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報針
【摘要】伴隨著信息技術的飛快發展,我國的教育教學工作也逐步加大了其在教育領域中的運用,同時也對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觀念造成極大的沖擊和影響。特別是“e學習”的提出,對于我國傳統高中物理教學而言有著許多有益的借鑒之處,本文的研究主要是圍繞“e學習”下如何優化和創新高中物理課堂的教學方法而開展的。
【關鍵詞】“e學習” 高中物理課堂教學 方法創新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6-0177-01
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變化,正不斷的對人們生活方式造成方方面面的影響,社會發展和革新的腳步也隨之增快,特別是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凸顯人才的重要性,所以我國也需要加緊教育工作的改革,推動文化轉型和社會進步。“e學習”的提出,正是基于信息技術的基礎上而言的,對于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生積極性以及其創新意識都有著很好的作用,高中物理傳統課堂教學也應當充分融入“e學習”模式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提升教學工作的質量。
一、優化情境創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教師在物理課堂教學中可以充分運用多媒體影音設備以及現代化的教學工具,將物理書本上枯燥的理論知識以動畫、試驗和模型等形式生動的展現在學生面前,在提高他們學習興趣的同時,也能夠幫助他們加深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和印象,同時老師也要提供給學生相應的學習器材或學習方法指導他們使用,提升課堂的活躍度。例如老師在教授“回旋加速器”這一章節時,就應該事先做好相應的功課,對于回旋加速器的原理、結構和使用等有詳盡的了解。
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老師可以在傳授新的物理知識之前,利用多媒體設備和網絡資源帶領學生重新回顧之前學習的知識要點,穩固所學的知識同時也能夠很好的過渡到新知識的學習上。
二、注重個體探究,做好導學引領
個體探究是以學生為中心,在物理教學中老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存在,通過理論探究和實驗探究兩種方式培養學生在學習物理知識方面進行自主性探究,其中理論探究主要是讓學生對于自己所掌握的物理知識為基礎,以開拓性的思維探索新的物理規律和原理,例如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所學的牛頓第二定律和運動學公式推導出動能定理,同理利用牛頓運動定律也可以推導出動量守恒定律。試驗探究是讓學生通過自主查閱了解相關實驗設備操作知識,然后利用實驗儀器印證所學物理知識,讓他們學會自己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和創造性思維。
三、注重反饋糾正、加強協作交流
反饋糾正是老師了解學生物理知識掌握情況的重要環節之一,老師可以通過當堂測驗和課后作業的方式來全面了解學生對于物理知識掌握的大概情況,根據學生物理知識掌握的薄弱環節來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針。所以老師可以在每節課的授課中根據講授知識來設置當堂問題檢測,對于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能力和導學引領中的不足有一定的了解并作出調整,同時通過課堂上的講與練來培養學生的能力,老師可以讓學生通過扮演以及自主解答的形式來了解學生存在的問題并作出針對性的解決。
注重培養學生的交流合作精神在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方法創新中也尤為重要,它區別于傳統的教師單方面主動講授知識,學生單方面被動吸收的局面。學生協作交流的創新之處就是在于能夠極大的調動起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鼓勵學生自己去學習知識和發現問題,并用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見,通過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和思維碰撞,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注重教學中的意義建構
“意義構建”對于高中物理教學也十分重要,它是指老師在教授學生物理知識的過程中,逐步幫助學生疏導和整理物理知識的脈絡,對于課本知識中的物理概念和物理歸納等能夠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最終在學生心中勾畫出一個清晰的物理知識結構。只有這樣,才能夠幫助學生有方向、有目的性的學習和思考物理知識。同時,老師也能夠以最簡便和最有效的教學方式向學生灌輸物理知識,揭示物理原理和物理規律。例如在“機械能量守恒定律”這一章節的教學中,老師和學生就可以通過理論探究和試驗探究的方法來學習相關知識。
基于“e學習”的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方法創新,不僅在教師教學模式和學生學習模式方面有著區別于傳統物理教學方式的的獨到見解和內涵,同時也賦予了物理教學新的內涵和形式,在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信息收集和處理能力以及自我學習管理能力方面都有著很大作用。“e學習”模式下的高中物理教學對于改善物理教學工作,提升物理教學質量以及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都有著極大的益處,但是在具體實行的過程之中也難免會碰到一些困難和障礙,比如其會受到教學過程中一些不確定性、松散性以及難控制性等不良因素的影響,而老師不可能在教學過程中所有事情事先做出有效預判,同時“e學習”是基于信息技術而言的,在具體落實的過程中可能會受到硬件和軟件設置不足等問題的制約。所以“e學習”下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方式創新是一個需要不斷完善和探索和過程。
參考文獻:
[1]顧建新.“e學習”環境下高中物理課堂教學方式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