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美玉
【摘要】目的:分析項目教學法在基礎護理教學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4級高職護理1、2班共97人,教師設計項目“新入院病人生命體征測量”,學生搜集資料,設計實施項目,并進行實踐練習。結果:學生的自學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溝通技巧及自我成就感均得到有效提升。結論:項目教學法有效實現了校院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激發探究知識的欲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
【關鍵詞】項目教學 基礎護理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6-0247-01
在18世紀,著名教育家、哲學家約翰約·杜威(John.Dewey)將項目應用于學校教育事業改革中,并提出“做中學”的理論。其主要內容是教師設計好項目,由學生負責信息的采集、方案的設計與管理、項目的實施。通過項目的實施,學生了解項目中每個環節的基本要求,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提升各種能力。
高職護理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為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護理人才,將項目教學應用到基礎護理中,重構了傳統的基護課程內容,創建了以護理職業能力為本位的新型教學模式;能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激發其自主性和創造性,為順利適應臨床工作奠定基礎。
1.研究對象與材料
1.1研究對象 我院2014級高職護理專業1、2班97名學生。
1.2參考材料 周春美主編《基礎護理學》。
2.方法
2.1評估階段 教師查閱相關文獻資料,根據已學過的生理、基礎護理知識,設計“新入院病人生命體征的測量”做為項目任務。
2.2計劃階段 即:教學設計。選好典型案例,設計好項目,擬定要解決的問題,分析項目完成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
2.3實施階段 確定分組,提前2周安排好項目任務——新入院病人生命體征的測量;小組通過討論確定護理計劃及各組員的子任務;課下通過老師提供的微課視頻及其他網絡資料,制定解決問題的方案。老師通過微信群、QQ群隨時接受咨詢。小組完成任務后,課上進行成果展示:通過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等方式匯報任務的解決方案;提交為患者進行生命體征測量的護理操作流程,并進行實踐操作的演示。
2.4評價階段 ①學生的自我評價及學生之間互評。②教師對各小組完成任務的優缺點進行點評。
3.結果
學生通過分工協作,自主合作學習,完成項目任務。在此過程中,護理程序的運用、團隊合作能力、溝通技巧及自我成就感均有效提升,真正做到了以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
4.討論
項目教學法的意義
(1)對高職學校的意義 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是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而項目教學法是按照實際工作流程來完成項目任務,實現了與護理工作崗位的無縫對接,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有效實現了校院合作、工學結合,縮小了學校培養人才與醫院需求的差距。
(2)對《基礎護理》課程的意義 本次探討僅是設計了一個項目,在此基礎上可以將《基礎護理學》章節全部打亂重組,將課程內容序化為各個項目,實施課改。逐漸淡化學科和章節意識,堅持理論課實用、夠用,突出實踐鍛煉,著重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與素養。
(3)對學生的意義 ①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激發探究知識的欲望:傳統的教學以教師為中心,學生總是處于被動地位,學習積極性不大。項目教學法是老師把教學內容以項目任務的形式交給學生,學生必須主動參與進來、積極分工合作,整合知識,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成果展示會給了學生鍛煉、展示的機會,90%以上的學生愿意參與。②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包括自學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學生接收任務后,需要查閱資料,小組討論制定護理計劃,完成項目任務,最后成果展示,綜合分析并解決問題、批判性思維、主動學習均得以提升。整個過程需要全體小組成員的密切配合、積極參與,從而增強了溝通交流和團隊合作能力。
(4)對教師的意義 項目教學法應用于護理教育的課堂對教師來講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將傳統的章節打亂設計成為實際工作任務,把枯燥的知識融入到真實的工作情景中去,是整個任務的組織者和引領者,教師組織教學能力、應變能力等將有較大提升。當然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課前需要更多的時間備課,準備操作用物,應對學生的咨詢,提前預測課上可能發生的問題。
5.小結
項目教學法應用在《基礎護理》教學中,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自身的綜合職業素養;也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是師生共同完成任務、共同進步的教學方法。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制約其發展:部分教師習慣長期傳統授課,不能適應角色的轉變;繁重的工作量使得老師沒有過多的精力投入到項目教學的實踐中去;學生習慣了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抗拒自主學習等等,有待于進一步研究對策。
參考文獻:
[1]周春美.基礎護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