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8月22日文章,原題:曾經的中國新興城市發展服務業經濟的沉痛教訓 在中國長城所經過的榆林,導游高靜(音)說她曾努力學英語,以為會有越來越多的外國游客到來。榆林位于陜西省,是一個靠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發展起來的城市。這座城市為了經濟轉型,計劃吸引外國游客。結果外國游客沒來,高靜的英語也忘了。
高靜在那里做了10年導游。她說:“發展旅游業講得很多,但做起來又是另外一回事。投資能源會有立竿見影的回報。投資旅游業,可能要十年、甚至百年才能見到回報?!?/p>
榆林的經歷給其他試圖調整經濟的中國城市提了醒——建立生機勃勃的服務業需要時間,丟棄傳統的產業優勢則得不償失。
隨著經濟趨向成熟,中國試圖告別以出口和投資為主的模式,轉向以國內消費為基礎的更可持續模式。在努力向價值鏈上游攀升方面,榆林曾是榜樣。但事情并未按計劃發展?!鞍l展旅游產業對我們來說很難。我們沒有西安那樣的歷史資源?!币幻麌笸诵莨賳T表示,“你可能一輩子來榆林一次,然后半天就把整座城市逛完了。”當地政府還想通過電子商務和實體店促進消費,但經濟減速時期民眾不太愿意花錢。
不過,榆林并未丟棄曾促進其經濟繁榮的產業。實際上,提高石油和煤炭公司競爭力的某些做法開始見效。據榆林煤炭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業務部的羅文杰(音)介紹,該公司已從物流和質量控制轉變到向客戶提供從采購到融資的完整供應鏈服務。羅說:“小公司可能會把榆林的優質煤換成低質煤,而我們公司很大,客戶會放心。我們的優勢在于,不會拿著客戶的錢跑路。”▲
(作者王蘇林[音],喬恒譯)
環球時報2016-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