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德祖
常規測氡法在地下(熱)水資源勘查中的應用
■李德祖
(廣東省有色金屬地質局九四〇隊廣東清遠5511520)
地下(熱)水資源的勘查開發已成為現代能源的一種方向,氡氣測量可以有效的勘查第四系下的隱伏斷裂。本文以英德某地下(熱)水勘查項目為例,運用常規測氡法查明勘查區內是否有較大規模的含水構造(破碎帶、斷裂)存在,并對物探異常結合地下熱水的賦存規律進行綜合解釋,圈定地下(熱)水的賦存靶區,為下一步工程驗證提供地球物理依據。
地下(熱)水勘查氡氣測量常規法測氡
隨著環境污染的日趨嚴重,綠色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顯得越發的迫在眉睫。地熱能源作為一種無污染的可再生新型能源,使得社會對其的重視程度增加。地熱能源的分布受到地形、巖性、構造等諸多復雜因素的影響,地熱資源的勘查手段包括遙感解譯、地表測繪、地球化學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熱鉆探、產能測試、長觀監測、資源計算與評價等。氡氣測量作為地球物理勘探工作中的一種便利、有效的放射性探測技術,可以有效的勘查第四系下的隱伏斷裂,為地熱鉆探提供依據。
氡氣在一定的壓力差、溫度差、梯度差下,容易通過斷層破碎帶逸出地表,在斷層破碎帶周邊形成氡異常。異常的出露部位,大小、形態特征與斷層的位置、產狀、規模、活動性有關,故可根據氡異常曲線的位置和形態,判斷斷層破碎帶的位置和產狀,根據異常帶的寬度和異常峰值,判斷斷層破碎帶的規模及相對活動性。
本文以某溫泉地下(熱)水勘查項目為例,運用常規測氡法查明勘查區內是否有較大規模的含水構造(破碎帶、斷裂)存在,并對物探異常結合地下熱水的賦存規律進行綜合解釋。
3.1地熱地質概況
勘查區地層主要有第四系第四系洪沖積層、石炭系測水段、石炭系石磴子組、石炭系天子嶺組。
地下熱水資源的形成與地下構造斷裂密切相關,構造既是地下熱水形成的儲存空間,又是熱水的循環通道。而斷裂構造的存在造成放射性元素氡隨地下水沿斷裂遷移和富集,形成地表可探測到的放射性氡異常,這就是氡氣測量探測地下熱水的地質依據。
勘查區處于新華夏構造體系一級隆起區第二隆起帶上,在板內地殼隆起區發育有不同地質時期形成的斷裂帶,已經過多期活動,有的在晚近期活動仍較強烈,這給大氣降水進入深部循環在正常地溫梯度下加熱、水平徑流、排泄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3.2常規測氡解釋
本次土壤測氡采用FD216環境測氡儀,依據《氡及其子體測量規范》(行業標準,EJ/T 605—91)開展1/10000常規法測氡工作。本測區常規法測氡掃面網度為100×20米,測線方向為135o,自測區南到北測線編號從小到大依次增大,增量為2,測點自測區北西至南東依次增大,增量為2,共布設測線34條。
氡濃度異常特征:
經過對野外采集的數據標準化,歸一化等處理后,得到土壤氡濃度平面剖面圖,見圖1。根據土壤氡濃度的分布特征,勘查區土壤氡濃度分為兩個區域:第四系及石炭系;其中第四系氡氣濃度背景值為 1679.35Bq/m3,標準差為 1624.4Bq/m3,氡異常下限為4928.15Bq/m3;石炭系氡氣濃度背景值為1929.82Bq/m3,標準差為1893.45Bq/m3,氡濃度異常下限為5716.72Bq/m3。

圖1 氡濃度平面剖面圖
從圖1來看,本次測氡共圈出11處異常區,編號分別為:D1、D2、D3、D4、D5、D6、D7、D8、D9、D10、D11。
(1)D1、D2、D3、D4位于測區西北部呈現條帶狀異常,其中D1長約470米,寬約24米,最大濃度值為35904.5Bq/m3,D2長約560米,寬約160米,最大濃度為13475.5 Bq/m3;D3長約370米,寬約100米,最大濃度值為10432.2Bq/m3;D4長約660米,寬約250米,最大濃度值為11233.4Bq/m3。
(2)D5、D6、D7位于測區中部,其中D5長約430米,寬約270米,最大濃度值為16578.5Bq/m3;D6長約340米,寬約180米,最大濃度值為,13254.5Bq/m3;D7長約950米,寬約170米,最大濃度值為23634.2Bq/m3。
(3)D9位于測區西南部呈現條帶狀異常,D9長約800米,寬約280米,最大濃度值為6940.6Bq/m3,D10位于測區南部呈現條帶狀異常D10長約800米,寬約270米,最大濃度值為40983.2Bq/m3。
(4)D8、D11位于測區東南部,D8長約500米,寬約400米,異常未封閉,有向東延伸趨勢,最大濃度值為46933.2Bq/m3;D11長約380米,寬約360米,異常未封閉,有向東延,最大濃度值為47486.9Bq/m3。
3.3解釋結果
通過對放射性氡氣濃度野外數據采集,經過室內數據整理,共圈定氡濃度異常11處,如下圖2,編號依次為:D1、D2、D3、D4、D5、D6、D7、D8、D9、D10、D11,結合地質資料情況,大致推斷北東向斷裂破碎帶5條,其中D1、D2、D3異常控制測區西北部斷裂帶,即F1;D4、D5控制測區中部塘墩村斷裂帶,即F2;D7、D8控制測區中部斷裂帶,即F3;D9、D10控制測區東南部斷裂帶,即F5;D11控制的斷裂帶位于D7、D8和D9、D10控制斷裂帶之間,即F4。

圖2 氡濃度成果圖
通過后期視電阻率聯合剖面法低阻正交點所取得的異常帶驗證兩者在位置、走向和產狀基本吻合,說明常規測氡和聯合剖面視電阻率測量所取得的異常同源,結合有關地質資料,推斷異常為斷裂破碎帶引起。
從上述實例可以看出,常規測氡解譯成果與電阻率聯合剖面法推測斷裂帶及地質資料推斷斷裂位置基本相符,說明常規測氡法在地熱勘查中對隱伏斷層的解譯是有效的。常規測氡作為地熱勘查中的一種技術方法,對隱伏斷層的解譯成果,對后續的地熱鉆探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在節省投資,降低勘查風險等方面具有積極的作用。
[1]劉菁華,王祝文等.城市活動斷裂帶的土壤氡、汞氣評價方法 [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06,36卷(第2期):296-297.
[2]滕彥國,鄭潔瓊等.測氡技術在泉州清源山地下水源勘查中地應用 [J].物探化探計算技術,2011,33卷(第1期):75-78.
P624[文獻碼]B
1000-405X(2016)-3-1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