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聽當年如何討論(之一)
——戰略性新興產業:內涵、規律及發展重點


浙江省政府咨詢委學術委副主任、研究員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向更高效能的供給升級躍遷的載體,能創造新的需求
6年前的2010年,是“十二五”規劃的編制年。作為當年省發改委具體分管規劃工作的領導,又同時出任了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的院長,我就發興組織了一個活動:以院里為主但也吸收部分院外的年輕人,不定期地進行“神聊”,分專題研討“十二五”規劃的基本思路,梳理觀點,建言獻策,也共同學習成長。如今浙江的“十三五”規劃都已經出臺了,回望當年討論時“原汁原味”的發言記錄,感到十分欣慰。今日不妨再拿出來與大家分享。
第一,何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從概念上講,所謂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三要點”,“戰略性”是體現在滿足市場全局性、長周期的需求;“新興”則表明其背后有重大的技術創新作為支撐;而“產業”則說明這種科技創新已經過中試和工業化,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具體看:
首先,它是由人類需求不斷升級引發的。自從提出“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后,人類自己鬧明白了,所有發展的最終目的,就是讓人們生活得更美好。這種理念表明,人類社會從原來單純追求物質財富的增加和經濟的總量增長,發展到了開始反思應如何滿足人類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的階段。比如說人要活著,就要活得更長壽、更健康,與這個根本性需求相聯系的生物醫藥,就是戰略性新興產業。
其次,它是發展的階段性任務催生出來的。在解決了溫飽問題以后,人類面臨如何可持續發展的挑戰。由此就引發了一系列與資源環境等可持續發展領域相關聯的產業需求——怎么保護環境?怎么修復生態?怎么節約利用資源,或者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而新能源、環保產業等,就是在此背景下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
再次,它是向更高效能的供給升級躍遷的載體,它能創造新的需求。比如互聯網的產生就是典型案例。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和人的交往、信息的溝通,需要更加便捷、更加高效,互聯網的出現就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這種需求隨著相關產業的壯大而不斷擴大,回過頭來又反哺了產業的成長,這是一種典型的供給創造需求,跨階段、跨層次、躍遷式的產業化轉換。
最后,它是發生在新一代高新技術產業化趨勢中的。新興的產業,要有新一代的技術創新來支撐。比如,能源生產是最傳統的產業,但同樣是能源,由于采用的是新的技術、新的動力源,它就變成了新能源,也算是新興產業了。
因此,戰略性新興產業除了要滿足全局性的、長周期的未來發展需求,一般還要有新一代的高新技術支撐。這種技術支撐,又不簡單類同于基礎性的科學研究。它應是經由科學研究,再到技術創新,再到產業化的一個長轉化過程。這個順向的遞進關系,或謂階段性演進過程,是我們謀劃戰略性新興產業一定要理清楚的。
第二,政府如何引導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對于政府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用兩句話概括:一是政府可以發揮積極引領或者強力推動作用;二是根本的、主要的,還是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
高明的政府歷來是應時而變、順勢而為的。政府即便出臺一些重大的決策,其決策基礎也是市場選擇的結果,它所要運用的方法,也主要是市場化運作的方法。比如說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核心是技術,關鍵是人才。政府支持產業的發展,就要為那些擁有核心技術的人才,創造一個特別優惠的政策環境,或破格使用,或優惠扶持,這是政府經過一定的遴選機制確定后可以有所作為的。但政府的資金直接投入到產業中去時,應當非常謹慎。投入的內容也應該有所側重,比如政府投入的重點應是高端技術研發,而高端技術研發投入的前提又應該是基礎理論的研究。離市場最遠的,政府最應該去投,離市場最近的,政府越應該靠后。政府總體上是要營造良好的發展氛圍,起一種引領和推動的作用,而不是政府自己或一些政府的部門,直接去充當產業發展的主體,也不要動輒就提“以政府為主導”。比如,對于戰略性產業規劃的編制,其中的產業選擇就不應該完全由政府去定,而是需要政府官員、咨詢機構、企業家,投資人、投資機構,或者是投資基金以及公眾等多方面的利益主體共同參與和探討來形成。(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