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裕萍 吳冬梅 丁嘉昕 張霞琴
(蘇州市相城區氣象局江蘇蘇州215132)
2015年蘇州市梅汛期首場暴雨過程分析
■王裕萍 吳冬梅 丁嘉昕 張霞琴
(蘇州市相城區氣象局江蘇蘇州215132)
利用國家氣象中心下發的Micaps資料、NCEP 1°×1°再分析資料、衛星云圖、雷達回波以及自動站資料,分析了2015年6月16~17日發生在蘇州市的梅汛期首場暴雨過程,結果表明:該過程是在梅汛期環流形勢下的一次暴雨過程。暴雨區出現在中低層切變線南側,急流左側;低層強盛的西南風急流為該過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高濕不穩定地區,積聚大量能量,尤其利于強降水;低層輻合,高層輻散,強烈的上升運動有利于強降水的發生。
梅汛期 暴雨過程 分析
梅雨是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特征性天氣氣候現象,梅汛期暴雨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初夏主要的災害性天氣,常常造成嚴重的洪澇災害。而暴雨時的短時強降水往往造成城市內澇,給地區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因此,對梅汛期暴雨有大量研究,并取得許多進展。但每年梅雨的起訖時間、長度、降水量等相差很大,在實際預報中,對梅汛期暴雨的預報也存在很多不足,有必要對更多實例進行分析總結。
自6月15日蘇州入梅以來,降雨逐漸增大,強降雨從16日早晨開始,持續到17日上午,蘇州市普遍出現暴雨~大暴雨,雨量分布北多南少。截止到18日08時,累計梅雨量達93.8毫米(東山)~234.3毫米(昆山),自動站有多個站點過程最大雨量超過250毫米,最大過程雨量328.5毫米,出現在園區三中。除吳江和東山外,平均梅雨量已達常年總梅雨量的九成。詳見下表1。

表1 6月15日08時~18日08時蘇州梅雨量統計(單位:毫米)
2.1環流形勢分析
500hpa副高較強,蘇州位于584線附近,同時高層有小槽東移,弱冷空氣滲透,冷暖空氣交匯,南部西南氣流提供了水汽輸送。700hpa切變,從黃河流域不斷東移南壓至淮河流域。850hpa位于江蘇中南部的低渦在江淮流域產生一暖性切變,并且該切變維持穩定少動,同時蘇州南側西南急流也維持穩定少動,為低層提供了充足的水汽輸送。
2.2動力條件分析
散度場上200hpa蘇州處于正散度場中心附近,高層輻散,850hpa蘇州處于負散度場中心附近,低層輻合,上層抽吸作用明顯。渦度場上200hpa長江流域為負渦度區,蘇州處于負渦度中心,反氣旋性環流明顯,輻散;850hpa長江流域為正渦度區,底層為氣旋性環流,輻合。低層輻合,高層輻散,蘇州處于上升運動區,有利于降水。
2.3水汽和熱力條件分析

圖1 2015年6月17日02時850hpa相對濕度圖(a)和850hpa假相當位溫圖(b)(單位:K)
選取暴雨最強時段的850hpa NCEP 1°×1°再分析資料,繪制相對濕度圖和假相當位溫圖。從相對濕度圖上可以看出,在整個降水過程中,蘇州市的相對濕度都處于80%~90%之間,水汽十分豐富,利于產生大降水。由于整層西南風的大量水汽輸送,使得蘇州地區高濕而不穩定,積聚大量能量。從850hpa假相當位溫圖中可以看到,蘇州處于假相當位溫大于345K的高能區,不穩定能量大,尤其利于強降水的發生。
2.4衛星云圖和雷達回波分析
雷達降水回波與降水實況有很好的對應。在主要降水時段,蘇州市回波強度基本都在35dbz以上,并穩定維持;回波中心強度達50dbz以上,并不斷有強回波被激發。到17日14時回波趨于減弱,蘇州市降水也趨于減弱。

圖2 雷達回波圖(a)6月16日08時; (b)6月16日14時; (c)6月16日20時(d)6月17日02時; (e)6月17日08時; (f)6月17日14時

圖3 衛星紅外云圖(a)6月16日08時;(b)6月16日14時;(c)6月16日20時(d)6月17日08時;(e)6月17日14時;(f)6月17日20時
從衛星云圖可以看出,有一條降水云帶位于北緯30°附近,云帶上有多個對流云團,不斷東移過來,使強降水維持,因此產生較大的降水量。到17日14時,對流云團減弱,降水也隨之減弱。從17日20時的紅外云圖可以看到降水云帶已經南壓。
本文對2015年蘇州市梅汛期首場暴雨過程進行了分析,主要得出了以下結論:
(1)6月16-17日的強降水是在梅汛期環流形勢下的一次暴雨過程。(2)500hpa小槽東移,有弱冷空氣滲透,700hpa和850hpa中低層切變線加強東移,西南急流建立,暴雨區處于切變線南側,急流左側,水汽充沛,上升運動較強的區域。(3)高層處于正散度場、負渦度區,低層處于負散度場、正渦度區,低層輻合,高層輻散,上升運動明顯,有利于降水。(4)高濕不穩定地區,積聚大量能量,尤其利于強降水。(5)強降水時段,雷達回波強度整體大于35dbz并維持,且不斷有大于50dbz的回波被激發。衛星云圖上則顯示有降水云帶,云帶上有對流云團不斷東移過來,使強降水維持。雷達回波和衛星云圖與降水實況都有很好的對應,對臨近降水預報有著很好的指示作用。
[1]劉梅,張備,俞劍蔚,等.江蘇梅汛期暴雨高空能量輸送及高低空要素耦合特征[J].高原氣象,2012,31(3):777-787.
[2]張春艷,王力,孫明明,等.2011年浙江梅汛期暴雨特征及影響天氣系統分析 [J].暴雨災害,2012,31(2):132-140.
[3]尹杰,何擁鳳,陳云輝,等.2013年6月江西一次持續性暴雨過程分析 [J].暴雨災害,2013,32(4):314-323.
[4]唐杰,曾向紅,段麗潔.基于MODIS資料的一次南方夏季暴雨過程分析 [J].氣象與減災研究,2012,35(4):47-53.
[5]李洪權,陳中赟,駱麗楠,等.南亞高壓和高低空急流對2010年浙江梅汛期暴雨的影響.氣象科學,2012,32(3):310-316.
P4[文獻碼]B
1000-405X(2016)-7-4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