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格
(福建省閩南地質大隊福建漳州363000)
論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重要性
■王格
(福建省閩南地質大隊福建漳州363000)
文章通過分析閩南地區某市地質災害現狀及一些典型的地質災害案例,闡述了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在工程建設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為提前做好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能夠對工程選址、災害監測防控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避免重大的地質災害事故發生。
地質災害評估危險性重要性
據調查,閩南地區某市地質災害類型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三種類型,具有點多、面廣、規模小、類型較多樣等特點,已發生的災點隱患性強、危害性大,是福建省地質災害中等發育區之一。閩南地區某市境內多分布丘陵山地,基巖上部普遍分布殘坡積土層,厚度較小,土層與基巖接觸面產狀與坡面基本一致,而巖土力學性質差異明顯,當原始斜坡遭人類工程活動(切坡)而失去自然穩定性的條件下,雨水滲透使土體軟化后,并繼續產生滲透作用下,特別是臺風暴雨(或強降雨)的持續作用,極易沿巖土接觸面產生滑坡,也是境內地質災害以滑坡最為發育的主要原因。該地區地質災害分類統計表如下:

?
滑坡、崩塌、泥石流分類標準為見下表:

?
2.1泥石流案例
受四號臺風“碧利斯”的影響,閩南某區發生泥石流,造成房屋倒塌10戶10座,受災34戶,因災死亡10人,失蹤1人,受傷6人,給村民造成了重大的生命及財產經濟損失。該地區位于閩南山區,地貌上屬低山、陡坡地形,山坡自然坡度35~45度,局部大于50度,表層土體為風化殘積土層,厚度1~2米,往下為強風化—微風化黑云母花崗巖,節理裂隙發育,部分裂隙面傾向與坡向相同,有利于土體下滑;流通區溝谷兩側見有大小不等的球狀風化巖體,在外力的撞擊下有利于提供泥石流的物質來源,兩側山坡坡度約40~50度,溝窄呈“V”字形,縱坡降大約42.22%,有利于松散堆積物的流動;堆積區自然坡度較緩,10~15度,易于堆積。由于受到強降雨的作用,致使土體含水量達過飽和,致使土體的抗滑力急劇降低,并同時發生3次小滑坡,滑落體在短時間強降雨的作用下,沿溝谷迅速下滑撞擊沖刷流通區窄小的溝谷兩側松散巖土體,最終形成泥石流。見圖1。據泥石流案例現場調查發現:其地形地質條件有利于土體產生滑坡,加上短時間內強降雨沖刷土體,滑落體沿溝谷迅速下滑從而形成泥石流;而受災村民房屋多建在溝谷前緣較為平緩的地帶,所留河溝寬度較小,容易造成河溝堵塞,不利于短時間內洪水排泄,最終導致災害發生。

圖1
2.2滑坡案例
某新村坐落于某公路西側,如圖2。海拔約25m,地貌類型屬高丘陵山麓地帶。該村房屋與后坡相距8米,村后山坡坡度21~25度左右;上部為殘積粘性土,厚度3~15米,下伏地層巖性為晚侏羅系南園組第四段凝灰質泥巖、粉砂巖,巖層產狀為95°∠19°~23°。滑坡發生在新村的后山坡上,海拔約25~67m,滑體寬約250米,長約180米,厚6~20米;主滑動方向為北東63°,估算滑體土方量約50萬立方米。由于建房時人工削坡過陡,破壞了斜坡天然的穩定性。并由于下伏巖層產狀為95°∠19°~23°,與坡向一致;另外,滑坡形成前,長時間干旱造成上部土體干裂,利于地表水的滲透,再遇上短時間內的暴雨(達64.7mm)等原因,從而誘發了滑坡。

2.3省外災點案例
三峽所在地巴東縣城地處水庫淹沒區,需要搬遷,經勘查選擇在距離縣城不遠處的黃土坡作為新縣城地址,1984年開始建設,1995年新縣城就開始連續發生滑坡,造成了巨大經濟損失,后經當地地礦部門勘查,該黃土坡為一個古滑坡群。
從本文上述案例可以看到:村民在建房時并未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錯誤的將房址選在斜坡下,且開挖坡度不合理,人為削坡過陡,又未采取有效的護坡措施,遇上短時間強降雨,從而導致了滑坡。因此,各鄉鎮、村在編制新農村建設規劃時應當按照國務院《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要求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加強山區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宣傳普及教育,避免人為破壞山體邊坡的穩定性和隨意切坡建房。而對于在地質災害危險地段已經建有的房屋,則應做好護坡、排水溝等防護措施,避免發生災害造成各類損失。
由此可見,由于人類的工程建設活動破壞了當地的自然環境,在工程建設時又未對當地環境、經濟及人員傷亡做災前危險性評估,最終導致了重大的經濟財產損失。
[1]孫文盛.新農村建設中的地質安全保障 [M].北京:中國大地出版社,2006:1-44
P694[文獻碼]B
1000-405X(2016)-3-4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