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熊
(廣東省地質局第七地質大隊廣東惠州516000)
北祁連冷龍嶺地區老君山組沉積特征及構造環境簡析
■唐熊
(廣東省地質局第七地質大隊廣東惠州516000)
泥盆紀北祁連冷龍嶺造山作用強烈,沿造山帶北麓發育老君山組磨拉石堆積,通過沉積特征、構造環境的分析,老君山組的沉積相為山麓至河流相,反應了磨拉石堆積從北帶(民樂至古浪)逐漸推移至南帶(冷龍嶺一帶),構造環境從擠壓機制逐漸變為伸展機制的過程。
北祁連老君山組沉積特征構造環境
志留紀北祁連冷龍嶺一帶在中祁連與華北板塊的擠壓碰撞下造山,泥盆紀造山作用加劇,表現為山體的快速抬升,沿造山帶的北麓及山間盆地形成了巨厚的磨拉石堆積。老君山組即為此磨拉石堆積,主要分布于河西走廊南緣及北祁連北緣交界區,分南北兩個條帶,北帶即民樂至古浪,南帶即冷龍嶺一帶。該組與下古生界為角度不整合或斷層接觸,與上覆地層為平行不整合或角度不整合接觸。老君山組厚度變化較大,邊緣僅262m左右[1],最厚可達3570m。本文以冷龍嶺一帶(門源縣敖包溝實測剖面)老君山組為例淺析其沉積及構造環境。
(1)實測剖面列述。實測剖面位于門源縣冷龍嶺北側的敖包溝,剖面起點坐標為北緯37°48′23″,東經101°28′14″,由于褶皺發育,剖面分兩部分進行測制,下部層位的控制厚度為641m(如圖1),上部層位的控制厚度為430m(如圖2),兩部分之間第四系覆蓋,因此總厚度應大于1071m。

圖1 門源縣敖包溝老君山組上部實測剖面圖

圖2 門源縣敖包溝老君山組下部實測剖面圖
(2)剖面綜述及沉積特征簡析。門源縣敖包溝老君山組剖面上部巖性組合為淺紫色、紫紅色為主夾少量灰綠色的砂巖、粉砂巖、泥質粉砂巖。砂巖中發育平行層理、交錯層理,泥質粉砂巖中發育水平層理,局部見槽模、泥裂構造。下部巖性組合為淺紫色、紫紅色為主夾少量灰色、灰綠色的礫巖、含礫砂巖、少量泥質粉砂巖。礫巖中可見大型交錯層理。砂巖中發育平行層理、交錯層理,局部見粒序層理、波痕構造。泥質粉砂巖中則可見水平層理。總體由下至上粒度有變細的趨勢。老君山組下部為沖積扇亞相,其典型層序(如圖3)反應其早期為河道相沉積,水動力十分強,碎屑物為礫質,發育大型交錯層理、塊狀層理,向上水動力減弱,碎屑物為砂質,發育平行層理。后期為漫流相沉積,水動力較弱,泥質粉砂質沉積,且出現泥裂現象,氣候干燥。老君山組上部為辮狀河流亞相,其典型層序(如圖4)中可見3個小的旋回,每個河道相至河道邊緣相即為一次旋回,單個旋回水動力由強變弱,碎屑物由粗至細,晚期出現泥裂或槽模,表示氣候干燥。綜上述沉積特征,冷龍嶺地區老君山組總體上為一套巨厚的陸相磨拉石建造,沉積環境是早期沖積扇亞相、后期辮狀河亞相的山麓至河流相。

圖3 老君山組上部沉積層序

圖4 老君山組下部沉積層序
早古生代冷龍嶺地區受加里東運動影響,構造環境從早期的拉張演變為晚期的碰撞造山,顯現了較完整的板塊洋陸演化。中寒武世,冷龍嶺地區處于伸展構造機制,冷龍嶺洋已拉張并具一定規模的洋盆。早奧陶世,構造環境轉變為擠壓機制為主,冷龍嶺洋殼已向北俯沖,開始消減,形成完整的北祁連早古生代溝—弧—盆系。晚奧陶世,冷龍嶺洋殼俯沖加劇,大陸板塊邊緣斷裂發育。志留紀,冷龍嶺洋閉合,陸陸碰撞造山,整體抬升成為剝蝕區[2]。泥盆紀,冷龍嶺造山作用加強,地形高差較大,氣候較干旱,發育老君山組陸相磨拉石堆積,沉積時限從早-中泥盆世延伸至晚泥盆世。早-中泥盆世,北帶為磨拉石堆積區,晚泥盆世,隨造山作用相對減弱,局部構造演化為伸展機制,冷龍嶺一帶的山麓成為磨拉石堆積區,北帶則為沙流水組河湖相沉積。老君山組沉積早期為典型的磨拉石堆積,后期逐漸演化為具河流相或河湖相沉積,表明早期造山作用較為強烈,剝蝕堆積作用劇烈,后期造山作用相對減弱。從老君山組的沉積時間、空間分布規律可以推斷出從早-中泥盆世至晚泥盆世,磨拉石堆積從北帶逐漸推移至冷龍嶺一帶,構造環境也從擠壓機制逐漸演化為伸展機制。
(1)冷龍嶺一帶老君山組總體上為一套山麓—河流相的陸相磨拉石堆積,早期沉積環境為沖積扇亞相、后期為辮狀河亞相。
(2)老君山組是北祁連冷龍嶺造山作用的沉積響應,反應了造山強度逐漸減弱,構造環境從擠壓機制逐漸變為伸展機制的過程。
[1]杜遠生,朱杰,韓欣,等.從弧后盆地到前陸盆地-北祁連造山帶奧陶紀-泥盆紀的沉積盆地與構造演化[J].地質通報,2004,23(9~10):911-917.
[2]徐亞軍.北祁連造山帶晚加里東-早海西期造山過程的沉積響應[D].中國地質大學,2010,75-82.
P624[文獻碼]B
1000-405X(2016)-3-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