氧化礦與混合礦界線不清;工業類型為沉積砂巖型銅礦。
4.1礦床成因
區域上在干熱干旱氣候和氧化條件下形成了厚度較大的棕色、淡紫色、灰—紫色砂巖夾泥質巖層;在成巖期由于厭氧化細菌及有機質作用,形成局部還原環境;表生環境下,Cu元素一般以CuSO4溶液形式從風化殼中被搬運遷移出去,在特定的還原環境中,由于膠體和粘土吸附等作用Cu元素易發生集中和沉淀,完成了銅質初步聚集;層間水和孔隙水不斷淬取下伏的或側向上緊鄰的礦源層中的銅質,在滲透性較好的砂巖中富集成礦。哈瑪尼銅銀礦床含礦巖系的顏色很雜,一般產在灰—綠色、灰色細粒層中,灰色層中一般含有較多的有機質和植物殘骸以及黃鐵礦微粒,植物碎屑較多時礦化強度高,銅礦物富。其明顯沉積標志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礦層與頂底板圍巖呈漸變過渡接觸,含礦的砂巖中可見明顯的層理,細小的礦石礦物沿層理方向展布形成條帶狀構造,表現出特征;二是在靠近底板位置可見到一些紫紅色泥巖的團塊分布,為還原環境的產物;三是構造對地層及礦體的影響較小。經與我國新疆烏恰楊葉銅礦床、莎哈爾銅礦床、滴水銅礦床類比,成礦時代雖然不同,但礦床地質特征和成因類型基本相近(表2),因此可以確認,哈瑪尼銅銀礦床應屬于典型的沉積型砂巖礦床。

表2 哈瑪尼銅礦床與楊葉銅礦床地質特征對比統計表
4.2控礦地質條件
4.2.1構造與成礦的關系
ATLAS、ANTIATLAS、SARLA三個古板塊碰撞為成礦過程提供了良好的大地構造環境和動力來源,礦區斷裂多為成礦前斷裂,對地層及礦體破壞影響較小,為礦體的形成提供了成礦物質運移的通道。
4.2.2巖性與成礦的關系
礦區內的礦產主要分布在寒武系的砂巖中,砂巖因其具有良好的孔隙度和滲透性,特別是細級粒度的巖石對礦液的運移、沉淀、富集和容礦有重要影響。地層中砂巖多以夾泥巖形式出現,泥巖具有良好的隔擋封閉作用,對礦液的富集起了較大作用。礦體呈層狀、似層狀,厚度較穩定,其分布(產狀)與砂巖(地層)的展布方向基本一致;因此,該巖性為最重要的控礦因素。
4.2.3地層與成礦的關系
研究區具有形成層控礦床的有利沉積環境和地層條件,寒武系下統K2層第二段綠色細粒砂巖是本區砂巖銅礦的賦礦層位,已發現的6個銅礦體(點)均分布在該層位,具有明顯的層控特征;寒武系下統K2層中部第二段為為灰—綠色、灰色細粒石英砂巖,夾泥質巖、粉砂巖扁豆體,具特征的綠色層,這與含氧化亞鐵有關,說明古地理環境為相對缺氧的還原環境。
4.3找礦前景
該礦床前人曾開展普查評價工作,定性為一小型銅礦。近年來,按新的找礦思路開展新一輪勘查工作,使該礦床資源量大幅度增加,已發展成中型銅礦。該區成礦地質條件良好,礦化范圍大,強度高,找礦潛力大。
(1)礦床勘查中發現,寒武系的含銅綠色砂巖地表均有明顯的孔雀石化存在,因此具有孔雀石化的砂段地段是找礦的有利層位。
(2)本區礦產勘查工作已探明4個工業礦體,其中Ⅰ-2礦體具有厚大連續的地段,利用鉆孔工程(S1孔)驗證,證實最大厚達
6.99m,礦體西側未封閉,且有向西側伏的趨勢。由此可見,Ⅰ-2號礦體西側、Ⅲ-1號礦體東側還有較大找礦潛力。
(3)已探明的銅礦體在地表多有出露,深部鉆探揭露發現,Ⅲ-1礦體沿傾向未封閉,向深部有延續的趨勢,預示著該礦段深部找礦前景良好。
勘查工作已查明該礦床為具中型規模的銅礦,因此對具成礦有利的Ⅰ-2號礦體西側和Ⅲ-1號礦體深部實施系統勘查,新增銅資源量的可能性較大,該礦床有形成中—大型銅礦的潛力。
[1]阿爾及利亞重工業部國家礦業研究公司BECHAR(貝莎)公司.哈瑪尼和Laadjel銅礦區一般和詳細勘查工作結果的報告 [R].河南鄭州:河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一地質環境調查院,1985
[2]黃萬寬,劉歡.阿爾及利亞RAHMANI(哈瑪尼)銅礦普查報告 [R].河南鄭州:河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第一地質環境調查院,2012
[3]師兵,張生軍,王嘉煒.新疆烏恰縣砂巖型銅礦地質特征及成因淺析 [J].科技資訊,2014,13:232.
[4]肖曉林,樓法生,吳新華.新疆西天山尼勒克地區銅金屬成礦條件及找礦遠景分析[J].新疆地質,2008,02:142-146.
[5]辛江.新疆烏恰縣楊葉砂巖型銅礦地質特征及成因淺析 [J].礦床地質,2010,S1: 393-394.
P611[文獻碼]B
1000-405X(2016)-3-78-1
黃萬寬(1984~),男,地質工程師,資源勘查專業學士學位,研究方向為地質勘查及找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