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永良,李微,任黎華
(昆山市水產技術推廣站,江蘇 昆山 215300)
淺析昆山池塘地理信息系統在現代漁業建設中的作用
戴永良,李微,任黎華
(昆山市水產技術推廣站,江蘇昆山215300)
doi:10.3969/j.issn.1004-2091.2016.06.015

江蘇省昆山池塘地理信息系統是省級昆山市水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示范縣創建項目和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項目的重要內容。2014年,昆山在全省率先示范建設池塘地理信息系統,以淮海工學院測繪工程學院科研力量為技術支撐,以項目實施為切入點,在充分利用了昆山地理信息資源的基礎上,由昆山市水產技術推廣站精心組織實施,2015年10月系統正式運行。現對昆山池塘地理信息系統在現代漁業建設中的作用簡介如下。
科學采集池塘平面定位數字化數據,實踐探索了高斯平面坐標數據處理格式。按比例進行池塘定量測繪,科學選擇測繪池塘,按測繪專業要求精確定位拐點,布設測繪點,采用專用GPS高分辨衛星遙感定位,采用網絡RTK池塘輪廓點動態實時測量方式,確保精度達到厘米級,采用池塘測繪面積CORS計算方法,做好測繪面積的統計工作。完成1 529口養殖池塘(其中包括全市在線監測系統養殖池塘36只)和19個湖泊的定量測繪工作。
利用GPS接收機對養殖池塘塘口上檐四角、各邊轉彎處進行經緯度坐標和高斯平面坐標2類數據采集,對湖泊河流入口處、轉彎處、出口處等特征點進行經緯度坐標和高斯平面坐標2類數據采集。
利用 ARCGIS、AUTOCAD等專業軟件,對9 098口養殖池塘,對照2013年航空影像及區鎮和村標注紙質圖,采用高斯平面坐標數據處理格式,進行影像上塘口邊界平面定位數字化數據采集。
準確采集池塘漁業生產基本信息數據,示范探索了水產養殖面積遙感監測試點工作。科學編制調查統計技術設計,采用實地調查、電話調查、原始資料查詢的方式,全面調查好各鎮、村、養殖戶姓名、身份證號、聯系方式,勞動力、養殖種類、養殖品種、微孔增氧機、葉輪式增氧機、水車式增氧機、自動投餌機、生產用房、管理用房等漁業生產基本信息,對所有塘口進鎮入村,必要時入戶進行工作底圖確認,并形成電子表格。結合好目前池塘變遷和土地規劃,以昆山地理信息為基礎,對塘口全部進行科學編號,為圖層標注積累好數據,為全方位實現漁業生產的智能化管理積累好數據。
根據調查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對全部池塘調查統計的數據進行技術分析和技術處理,盡量保證數據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對技術分析處理數據按要求進行數據格式轉換,確保數據導入格式準確。
對未測繪池塘進行影像判讀數據采集,利用昆山已有的、分布均勻的6個I級GPS控制點進行任務區內GPS 84坐標系轉換為昆山地方坐標系的7參數求解,再利用獲得的7參數對任務區內另外3 個I級GPS控制點進行檢測,保證7參數求解的正確性。完成全市11個區鎮8.33萬畝10 627個塘口的漁業生產基本信息調查統計和數據采集工作。
填補池塘昆山地理信息資源空白,示范探索了養殖池塘陸地上圖工作。
確定好圖層分級標注格式,采用軟件開發方式,按池塘編號對姓名、所在鄉鎮、主養品種、養殖水面面積5類屬性進行池塘漁業生產基本信息的圖層自動標注,確保圖層標注與昆山地理信息資源相對應。
塘口編碼采用國標編碼制,省市鎮碼為拼音首字,村碼為數字雙碼,塘口碼為數字4碼。完成全市10 627個塘口的圖層標注。
充實完善昆山漁業管理信息系統,示范探索了漁業智能化發展的方式和途徑。
基于昆山地理信息在線影像的WebGIS開發,加強池塘空間數據與屬性數據庫開發,強化統計分析功能開發,建立漁業生產基本信息數據庫和實現關系數據庫的數據輸入及導入功能,進行池塘底圖制作,加強測繪池塘影像面積估算與誤差分析統計、池塘影像面積修正模型構建和池塘影像面積估算與修正,采用測繪數據對昆山地理信息計量數據的面積系統校準方式,確保實際養殖占地面積、養殖土地面積和養殖水面面積的相對正確;進行電子工作底圖制作,采用了昆山地理信息數據對測繪數據經緯度反系統校準方法。進行調查工作數據處理(數字化),確保圖層標注與昆山地理信息能對應一致。全面支持市、鎮、村、基地、養殖戶、池塘、品種、漁業生產管理用房和漁業機械裝備等漁業生產基本信息的全方位分類統計、圖標顯示并具備查詢功能,支持標注圖層全方位查詢和分類統計查詢功能。
實現基于網絡端的昆山市全部池塘和19個湖泊信息的全方位管理,以Visual Studio 2012為開發平臺、ASP.NET為主要編程語言、SQL Server 2008 R2為數據庫。
借助Arcgis api for javascript實現基于WebGIS的所有池塘和湖泊的多條件信息查詢、統計及空間定位。以昆山市遙感影像和地形圖為底圖,以Arcgis Server發布的池塘和湖泊的地圖服務為查詢圖層,以文件地理數據庫存儲池塘和湖泊的空間信息。
建設池塘地理信息系統,為科學采集數據進行了示范探索,在全面采集池塘養殖生產基本信息的基礎上,全面完善好水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的基礎數據,并建立了池塘養殖歷史數據庫,實現了歷史數據資料的智能化管理。為提高科技推廣效能建設搭建了管理平臺,能更直觀明了、全面合理、統籌兼顧、高效及時地組織開展好本地區病害測報、疫病防控、突發事件應急控制調度、項目組織實施、水產品安全質量追溯等科技推廣工作。為制定惠漁富民政策提供了科學的依據,在實現全市10萬畝特種水產養殖基地、漁業機械化水平、池塘養殖條件和漁業產業結構4類數據信息報告的同時,可分不同層次對池塘養殖生產情況提出針對性專題信息報告。
針對池塘養殖生產情況年年變化的情況,今后要全面落實好數據更新機制,強化池塘地理信息系統功能應用,確保數據采集準確及時、系統版面實時更新。
(2016-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