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芳
《道林·格雷的畫像》:從小說到電影
張麗芳
《道林·格雷的畫像》是英國著名作家奧斯卡·王爾德的唯一一部長篇小說。這部小說文筆優美,比喻精巧,處處帶有對藝術與生活的思考。同時,它構思新奇,具有超自然的魔幻色彩,因此成為了一部不朽的傳世之作,被無數次地搬上了舞臺和銀幕。2009年,導演奧利弗·帕克拍攝的電影《道林·格雷》便改編于這部小說。電影基本沿用了小說的敘述框架,但對其中的人物和情節做了相應的改編,使其成為了一部與原著迥然不同的愛情驚悚片。筆者主要分析電影與小說中人物、情節以及其他方面的不同之處,進一步揭示出二者產生巨大藝術差異的深層次的原因。
小說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的,人物是構成小說的一個重要的因素。小說有三個主要人物,道林·格雷、亨利勛爵和畫家巴茲爾·霍華德。他們或充當小說的線索,或是作者的代言人,或傳達唯美主義的主張。在小說被改編成電影的過程中,導演對這些人物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編。
小說中的主人公道林·格雷是一位俊美的年輕人,“曲線精美的紅唇,誠懇的藍眼睛,蓬松的金發,那張一見就叫人信任的臉,給人一塵不染的印象。”[1]他是美的化身,同時也是美的追求者。他欣賞音樂,研究香料,收藏珍奇異寶,甚至連他的初戀也染上了美的色彩。但是,他聽信了亨利勛爵的享樂主義,把靈魂交于魔鬼,讓畫像代替他變老,而他則永葆青春。他沉溺于感官的享受,吸毒、酗酒、嫖妓甚至殺人。他每次墮落都在畫像上留下痕跡,畫像最后變成了一個無比丑陋的惡魔。道林擔心自己的惡行敗露,拔刀刺向了畫中的惡魔,但是卻殺死了自己。
電影中的道林是一位英俊的黑發少年,年幼時被外祖父毒打的經歷在他心理留下了陰影,初到倫敦的他又受到亨利勛爵的不良影響。他奉行“享樂主義”,道德逐漸敗壞,拋棄懷孕的未婚妻,與有夫之婦曖昧不清,與印度藝人廝混在一起,去妓院吸毒嫖妓,殘忍地殺死了霍華德以隱藏自己的罪惡。后來,他與亨利的女兒——艾米麗墜入愛河,他在真愛的感召下開始懺悔自己的過錯,最終拿起刀刺向了畫像中丑陋的惡魔。
亨利勛爵是小說中另外一個重要的人物,是作者本人的投射。他是一個唯美主義者,藐視道德,崇尚享樂。他閱歷豐富,善于看穿人心,又巧舌如簧,驚世駭俗的語言中包含著對人生、對社會的獨到見解。亨利勛爵引誘道林說:“擺脫誘惑的唯一方法是接受誘惑。”[2]這使道林放棄社會道德,徹底地淪陷于欲望的深淵之中。而當道林犯錯后開始痛苦的時候,他又用花言巧語為其開脫責任,只是說一些驚世駭俗的話,卻從來不去做。
電影中的亨利遠遠沒有小說中描寫的那么智睿,他不再滔滔不絕的講述對人生、婚姻、生活的獨到見解,而僅僅是一位閱歷豐富的中年人。他引誘了道林,十分享受地看著道林一步步墮落,直到喜歡上了艾米麗,他才仇恨道林。他意外地發現了道林永葆青春的秘密,然后將道林鎖到了閣樓里,使道林陷入了絕境。他創造了道林,也毀掉了道林。
畫家霍華德是畫像的創作者,他單純、善良,是社會道德的維護者,是美的摹寫者。他發現了道林的美,將他容貌之美留在畫像上,“并希望用道德理念來影響道林”[3],使其永葆靈魂之美。他教道林作慈善,刻意讓道林與亨利勛爵保持距離,在道林犯錯后勸他改邪歸正。看到畫像上丑陋的樣子后,他仍盡力勸服道林,這激怒了道林,他也因此被殺害。
電影中的霍華德也是一位善良正直的畫家。他傾心于道林的美,不讓道林受到亨利勛爵的不良影響。但是,他不再是一個道德的擁護者,反而和亨利勛爵、道林一起去混亂的俱樂部。道林犯錯后,他也不再說服他去改正。他對道林的愛極度扭曲,甚至與其發生了肉體的關系,成為了一個同性戀。霍華德從小說守衛社會道德的藝術家變成了電影中的覬覦美的同性戀。
這三位人物在小說中都占據重要的地位,王爾德曾毫不隱晦地說:“巴西爾霍華德是我心中的我,亨利勛爵是世人眼中的我, 道林是我想要—— 也許在別的時代——成為的我。”[4]這三個人物構成了作者的全部,集中反映了王爾德的美學觀。但是電影卻把道林·格雷作為了唯一的主角,用他的名字作電影名稱,整個電影都在反映他的生活經歷,完全刪去了小說中亨利勛爵和霍華德的精彩辯論,只留給他們一點鏡頭。
與主要人物的改編類似,電影在其他人物的安排上也作了相應的刪減。電影刪去了道林的朋友艾倫——坎貝爾、西比爾的媽媽、亨利勛爵的舅舅、舞會上的貴婦人、道林最后喜歡的農村姑娘以及其他的小人物,同時為了劇情的需要又增加了印度的藝人、妓院里的妓女和艾米麗等角色。
艾米麗是亨利勛爵的女兒,她是一位聰明、美麗的姑娘。不同于那些只追求美麗服飾的虛榮女子,她獨立、自信、追求女權,是個新時代的女性。她第一次見到道林時,便邊抽煙便與他談論人生的意義。艾米麗改變了亨利勛爵玩世不恭的態度,使他變得有責任感。后來她與道林墜入愛河,不顧家人的反對與道林結婚,而這驅使亨利勛爵發現了道林的秘密,最終導致道林面對自己丑陋的靈魂。艾米麗是電影后半部分的一個主要的線索人物,推動著劇情的發展。
(一)首尾與敘述順序的改編
小說是以亨利勛爵與霍華德的談話開始的,而后道林出現,才開始了后面的故事,整個故事按照時間順序進行,條理清晰。小說結尾人們發現,“在墻上看見一幅他們主人的精美肖像,畫上的人和不久前見到時一樣,具有驚人的韶秀和俊美。地板上躺著一個男人,穿著晚禮服,心口插著一把刀。那人面容蒼老,滿臉皺紋,令人憎惡。”[5]畫像完好如初,道林卻丑陋著死去。
而電影則是采用倒敘的方式,影片開頭便是道林殺害霍華德的一幕,他面目猙獰,雙手沾滿了鮮血,將霍華德肢解后藏進行李箱中,而后在夜色的掩蓋下將尸體丟進河中。接著,道林才開始回憶一年前他初到倫敦的情景,畫面才一一展現。而電影的結尾道林在真愛的感召下開始懺悔,在亨利勛爵揭穿他秘密時,他不愿讓艾米麗看到他靈魂的模樣而拒絕交出鑰匙,勇敢地選擇去面對。大火中,他用劍刺向了畫像中惡魔的心臟,而那個惡魔則躍出畫框,撲向了他。影片最后,亨利勛爵來到閣樓上,對著完好如初的畫像自言自語。
(二)人物描寫的弱化
這部小說體現著王爾德的美學追求,在語言上也是如此。作者用細膩的文筆對人物進行語言、動作、心理上的描寫,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如小說中對道林外貌和動作的描寫:“小伙子一個激靈退了回來,他沒有戴帽子,紫丁花葉弄亂了他那不馴服的鬃發,一頭金絲給掛住了。他像個突然驚醒的人,眼里露出了害怕的表情。造型精美的鼻子顫抖著,隱蔽的神經震動了他的嘴唇,使它也戰栗起來。”[6]這段文字既形象的描寫了道林被亨利勛爵的話震驚的樣子,也為讀者們展現了道林那非同尋常的美。但是,電影是一門視聽的藝術,很難將這樣的細節展示出來。同時,因為時間的限制,也刪去了亨利勛爵和霍華德精彩的辯論。而這些都是作者唯美主義的典型體現。
(三)色情、暴力鏡頭的增加
電影弱化了小說中的細節描寫,放大了對道林欲望的刻畫。追求唯美的王爾德并沒有在小說中對男女之事進行過多的描寫,借此來保證作品的純潔性。但是,電影中的性愛鏡頭則泛濫成災。每一位與道林有過感情糾葛的女子都與道林有床戲,西比爾、萊德利母女、艾米麗甚至是畫家霍華德。除此之外,影片中還有兩段道林嫉妒墮落的鏡頭,在詭異的音樂中,他與放蕩的藝人廝混在一起,赤裸著上身,扭動著腰肢,一臉陶醉的樣子。除了色情鏡頭,電影中還出現了閣樓、死人、火等哥特式的意象,營造出一種恐懼的氛圍。
(四)畫像的由靜變動
小說的題目是《道林·格雷的畫像》,畫像是中心詞。在小說中,畫像也是著意刻畫的事物。霍華德發現了美麗的道林,用顏料將他的美貌畫在了畫布上。畫像上的道林不會變老,永遠美麗。但是道林卻嫉妒畫像,不惜出賣自己的靈魂,讓畫像替他承擔歲月的摧殘和罪惡的重壓。當道林傷害了西比爾之后,他第一次發現畫像變了:“表情變了,嘴上帶了一絲殘忍。”以后,“他每犯下一樁罪就會有一個污跡出現,破壞它的美。”[7]畫像悄無聲息地發生了變化,直到最后,畫像無比丑陋,眼里充滿了狡詐,嘴角長滿了皺紋,臉上趴著蛆蟲,起皺的手上沾滿了鮮血。畫像是一個靜靜地發生變化的藝術品,是道林靈魂的真實寫照。
但是電影中的畫像則是一個逐漸蘇醒的魔鬼,它有自己的視角。每當人仔細欣賞畫像時,鏡頭就通過畫像的視角審視觀看的人,這暗示著畫像有自己的眼睛。畫像在發生變化的同時,也會發出恐怖的呻吟聲。道林的每一次墮落都促使它逐漸蘇醒,而在電影結尾,畫像里的道林變成了一個面目可憎的魔鬼,它怒吼著,從畫中跳出來,撲向了道林,這讓人毛骨悚然。而電影也因為這些鏡頭,被劃為驚悚片。
《道林·格雷的畫像》是王爾德唯美主義藝術觀的一次實踐,其中處處體現了作者唯美主義的追求,充滿了智睿的思考,給人以美的享受。但是,據此改編的電影則缺少了這種對美的追求,變成了一部驚悚的愛情電影。電影是對小說的二次創作,除了對人物和故事情節作出相應的改編后,編劇還增加了哥特式的恐怖因素,再配上陰森詭秘的音樂,使電影與原著呈現出截然不同的藝術效果。筆者認為,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偏差,原因在于導演對小說的不同理解以及商業電影的利益需求。
王爾德生活在19世紀的維多利亞時代,當時物欲橫流,人們表面上規行矩步,實則腐朽墮落,崇拜金錢和權勢,視藝術為裝飾物。王爾德等人發動了唯美主義運動,提出了“為藝術而藝術”的美學主張。《道林·格雷的畫像》創作于1891年,小說無論在語言、人物地刻畫,還是在故事情節上都集中體現了王爾德的美學主張。畫像代替道林承受歲月的摧殘和罪惡的壓力,變得丑陋不堪,這表面上與王爾德的“藝術自主”背道而馳,但是最后畫像又重新變得如當初一樣完美,這說明王爾德的美學觀:“藝術的目標不是別的,而是追求完美。”[8]道林是美的載體,他擁有美的外表,也追求美的事物,這體現了王爾德“藝術至上”的理念。
但是,時代在改變,每個時代都有它所思考的問題。導演在拍攝電影之前“希望把小說看作一個關于人類命運的寓言”。[9]現代人一直在談論衰老,人們懼怕衰老,使用各種方法延緩青春。一些年輕人也不愿長大,他們更愿意做一個孩子。而這些都違背了自然的規律,人不可避免地要走向衰老。小說中的道林為了永葆青春,出賣了自己的靈魂,這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切實際的。導演不再如小說一樣,將重心放在畫像上,而是將其轉移到了道林的身上,并深入他的內心世界。
電影融入了哥特式的恐怖元素,影片中頻繁地出現閣樓、破碎的玻璃、鞭打、火等意向,營造出一種恐怖的氛圍。同時,電影中還有死人陰森的臉出現,西比爾被道林拋棄后投河自盡,道林腦海中便勾勒出滿臉泛青的,渾身滴水的西比爾。當道林在教會彈琴的時候,他看到死去的霍華德又出現在觀眾中,他臉色蒼白,眼里充滿了怨恨。這些對于死人的刻畫都使的觀眾心驚膽顫。而電影最后,道林與畫像中的惡魔在閣樓里的打斗使得觀眾緊張的情緒得到了最終的釋放。性一直是商業電影慣用的手法,借此來吸引觀眾的眼球,提高票房收入。王爾德在小說中只是很隱晦地暗示道林混亂的情感生活,但是電影中則到處都是色情鏡頭。電影中有道林的全裸鏡頭,也有多段他與其他女性纏綿的床戲,這滿足了觀眾們畸形的觀影心理。
在從小說到電影的改編過程中,導演進行了二次創作。他延用了小說的主要框架,對人物和故事情節做出來相應的改動,弱化了小說藝術美的展現,突出了對道林內心地刻畫,并添加了恐怖和色情的鏡頭,使其成為一部成功的商業電影。這部電影是新時代下,導演對于人類命運的思考,是商業利益與文學經典結合的產物。雖然電影淡化了王爾德唯美主義的藝術主張,但其中依然蘊含著對命運、人性和欲望的獨特思考,而這正是電影的成功之處。
[1][2][4][5][6]奧斯卡?王爾德.孫法理譯.道林?格雷的畫像[M].南京:譯林出版社.1998:1,63,262,65,133.
[3]李瑞雪.桑龍揚.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斗爭——淺析《道林?格雷的畫像》中的主要人物[J].九江學院學報,2007(4):82.
[7]徐骎.王爾德的藝術觀探析——以《道林?格雷的畫像》為例[J].教育旬刊.2014(2):68.
張麗芳,女,河南商丘人,鄭州大學體育學院講師,碩士,主要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和新聞編輯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