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云 唐菊興 鐘康惠
(1 四川省冶金地質勘查局六〇 五大隊四川彭山620860;2成都理工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四川成都610059;3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北京100037)
東昆侖中段五龍溝金礦集中區韌性剪切帶變形時代研究
■白云1,2唐菊興3鐘康惠2
(1四川省冶金地質勘查局六〇五大隊四川彭山620860;2成都理工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四川成都610059;3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北京100037)
五龍溝金礦位于東昆侖中段,礦集區地層復雜,巖漿活動強烈,韌性剪切帶和脆性構造發育,控制了礦區巖漿和金礦的分布,筆者選擇了韌性剪切帶為主要研究對象開展變形時代研究,認為其形成于印支期。
東昆侖五龍溝剪切帶變形時代
近幾年來,隨著“地質找礦358行動”和“青藏專項”相繼實施,東昆侖中段五龍溝礦集區金礦找礦工作取得了新的重大進展,被列為青海省十三個整裝勘查區之一,日處理800噸礦石的選廠已在2009年投產,2015年擴大至日處理3000噸,形成了著名的勘查開發一體化的“五龍溝模式”(田承盛等,2012)。但是,由于成礦作用的復雜性,使得勘查研究程度還較低,尤其在礦田構造、成礦時代、礦床成因等方面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因此,筆者選擇了五龍溝金礦集中區韌性剪切帶變形時代進行研究,旨在提高成礦規律的認識,指導進一步找礦工作,同時對東昆侖地區的勘查研究工作提供新的啟發。
五龍溝地區集中產出了紅旗溝、石灰溝、黃龍溝-水閘東溝、淡水溝、中支溝等多個金礦床及礦(化)點,構成著名的五龍溝金礦集中區,該金礦集中區位于東昆侖成礦帶中段,昆中斷裂帶之南側。
1.1地層
區內出露有古元古代金水口一套具中深變質的黑云斜長片麻巖、角閃斜長片麻巖及石英片巖、黑云斜長片巖、斜長角閃片巖夾透鏡狀大理巖;中元古代一套中深變質的角閃斜長巖、黑云母片巖、變粒巖夾大理巖組成;新元古代一套灰-黑褐色片理化變質礫巖、砂礫巖、千枚巖夾韌性剪切帶大理巖、結晶片巖及一套片理化安山巖、角閃安山巖、中基性火山巖、安山質火山角躒巖、晶屑凝灰巖及凝灰質板巖、硅質板巖。在構造-巖漿作用下,各元古界地層中賦存金將活化、遷移、富集,是五龍溝金礦集中區形成的重要條件之一。
1.2巖漿巖
礦集區內巖漿侵入活動強烈,侵入體有60余個,占基巖面積60%以上,與區域構造線方向一致,呈NW-SE向展布,具多期次特征,主要侵入活動有元古代、寒武紀、泥盆紀及三疊紀等時期,巖石類型齊全,以中酸性巖類為主,另有少量基性、超基性巖。平均含金量為:閃長玢巖185×10-9、斜長花崗巖8×10-9、花崗閃長巖5~19×10-9、花崗巖5.7×10-9,均高于或遠高于地殼平均值,構成金礦質的重要來源,尤其是同構造的印支期閃長玢巖、輝長巖類,單樣含金量可高達380×10-9,有的巖體本身就是金礦(化)體,表明印支期巖漿活動可為本區提供來源于地殼深處豐富礦質來源。
1.3構造

表1 五龍溝剪切帶有關的測年數據
五龍溝地區發育巖金溝、螢石溝-紅旗溝、三道梁-苦水泉等三條NWW向大型韌性剪切帶,成為規模最大的導礦、容礦構造,與成礦關系密切相關。
前人采用Ar-Ar、K-Ar、U-Pb及裂變徑跡等方法對礦區韌性剪切帶變形和成礦時代進行了初步研究,獲得了13個測年數據,測年樣品集中在石灰溝、紅旗溝一帶。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筆者有對韌性剪切帶圍巖和礦石進行了測年,共獲得了12個數據,其中,反映成礦時代的礦石樣品8個,采自紅旗溝、打柴溝、黑石山等地,委托成都理工大學采用HAESRDQ方法測定,反映韌性剪切帶變形時代的樣品2個,采自巖金溝和打柴溝,委托中科院廣州所用Ar-Ar法進行測定,獲得坪年齡和等時線年齡共4個,測年數據見表1。
綜合前人和筆者獲得的所有測年數據,可得出如下認識:
(1)侵入于韌性剪切帶并被剪切帶切過的同構造花崗巖、閃長玢巖時代為印支期。采自石灰溝Ⅲ礦帶紅石嶺鉀長花崗巖Rb-Sr年齡228.25Ma,閃長玢巖全巖Rb-Sr等時線年齡209.09Ma。筆者采自打柴溝黑云母鉀長花崗巖,鉀長石Ar-Ar坪年齡為247.36± 0.12Ma,等時線年齡為248.4±0.77Ma。這些同構造巖體的時代(248-209Ma)間接佐證了韌性剪切帶形成于中-晚三疊世的印支期。
(2)直接反映韌性剪切帶變形時代的樣品為巖金溝剪切帶F12斷層NE側,為韌性剪切成因的眼球狀黑云母斜長片麻巖中的黑云母,7個視年齡構成的平均年齡為242.72±1.69Ma,10個視年齡構成的坪年齡為240±2.42Ma,等時線年齡為239.52±0.47Ma。據此判定:韌性剪切完成時代應為240 Ma±,屬中三疊世末的早印支期。
(3)前人在石灰溝Ⅲ礦帶的圍巖和礦體中獲得一批絹云母測年結果,有K-Ar年齡252.9Ma,207.1±31Ma及197Ma,Ar-Ar年齡236.5±0.5Ma(坪)和238.6±3.5Ma(等時線),張德全(2005)在公布Ar-Ar年齡時認為坪年齡更可信。這些絹云母的形成年齡應在236.5Ma~197Ma間。鑒于絹云母主要產于構造蝕變巖型金礦石中,絹云母的形成既與含礦熱液蝕變有關,又與剪切帶由深層次向淺層次轉變過程中剪切作用有關,反映脆-韌性剪切變形及早期成礦主要發生在236.5~197Ma的晚印支期至早燕山期。袁萬明(2000)利用礦體中鋯石和磷灰石獲得的裂變徑跡年齡為235Ma~197.4Ma,代表與脆-韌性變形同期的成礦熱液活動的時代。
(4)筆者采自打柴溝、紅旗溝、黑石山的金、銅、鉛鋅礦石中石英ESR年齡共7個數據,變化于91.9~21.0Ma間,這些礦石均產于脆性斷裂中,可反映脆性變形和晚期成礦的時代,發生在晚白堊世-中新世,主要為57~21Ma的早第三紀。
[1]田承盛.東昆侖中段五龍溝礦集區金礦成礦作用及成礦預測研究[M].北京:中國地質大學檔案館,2012.
[2]青海省第一地質礦產勘查院.青海省都蘭縣五龍溝地區金礦成礦規律研究及大比例尺成礦預測報告[R].西寧:青海省國土資源廳檔案館,2009.
[3]青海地質礦產局.青海省區域地質志 [R].地質出版社,1991.
[4]青海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青海省礦產圖 [R].地質出版社,2003.
[5]石金友.青海省都蘭縣五龍溝金礦成礦地質特征及找礦標志 [J].前寒武紀研究進展,1997,20(2):29-36.
[6]舒斌.含金韌-脆性斷裂中界面轉換成礦機制探討 [J].地質與資源,2004,21 (2):89-93.
[7]袁萬明,莫宣學,喻學惠等.東昆侖熱液金成礦帶及其找礦方向 [J].地質與勘探,2000,36(5):20-23.
[8]張德全,豐成友,李大新等.柴北緣-東昆侖地區的造山型金礦床 [J].礦床地質,2001,20(2):137-146.
[9]張文秦,汪彩芳,劉成東等.依據化探成果對東昆侖地質背景的討論 [J].現代地質,2002,16(3):257-262.
F416.1[文獻碼]B
1000-405X(2016)-3-91-2
白云(1982~),男,在讀博士研究生,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礦床學和礦產普查與勘探等方面的生產與科研。
青海省國土資源廳以青國土資礦[2010]140號文件下達的"青海省都蘭縣五龍溝地區金礦成礦規律及找礦潛力研究"地質科研基金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