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研究當地的農村留守兒童角度出發,結合初中生的年齡及心理特征,在內心世界、人際交往、寄宿生活紀律等方面分析農村留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及其所可能表現出來的部分問題行為。最后,筆者結合個人的教育教學實踐經驗,在師生關系、家校合作、情感交流等方面,就留守學生的教育問題提出一些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教育策略。
【關鍵詞】留守學生 問題行為 教育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6-0185-02
一、前言
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流動到戶籍所在地以外的其他地區務工,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超過三個月的未成年人。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對改善自身家庭經濟狀況起到了重要作用,客觀上為子女的教育和成長創造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和條件,但同時也導致了孩子與父母長期分離。對于十三、十四歲的農村留守初中生來說,本身就處于生理和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青春期和叛逆期,正是世界觀與價值觀形成的起步階段,但是由于缺乏親情關愛和有效監護,比起其他孩子,更容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甚至極端行為。我們作為一線的農村初中教師,應該根據其問題行為的主要特征,主動采取一些的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與教育措施,以期能幫助他們更好地健康成長。
二、留守初中生的問題行為表現
初中的孩子,正處在一個生理急速變化,心理發育不穩定的階段。由于身體外形的變化,使他們稍顯盲目的產生了成人感,在心理上希望盡快進入成人世界。其實,他們的內心并沒有完全擺脫對父母的依賴,成人感與幼稚性并存的他們常常會感到困惑和壓抑,缺乏承受壓力、克服困難的意志力,既渴望社會、學校和家人能給予他們“成人”的信任、尊重,又能像孩子般獲得支持、呵護或保護。而正處于心理逆反和叛逆高峰時期的留守初中生,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的他們,一方面想掙脫來自各方面的束縛與規定,一方面又會對周圍的人和事產生恐懼和慌亂心理,所以時常會處于一種矛盾的沖突之中。過分“自由”的他們更自認為自己已經是一個“大人”了,較容易出現一些與其他調皮學生不太一致的偏激性問題行為。
(一)內心極度敏感且脆弱的留守初中生,老師很平常的、甚至不是針對他而講一句責備話語,就可能使他內心感到不平,產生憤怒的情緒。如不及時對他進行合理的疏導,他就會在今后內心排斥、甚至是一有機會就故意頂撞該老師。
(二)平時,重養輕教的委托監護人只能監管到留守初中生平時的吃和穿,極少能負責任的監管到他們的住與行,更別說能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了。久而久之,他們就會滋生自由散漫、無所畏懼的生活作風,在學校寄宿的他們也就會更容易出現私自偷出學校、違規使用手機、作息期間打鬧、不入睡、不參與值日工作、隨意頂撞宿舍管理員等違反內宿生紀律的行為。
(三)長期在委托監護人家庭生活的留守初中生,缺乏與父母正常溝通交流的機會,存在嚴重的“親情饑渴”,生活或人際交往中較容易出現焦慮、壓抑、自卑封閉,人際關系緊張與敏感,情緒不穩定,自控能力不強。在與其他同學共同生活的過程中,留守的他們更在意別人的議論與評價,常常會由于一些無關痛癢的小摩擦而引發爭吵、甚至是打架。
(四)留守初中生正處于“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時期,他們急于想認同自己,渴望得知別人眼中的自己。由于長期處于“留守”的境遇,親情關愛的缺失導致自信心的不足,很多時候,他們從長輩、老師、同伴那里得到的大部分往往是關于自己的負面信息。這個時候,他們便會從別處尋找缺位補償,而網絡則給予其最佳途徑,網絡可以使他們在虛擬的世界中尋求發泄,逃避現實,小小的屏幕可以使他們暫時忘掉內心深處的各種煩惱和困惑。智能手機的迅速普及,帶給人們生活方便的同時,亦成為了“縱容”留守初中生迷戀手機的突破,他們假借方便與父母溝通之名,人手一臺智能手機,通過QQ、微信、網絡游戲等,在陌生的手機網絡世界中“認識新朋友,重新肯定自我”,長期下去,惡性循環,不但荒廢了學業,且易導致走向網絡成癮的深淵而不能自拔。
三、留守初中生問題行為教育策略
作為一線的農村初中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可以根據他們所缺失的各種成長因素,采取相應的措施或策略對他們進行幫助和關愛。
(一)掌握學生的留守境遇
首先,班主任要充分了解留守學生的家庭狀況,不能停留在僅僅知道他們是留守學生這一個層面,因為每一個留守學生的背后均有可能存在著不同的故事。比如說,可能有的父母感情很好,只是因為在外打工而沒有時間照顧孩子;有的父母感情破裂,卻可能為了孩子的成長學習而隱瞞著學生;有的家庭是單親家庭,父親或母親一人在外打工等等。雖然同樣是留守,但不同的家庭背景所造成的留守會有完全不同的影響。因此,班主任在對留守學生開展心理輔導與教育之前,要對該學生的留守境遇了解清楚。
(二)當留守學生的大朋友
很多留守學生都是寡言少語的,不輕易主動向同學、老師和長輩敞開自己的內心或吐露自己的困惑。這時就需要我們當班主任的適當放下自己的姿態,主動去當留守學生的一位大朋友,時常傾聽他們的故事,這樣我們才可能夠細心體察到他們的實際感受,及時察覺到他們在生活和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困惑。一開始,學生可能會感到自卑、害羞,不敢和教師親近,更不愿意對教師開放自己的內心世界。所以更需要我們理解學生的難處,主動走到他們的身邊,傾聽他們的心聲,讓他們形成對自己的信賴,同時給予他們一定的安全感。此外,我們在平時的課堂教學過程中,也要主動去關注留守學生,例如:在提問的時候,可以適當為他們創造自我表現的機會,鼓勵他們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耐心地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上遇到的各種難題,逐漸地讓他們擁有自信,培養他們積極樂觀的面對生活與學習的態度。
(三)充當孩子與父母的溝通紐帶
教育與培養孩子從來都不單單是學校一方的責任,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留守,一導致家訪對象不再是孩子的父母,而是其委托監護人;二導致學校每學期召開的家長會也失去了老師與孩子父母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因為來的也是孩子的委托監護人。因此,我們不要固守電訪、家訪、家長會等傳統的溝通模式,要適時轉變思路。endprint
盡管留守學生的父母都在外地工作,但我們亦可以通過現代的通信手段與孩子的父母時常保持聯系。班主任可以通過建立班級QQ群或微信群,充當孩子與父母的溝通紐帶。首先,可以及時向家長反饋其孩子在校的生活、學習和心理狀況。其次,可以讓學生知曉老師與其父母保持密切溝通,疏導他們意識到父母一直都在牽掛著他們,間接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愛。最后,老師可以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專業知識,指導父母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并大膽表露自已的關愛之情,盡可能減小因“留守”而造成的隔膜,同時亦能讓家長意識到自己教育孩子的責任和義務。
(四)為學生與父母的溝通提供便利與指導
留守學生的父母往往習慣于用物質與金錢去代替關愛,自以為這樣就能對“留守”作出補償,每一次難得的見面,只會給孩子買好吃的、好玩的、穿好的……自以為“寧愿苦了自己,也不要待薄孩子”,從而忽視了孩子的心理需求與發展需求。農村孩子淳樸、善良,同時亦不善于表達自己情感,留守兒童更是如此。這樣一來,父母與孩子的溝通,不但電話里的交流僅僅是一兩分鐘的問候,就算是難得的見面也沒有情感方面的實質交流。
首先,要為學生與父母的溝通提供客觀條件,例如:在晚自修期間定期開放學校的電腦室,安排專職人員負責值班,專門對家庭無視頻溝通條件的留守學生每周開放一至兩次,使他們能和父母相約,除電話溝通交流外,增加視頻溝通交流的途徑。
其次,現在的初中生幾乎都擁有一臺具備上網功能的智能手機,留守學生更是如此。如何引導學生合理使用手機成為當今學校的又一個難題,學校層面以及宿舍管理層面均明確要求不允許帶手機來學校,但總有很多學生還是要帶來,并冒著被收繳的風險亦要偷偷摸摸利用手機去上網,去打游戲。堵不如疏,針對留守學生的特殊情況,我們是否可以靈活變動:允許他們把手機帶來,但要交由班主任保管,由學校提供充電,甚至是上網的條件,每天在規定的時間內可以領用一次,嘗試從中引導他們合理利用手機與父母進行情感交流。
最后,留守學生與父母長期分離,導致雙方難于開展實質性情感交流,針對此種類型的留守學生,班主任可以嘗試給他們布置一些特殊的作業,例如:1.要求每周寫一份與父母交流的心得體會,可以是電話溝通的,也可是視頻溝通的。一開始,學生可能什么都寫不出來,老師就要及時跟進,給他們壓力和引導,“逼著”他們嘗試去踏出情感溝通的第一步,逐漸改善與父母的隔膜。2.如果與父母有一次難得的見面機會,要求他們主動去完成一個可能很久沒做過的事,那就是擁抱父母一次,當中我們還要想辦法要求父母做好配合工作。也許會很難完成,甚至無法完成,但教育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嘗試的過程。
盡管我們作為老師的不可能從源頭上去減少學生的留守現象,但至少我們可以從學校外部育人環境、家校合作、教師的情感疏導等方面去努力,對出現心理或行為問題的留守學生進行教育,幫助他們像其他孩子一樣積極面對生活與學習中的困惑,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姜淑梅.中學生心理輔導[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4).
[2]張麗麗.初中生心理輔導案例析[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社,2011,(2).
作者簡介:
郭海粦(1978年8月-)男,漢族。職稱:中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農村留守初中生的問題行為分析與教育對策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