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堯
【摘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新理念引領主體教育觀轉向發展,要從知識本位轉向能力本位,從教師獨舞轉向師生互動,從以分論才轉向全面育人,從千人一面轉向個性發展,從差異發展轉向公平發展。
【關鍵詞】五大發展理念 主體教育 轉向發展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6-0011-01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新理念,指明了主體教育觀發展的新走向。教育要圍繞學生這個主體,通過啟發、引導受教育者的內在需求,創設和諧、寬松、民主的環境,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規范各種活動,使個體由“隱形人”逐步成為教育生活的主體。
一、創新教育:從知識本位轉向能力本位
創新教育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是針對傳統知識本位教育觀而提出來的。英國教育家懷特海指出,教育需要知識,但不需要純粹的套裝知識。純粹的知識教育會產生三大弊端:將僵硬的知識作為教育的唯一內容;教育過程非人性化;學習過程變機械化和格式化。這樣就從根本上切斷了知識與能力之間的內在聯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在我們今天的學校里,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教授各種科目的知識,教師是單向度地向學生灌輸知識的機器,學生則淪為裝載知識的容器,學生只能在固定的模式里行走,沿著教師既定的思維尋找答案,沒有任何奇特的想法,沒有任何智慧的火花閃爍,其創造性思維被淹沒在茫茫的知識大海中。[1]面向未來,教育要促進人的持續發展,要盡快完成從知識本位的傳統教育向能力本位的現代教育轉型,通過踐行創新教育模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開發學生的創新品質,訓練學生的創新能力,使人人成為創新之人,個個成為創新之才。
二、協調教育:從教師獨舞轉向師生互動
協調教育是以促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雙邊互動為目的的教育。蘇格拉底認為,教育不是知者隨便帶動無知者,而是使師生共同尋求真理。這樣師生可以互相幫助,互相提高,實現和諧發展。源于傳統專制主義思想的影響,教師是高高在上的“獨裁者”和知識的權威,學生是唯唯諾諾的“應聲蟲”和知識的“奴隸”, 教師和學生之間缺少心靈的溝通,行走在兩個陌生的教育世界里。教師與學生的發展本應是協調同步的,如果教師只燃燒自己,那是獨白式的教育;如果教師只照亮自己前行的路,那是自私自利的人格。教育協調發展迫切需要實現“四個轉變”:教師由知識的權威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在幫助學生建構知識的過程中發展想象力、參與精神、個性和主體性,同時又從學生那里汲取智慧的營養;由傳統的傳道者轉變為人文情愫的培養者,使學生成為活生生的、有創造意識和精神追求的人,一如教徒虔誠地信仰上帝;由教學任務的執行者轉向教育意義的建構者,使教師自身與學生都成為學會共同生活和共同生存的主人;由教學控制者轉向學習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會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
三、綠色教育:從以分論才轉向全面育人
綠色教育教育既是一種理念與機制,又是一種發展方式,指教育生態環境建設要秉持綠色環保的理念,追求教育質量的“綠色”健康,不能走“以分數論英雄”的應試教育之路,而要注重人之綜合素養的提高。從實踐的角度審視,綠色教育是一種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本的教育,其施行意味著教育要立足學生的生命原點,拋棄應試教育的條條框框,通過還原學生的主體地位、主體價值,讓學生卸下沉重的分數負擔,協助學生成為完整的、最好的自己。實現這一理念,教育改革首先要克服形式主義、保守主義、功利主義的種種弊端,確立全面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標與框架。其次,要把學習的自主權、發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探究、學會創造,最終學會發展。再次,教師要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考試技能訓練者轉向多元角色承擔者,既做“經師”又做學生的“人生導師”。最后,實施綠色教育的過程要從“重教輕學”向“以教導學、以學定教”的轉變,把品位提高到全方位宏觀育人、人文情懷育人的精神境界。
四、開放教育:從千人一面轉向個性發展
開放教育是以學生的個性發展、讓每個人都成才的教育。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世界上沒有才能的人是沒有的。教育者要去發現每一位學生的稟賦、興趣、愛好和特長,為他們的表現和個性發展提供充分的條件和正確的引導。開放教育的突出特點是以學生的成長、發展和需要為中心,教師只是學生個性發展的引路人、“助產士”和“服務員”。開放教育是針對封閉教育而提出來的,封閉教育的最大弊端是教學結構化、單一化,教師嚴格按照考試大綱統一教學目標、統一教學內容、統一教學進度,學生嚴格按照教師的指令在同一時間進行同一種學習,思想被禁錮,個性被壓抑,創造性、主動性和積極性被抹殺,造成千所學校一個性、千個學生一個樣的局面。在“因材施教”中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合理張揚,教育改革要實現“三個開放”:一是形式的開放,改變整齊劃一的教學結構,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大發展;二是內容的開放,改革“填鴨灌輸”的教學模式,使學生成為具有能動性、自主性和自覺性的學習主體;三是活動的開放,改變“冷眼旁觀”的教學程式,使學生成為活動的中心和主休。
五、共享教育:從差異發展轉向公平發展
共享教育就是要用共享的發展理念來引領教育公平競爭與發展,讓全體社會成員“一個也不少”地享受優質均衡的教育成果,滿足人們對優質教育資源日益增長的需求,為所有的孩子提供相對公平、相對充足的發展機會。當前,隨著轉型社會的深度推進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非均衡態勢不斷增強,優質教育資源的地區差異、城鄉差異、階層差異日益拉大,人們亟待一種公平的資源分配制度促進改革成果共享,實現全體社會成員共同奔向小康。國家作為教育公平的推進者,要實施優質教育資源向貧困地區傾斜的政策,加強東西部教育資源交流;要提高教育質量,創建更加豐富、更加多元的優質教育資源,使不同地區、不同家庭出身的孩子都能接受優質教育;要加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教育投入,吸引高端人才投身貧困地區教育事業,加快貧困地區教育發展。同時充分利用“互聯網+”為貧困地區的孩子提供平等、開放的遠程教育平臺,從而縮小城鄉、東西部的教育資源差距。
參考文獻:
[1]張繼平.以學生需要為導向的高校教學改革調查[J].北京社會科學,2014(3):2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