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超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6-0044-02
在研究《2016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和《2016年山東卷考試說明》時,我發現對高考中標點符號這一考點的論述沒有絲毫變化,結合山東高考歷年的慣例,標點符號作為選擇題在一卷出現的可能性愈益渺茫。
很多高中教育界的同仁,日益淡化標點符號的教學,甚至在高考緊張的復習備考中,大膽舍棄系統的標點符號專題復習。
2016年濟南一模語文試卷一卷中第三選擇個題考查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原文如下:
西洋和東洋的學者不僅對中心的漢族中國有別出心裁的解釋,也對邊緣的滿蒙回藏鮮、苗彝羌傣壯都興趣盎然;雖然對主流的儒家一如既往地研究,但對支脈的佛教、道教、三夷教、天主教更有巨大的熱情;____。這種對于“邊緣”“支脈”和“下層”的研究,特別表現在宗教學,人類學,地理學,語言學領域中。
A.“雖然關注歷史敘述中通常占據顯著位置的上層文化,但對過去歷史文獻中往往缺席的下層文化”
B.“對歷史敘述中通常占據顯著位置的上層文化有新的論述,但對過去歷史文獻中往往缺席的下層卻更為關注”
這個選擇題百分之八十的同學選錯,究其原因,只注意到橫線前面一句話中的關聯詞“雖然……但……”,錯選了A。如果我們再稍微細心一點會發現,橫線前面首先是一個分號,整句話中有兩個分號,這意味著三個分句呈并列關系。第一個分號前的句子沒有“雖然……但……”,三個分句也就不是排比關系,所以第三個分句,有沒有“雖然……但……”不是關鍵的解題線索。三個分句都是“對……,對……”句式結構,所以正確的是B。
還有一篇論說文閱讀《泰山石敢當》,題目:
下面有關“泰山石敢當”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C.以泰山地區為中心,已擴散到全國,乃至東亞、南亞和世界各地。
C項對應原文第三段倒數第二句話“近代以降,”石敢當“習俗以泰山石地區為中心,逐漸擴散到全國各地和東亞的日本、韓國及南亞和世界各地的華僑居住區”的內容。稍微細心點的考生就會發現解題的關鍵在于句中的標點符號頓號。原文說的是“東亞的日本、韓國及南亞”,即東亞僅有日本、韓國兩國和整個南亞,而不是東亞的日本和韓國和南亞三個地區,明白這個頓號在此處的語法意義,這個題的答案也就呼之欲出。
標點符號在高中語文試卷中的答題啟示意義,非獨體現在選擇題中,在古文言閱讀里面的句子翻譯、斷句更是扮演著不容小覷的角色。甚至在大的文學類文本閱讀鑒賞類主觀題中也能大顯神威。且看《春秋那顆繁茂的樹》這篇現代文閱讀理解題目當中一個典例。
賞析文中畫線句子的表現手法與表達效果。
“一輪夕陽,蒼然于山。子產寂寞了許多年。”
按照我們慣性的解題思維,先要找準這句話的賞析角度。“一輪夕陽,蒼然于山”寫景沒有用什么特殊的技巧手法,“子產寂寞了許多年”寫人亦沒有涉及修辭或其它人物塑造的描寫。從語言入手,半文半白;句式上看也難有突破。
如果我們換個角度來看,會發現一個標點符號亮了,就是中間那個“。”。一般畫線賞析的都是一個句號,或者是完整的一句話供閱讀者賞鑒。這次確是兩個句號、兩句話,所謂“反常即為妖”,必有蹊蹺。前一句話寫景,后一句話寫人,寫景也就意味著為寫人服務。參透這一點,答案也就自然出來了。襯托,以子產墓前夕陽西下時的冷清蒼茫來襯托子產被后人淡忘的感慨。
此外,語言運用題當中,更會時常明確考察標點符號,讓你找出并修改語段中的標點符號。
既然《2016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和《2016年山東卷考試說明》都絲毫沒有動搖有關“標點符號”的表述,并且都將標點符號考查的能力層級,由09年的D級升級為E級。
一邊是高考考查的能力等級提高,另一邊在平時作文和考試中,大多數學生使用標點符號的狀況令人堪憂。怎樣才能行之有效地復習標點符號呢?除了從考綱解讀出來的三個方面入手外,筆者結合近幾年的高考標點符號題從語境、語法、語氣三方面略作補充。
一、從語境入手,就是從標點符合所在語句的上下文語義看。考生除熟悉掌握標點符號的正確用法,還要依據語境來靈活運用。例如:
中國重慶——德國杜伊斯堡,2011年開通的渝新歐鐵路,橫跨歐亞6國,為建立新絲綢之路經濟帶打下了基礎。(2014年重慶高考4)
句中重慶至德國杜伊斯堡是渝新歐鐵路的起止站點,中間應該用短的連接號“-”,使用者因為不理解語境,錯選了破折號。
二、從語法入手,標點符號是輔助書面語言表達的,必須遵循語言的語法規律。例如:
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他不得不承認思考公司的業績為什么會下滑,怎樣才能打開產品的銷路?(2013年山東高考4)
句末的問號改為句號。從語法上分析,“公司的業績……銷路”作“思考”的賓語,屬于有疑無問。
三、從語氣入手,語氣表示說話人對某一行為或事情的看法和態度,是思想感情運動狀態支配下語句的聲音形式,書面語中較難把握,標點符號容易設題。例如:
很懷疑人類對這個物質世界的認識真有窮盡的一天?按照事物的相對性推導,是否還存在一種與物質相對的反物質?
第一句話沒有疑問語氣,為陳述句,問號應改為逗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