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燕,古巍,霍小林
(1.四川大學錦江學院土木工程學院,四川 眉山 620860;2.長治市排水管理處,山西 長治 046000)
?
構建地方特色土木工程實訓基地改革方案
張曉燕1,古巍1,霍小林2
(1.四川大學錦江學院土木工程學院,四川 眉山 620860;2.長治市排水管理處,山西 長治 046000)
對獨立學院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土木工程實訓基地方案進行了分析,提出實訓基地師資建設、體系建設及資源建設的方法,解決了土木工程人才培養實踐改革方案的問題。
土木工程學科;特色實訓基地建設;本科生導師制;改革方案
政府指出,“十三五”要實現一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2020年,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將達到45%。近期國家出臺一系列調控政策,如降息、降首付及公積金政策調整等。自今年5 月1日起,全國范圍內推廣“營改增”試點,建筑業及房地產業納入試點范圍。隨著 “十三五”計劃實施,將鼓勵房地產業的發展,特別是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將會進一步促進房地產業的發展。事實證明,這種帶動作用無疑會增加建筑工程專業人才需求,而新型建筑業的需求是具有應用型綜合素質的人才。
目前我國有300多所獨立學院,獨立學院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與地方企業的需求目標相吻合。我校2006年建校,我院現設有土木工程、工程造價及工程管理三個本科專業。如何構建完整又富有地方特色的實踐教學體系是我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關鍵。我院專業培養目標面向施工生產一線,將施工能力的培養放在首位,旨在為地方建筑業培養應用型的高級技術和管理人才。
迄今為止,我國有500多所高校設置土木工程專業,但是現有學生所學知識與實際工作存在脫節現象。只有制定適合于本校實際的訓練模式及培養方案,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工程創新及實踐能力。胡忠恒[1]提出“厚基礎、寬口徑”人才培養模式及實行本科生導師制。范小春等[6]提出根據教師科研項目,學生自主選擇導師或進入課題組,以基礎技能訓練為基礎結合本科生導師的科研課題申報大學生自主創新項目。孫大軍[2]提出典型崗位工作與實訓基地項目相適應的設計安排。馬惠彪[3]提出建設依托區域經濟實訓基地,并建立了以海洋開發為基礎,海洋科學研究和實訓基地相結合的海洋特色土木工程實訓基地。桂林工學院設計研發基地[4]的建設不僅適應廣西地區建筑特色及地質環境,還保證了本校土木專業發展,為培養具有自身特色的技術人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曾暉[5]提出構建“三層次”及“四模塊”實踐教學體系,將實踐教學體系劃分為工程能力基礎、綜合、實踐與創新能力三層次,實驗教學、課程仿真應用、工程實踐及綜合素質四模塊。目前我國很多高校成立的對外服務檢測機構為國民經濟建設及社會服務帶來了機遇,同時也促進了高校自身實驗室及實訓基地的建設工作[7]。
借鑒國內及川內工程人員培養經驗,我們應該以多環節訓練為基礎。完整的實踐教學體系是學生獲得職業基本技能的關鍵,新《高等學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導性規范》也進一步將大部分實踐教學列為必修內容。
通過對四川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和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實訓基地及國內外土木建筑類實訓基地的設置方案大量數據分析匯總,并結合我校辦學特色,提出了一套實訓基地建設體系,如圖1所示。

圖1 特色實訓基地建設示意圖
2.1特色實訓基地教師隊伍建設
高水平教師隊伍是土木工程實訓基地發展的前提,師資隊伍建設是搞好實踐教學的重要保證。新時期實訓基地的建設工作,指導教師須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并具備一定的操作技能,即“雙師型”教師。通過對四川城市職業學院的調研,我們發現該校擁有“雙師型”教師占教師總數的67%,而且土木工程專業生產性實訓達到80%以上。通過分析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師資力量,發現該校專任教師有497人,其中博士和碩士(含在讀)占專任教師的 41.3%,專業教師中具有土木類從業資格證書的“雙師型”教師占 70.8%[8]。
教師隊伍建設方面,我院大力培養骨干教師,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一方面我院外聘建筑企業中具有豐富的設計和施工經驗的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指導,赴設計、施工單位鍛煉等方法解決青年教師工程素養問題;另一方面鼓勵并安排教師到企業實踐,實時跟進了四川大學房地產公司“川大‘與文里’教師住宅樓項目”。同時借助大學生創新試驗計劃及土木工程學科競賽,全面貫徹本科生導師制,根據學院教師的科研項目及相關課題,以高質量的實訓項目帶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可以選擇導師進入具體項目,也可以自主選擇一些研究方向,根據研究內容選擇實訓基地,導師在此基礎上實時跟進。
2.2地方特色校內實訓基地建設
從類型劃分,實習實訓基地可劃分為校內及校外實訓基地。校內實訓基地是指在學校設立實驗室及實訓室等,對學生的模擬操作、基礎技能、綜合技能及實際生產活動進行全方位培訓及教育教學的場所。
土木工程本科教育基本的實踐教學任務必須在校內完成,學生實踐教學任務種類多,僅靠校外實習不能滿足要求。因此,必須建立校內實踐基地。校內實訓基地方面,我校目前擁有土力學實驗室、建材實驗室、工程測量實驗室及課程設計機房等;在現有實訓設施的基礎上,由企業參與共同建成集教學、職業資格培訓、社會服務于一體的校內實訓基地。借鑒國內同類院校實訓基地建設經驗,我院擁有基本技能訓練、專業技能及技術應用與創新能力訓練全套設備。我院即將建設一批具有特色的土木工程模型室、材料樣品室、工藝操作實習基地、技術樣本室等,能夠為現場教學提供極大的便利性。并依托校內實訓基地創建了八大員培訓基地,將試驗教學與實際工程緊密結合,提高學生的實用技能。我院通過開展“鋼筋混凝土梁承載能力測試”土木工程綜合實訓項目,學生完成了從實驗方案到檢驗的全方位實訓,教師只是給予指導。
2.3地方特色校外實訓基地建設
校外實訓基地是指校企雙方通過資源共享方式進行合作培養土木工程專業學生專業技術及實踐能力教學場所,企業需要的高技術應用型人才與本科院校的智力支持是雙贏選擇,所以建立校外實訓基地有很強的實用性。校外實訓基地不僅是教師和學生接觸社會及了解就業形勢和就業市場的途徑,而且是學生進行職業素質訓導、學院產學研結合及培養適應當地社會經濟發展人才的重要場所。
校外實訓基地方面,學院通過自建和校企合作兩種形式完成校外實訓基地建設工作。我校土木工程專業通過校外實訓基地邀請南方導航專家為學生開展專題講座,系統介紹《基于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RTK應用》。我院依托校外實訓基地開展了土木工程學院首屆測量技能大賽,這次比賽中學生能夠熟練完成四等水準測量和一級電磁波測距導線測量的定點、立尺、架設儀器、觀測、記錄數據及計算等工作。隨后在四川省首屆工程測繪技能競賽中我院學生取得了四個三等獎的驕人成績。在校外實訓基地建設過程中,充分發揮院領導班子的作用,通過他們建立和加強企業聯系,使校企雙方共同參與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逐步加強我院與具有實力及特色的企業聯系,使之成為我院校外實習基地。通過學生的實習過程,逐步與企業開展多項合作并簽訂協議,成為我院掛牌的校外實訓基地。掛牌之后,我院進一步與建筑企業建立深層次的合作關系,雙方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技術創新、設備支持、學生就業方面開展合作,最終形成一體化教學實踐系統。
在未來特色實訓基地過程中,我院將建立起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實踐教學體系。
3.1建立地方特色的模塊式及開放式實訓教學基地
一方面在教學計劃制定、課程設置、課程內容及課程考核中符合本科實踐教學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建立自身學校專業學科品牌。根據土木工程本科教育的特點,初步建立一套模塊式及開放式的實踐教學體系。將實訓內容劃分為基本技能、專業技能、技術應用與創新能力訓練四大模塊,再確定實訓課程及實訓教學大綱。同時,在實踐教學的內容和教學方法上,力求接近或達到職業活動環境,將職業技能訓練與職業素質訓導有機結合,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在實踐教學的考核上,嚴格按照實訓教學大綱考核標準執行,注重過程考核及綜合能力測評,確保實訓教學質量。
3.2加強特色實訓基地實踐教學管理,不斷提高實訓基地效益
為適應進一步發展,我校將進一步建立市場動態數據中心。市場動態數據中心不僅能建立預約管理系統,完善校內實訓基地開放及管理制度,而且能建立實體行業對各專業需求量的動態數據庫,完善各專業的市場需求,為土木工程專業的持續發展提供核心競爭力。科學的管理是提高實踐教學水平和實踐基地效益的有力保證。
3.3構建新土木工程實踐課程體系,加強土木工程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改革
我院現有的實踐教學環節中,綜合性實踐教學內容少,形式單調,與土木工程專業發展脫節。鑒于此,土木工程實訓基地將構建新的實踐教學體系,大力改革實踐教學,以加強土木工程專業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為主線,將原來的各門課程整合為獨立開設的實踐教學課程。編寫新教材,改革原來實踐項目,增加與工程實際聯系密切的綜合型、設計型的實踐項目,以適應實訓基地的發展。
土木工程專業的持續發展必須不斷進行課程改革及實踐改革,要培養出滿足社會需要的土木工程應用型人才,就必須構建自身特色的實訓基地。未來的實訓基地的發展要進一步整合彭山本地資源,構建依托地方區域經濟校內外實訓基地。
[1]胡忠恒,楊曉華,等.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株洲工學院學報,2003(9):135-137.
[2]孫大軍.校內實訓基室建設與管理的現狀及建議[J].吉林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11(5):99-101.
[3]馬惠彪.地方海洋特色土木工程人才培養的實訓基地建設與管理[J].2013,22(6):33-37.
[4]劉寶臣,趙艷林.建設具有地方特色土木工程實驗中心的探討[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4):136-138.
[5]曾暉,顏朝日,曾慶響.對應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思考[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12(3):138-140.
[6]范小春,馮仲仁,李書進.基于卓越工程師培養的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5,32(2):149-152.
[7]王征,唐曉英,范強銳,等.從自我教育的角度談高校實驗室安全教育模式創新[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8,25(3):151-153.
[8]杜勇.四川建筑職業技術學院薪酬方案優化設計[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09.
G420
A
1007-7359(2016)03-0051-03
10.16330/j.cnki.1007-7359.2016.03.017
張曉燕(1988-),女,山西長治人,畢業于四川大學,碩士;助教,主要從事結構工程方面的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