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立志 李志東 毛自強 孫德
(陜西省核工業地質局二一四大隊陜西漢中723200)
樹林坪金礦礦石特征及金礦物特征
■龍立志李志東毛自強孫德
(陜西省核工業地質局二一四大隊陜西漢中723200)
利用野外觀察及化學分析結果結合電子探針分析結果,對樹林坪金礦礦石特征進行研究表明,礦石中金屬礦物主要有:斜方砷鐵礦、黃鐵礦、黃銅礦、閃鋅礦、鈦鐵礦等。脈石礦物主要為斜長石、輝石、綠泥石、黑云母、角閃石、絹云母、磷灰石、方解石及石英。礦石中金礦物以自然金為主,自然金形態多樣,粒度以細-微粒金為主。通過電子探針成分分析,自然金中(Au)含量均在94%以上,其它元素含量甚微;而其產出形態又多為裂隙金及粒間金(占93.2%),推測其樹林坪金礦金礦石屬易選型金礦石,對礦床的開發選冶有利。
礦石特征金礦物特征賦存狀態樹林坪金礦陜西
工作區位于揚子陸塊北緣,處在秦嶺蜂腰構造的南端,地層屬揚子地層區大巴山地層分區米倉山小區,出露地層比較齊全,可分揚子陸塊基底地層和沉積蓋層兩大部分,又以基底地層為主。礦體主要賦存于中元古代薊縣紀白勉峽超單元中的細粒及中細粒角閃輝長巖構造蝕變帶內,礦體產狀、形態、規模嚴格受次級韌性剪切帶控制,主要表現在礦體產出部位巖石均較破碎,片理化及糜棱巖化發育。通過對前期工作進行總結研究,從礦物的成因等方面,通過對大量的巖石光、薄片和電子探針分析結果,對樹林坪金礦石特征及金礦物特征進行研究,總結金礦化機制,最終為金礦的選冶及開發提供依據。
1.1礦石的物質組成
通過對工作區金礦石進行光、薄片鏡下分析,金屬礦物組成主要為斜方砷鐵礦、黃鐵礦、褐鐵礦、鈦鐵礦等。脈石礦物主要為斜長石、方解石、綠泥石、透閃石、磷灰石、石英及泥鐵質+粘土物等。
主要金屬礦物特征
斜方砷鐵礦:菱形、板狀,顆粒大小不一,粒徑在0.01-2.4mm之間,沿裂隙呈不規則的脈狀分布,礦物由兩期構成,兩期脈呈交錯狀,巖石中分布不均勻。
黃鐵礦:粒狀,礦物顆粒大小不一,粒徑在0.01-0.8mm之間,巖石中分布不均勻。
褐鐵礦:粒狀,粒徑在0.01-0.35mm之間,推測為黃鐵礦氧化產物,呈聚集狀分布,巖石中分布不均勻。
鈦鐵礦:粒狀、條狀,粒徑在0.01-0.3mm之間,巖石中分布較均勻。
主要脈石礦物特征
斜長石:粒狀,粒徑在0.01-0.45mm之間,具較強粘土化、絹云母化和弱簾石化作用,原礦物光性特征較模糊,但仍可辨,受動力作用影響不明顯,分布較均勻。
方解石:粒狀,次生,粒徑在0.01-0.15mm之間,鐵染氧化作用較強,光性特征較模糊,呈聚集條帶狀分布,巖石中分布不均勻。
透閃石+綠泥石:片狀,片徑在0.01-0.3mm之間,具較強的綠泥石化和纖維化作用,部分完全蝕變為綠泥石集合體的形式,鐵染氧化作用較強,礦物光性特征較模糊,受動力作用影響較強,光性嚴重不均勻,呈不規則的聚集條帶狀分布,巖石中分布較均勻。
磷灰石:粒狀,粒徑在0.01-0.1mm之間,巖石中分布不均勻。
石英:粒狀,粒徑在0.01-0.2mm之間,局部次生顆粒較大,呈脈狀沿裂隙分布,重結晶發育,受動力作用影響非常強烈,礦物重結晶現象非常普遍,光性嚴重不均勻,在垂直應力作用下,礦物壓扁拉長現象普遍,總體具弱定向性,巖石中分布較均勻。
1.2礦石的組構特征
構造蝕變帶內蝕變角閃輝長巖礦石地表呈紫紅色,變余細晶結構,塊狀構造。蝕變強烈,巖石破碎,受動力作用影響較強,巖石裂隙較發育,沿裂隙次生脈發育,礦物重結晶發育,石英重結晶非常普遍,在垂直應力作用下,礦物壓扁拉長現象普遍,總體具弱定向性,礦物光性嚴重不均勻;巖石中礦物主要以斜長石、透閃石和石英為主,透閃石呈不規則的聚集條帶狀分布;巖石中礦物分布較均勻,巖石總體組構較均一。
石英脈型礦石呈煙灰色,具破碎結構,塊狀、脈狀構造;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及斜長石等;石英破碎后重結晶非常普遍,呈聚集狀分布在長石顆粒之間,少量透閃石具較強綠泥石化作用,沿節理鈦鐵質析出現象明顯,呈不規則的聚集條帶狀分布在礦物顆粒之間;巖石中礦物分布較均勻,巖石總體組構較均一。
1.3礦石類型
石英脈型:含金石英脈與構造控礦關系密切,規模形態嚴格受構造的規模形態控制;
構造蝕變巖型:礦體產于中元古白勉峽超單元細粒及中細粒角閃輝長巖中的構造蝕變帶中,嚴格受構造蝕變帶控制,礦體主要沿角閃輝長巖巖體內的構造蝕變帶兩側分布。
通過電子探針結果顯示,樹林坪金礦的主要載金礦物為石英、斜方砷鐵礦、黃鐵礦、閃鋅礦、方鉛礦、褐鐵礦、鈦鐵礦等。依據西北地研所電子探針對載金礦物進行的分析結果表明,斜方砷鐵礦中(Au)為0.0289%-0.107%,黃鐵礦中(Au)為0.0168%-0.083%,閃鋅礦中(Au)為0.0049%-0.083%,反映出主要載金礦物為斜方砷鐵礦、黃鐵礦、閃鋅礦等;剩余大部分金則可能呈中細粒及微粒自然金形式存在。
礦石中自然金的產出形式主要有裂隙金、粒間金、包裹金(見圖1)。裂隙金占礦石自然金總量的51%,在礦石中斜方砷鐵礦、黃鐵礦、閃鋅礦、黃銅礦、石英、方解石等礦物相互接觸部位,均可成為自然金賦存的場所。裂隙金以斜方砷鐵礦、黃鐵礦、石英中賦存的比例較大其特點是單向延長,常呈板狀,線狀、針狀等形態,自然金普遍為中細粒金。粒間金約占礦石自然金總量的42%,又以石英中見粒間金居多,其多為中粒金,少量粗粒;和其它賦存狀態的自然金相比,相對顆粒大,形態復雜,多為不規則狀、樹枝狀、片狀、長角粒狀等。包裹金約占自然金總量的7%,以斜方砷鐵礦、黃鐵礦、閃鋅礦中見包裹金最多,以微細粒金為主,自然金多呈粒狀,少見片狀,偶見樹枝狀,顏色為金黃色,強金屬光澤,大部分顆粒表面較粗糙,個別表面見有褐鐵礦薄膜,硬度小,具延展性。
通過30個光片樣對自然金顆粒的統計,斜方砷鐵礦含粒間金、裂隙金、包裹金185粒,占載金礦物的57%;石英含粒間金、裂隙金、包裹金97粒,占載金礦物的29%;黃鐵礦含粒間金、裂隙金、包裹金53粒,占載金礦物的16%。
通過對樹林坪金礦礦石特征及金礦物特征研究,研究表明礦石中主要的含金礦物為自然金,自然金除含少量銀外,尚含有少量砷、

圖1 樹林坪金礦金礦物電子探針照片
鐵等少量雜質,粒度多為細粒及微細粒,形態較復雜。樹林坪金礦的兩種礦石類型中金礦物的特征及金礦物的賦存狀態相似,推測其成礦作用和控礦因素是相似的,含礦熱液通過把深部的礦質或分散在巖石中的成礦元素溶解、萃取,初步富集,再攜帶到一定部位,通過充填、交代等方式,把礦質沉淀,集中形成礦體。通過對樹林坪金礦金礦物的賦存狀態研究表明,金礦物主要為自然金,而其產出形態又多為裂隙金及粒間金(占93.2%),用基本的重選工藝即可回收,因此,推測其樹林坪金礦金礦石屬于易選型金礦石,對礦床的開發選冶有利。
中央地勘基金項目(編號:2013611001)
F407.1[文獻碼]B
1000-405X(2016)-3-112-2
龍立志,項目負責人,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