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本智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7-0030-01
語文是一門情感教育學科。縱觀古今,我國的語文教學都十分重視朗讀。它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方法,是理解課文內容的主要途經,也是學好普通話,從小培養良好語言習慣的基本手段。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指出:“各年級都要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操的作用”。“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朗讀的總要求。”這充分說明朗讀在當今語文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朗讀有助于理解
對于一篇文章,特別是文學作品,要理解它的思想內容,首先就是朗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是古人的寶貴經驗。我們知道,人的認識規律是由感性認識發展到理性認識的。朗讀課文,就是對語文學習內容的感性認識,朗讀的遍數越多,感性認識愈深,才可能發展到理性認識,進而體會到作者的立意、寫作藝術,獲得知識和技能等等。小學低年級學生注意力穩定性大多較差,而大聲朗讀能使他們保持注意力的穩定,有利于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葉圣陶也指出:“語文本是一門讀的學科,文章讀透了,讀通了,其他問題即可迎刃而解。” 學生只有朗讀,才能充分調動心、眼、口、耳等各種器官,眼看、口誦、耳聽、心悟,各個環節協調統一,把書面上無法用文字表達的思想感情充分表現出來,這樣就能使學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了課文內容。如學習《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時,讓學生戴上頭飾,變成小蝌蚪、鯉魚媽媽、烏龜、青蛙媽媽,朗讀它們的話。此時,學生把自己當成了課文里的一員去感受,去理解,所以讀得入情入境,理解了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和青蛙媽媽的特征。
二、朗讀有助于感悟
學好語文關鍵在于培養語感,“讀中感悟”是語文老師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最常用方法。
所謂感悟,一是感性的體驗,二是理性的思考,是對語言內涵的體味和對語言形式的深層理解。一篇好的作品,無不飽蘸著作者酣暢淋漓、強烈鮮明的愛憎感情或哀婉曲折、跌宕起伏的思緒。而聲情并茂入情入境地朗讀有助于文中蘊涵感情的抒發與宣泄,提升語言感悟能力,體會文章的情感美。把無聲的語言,化作有情有聲的言語,扣擊學生的心靈,使之產生共鳴。可以說,好的朗讀可以使讀者、聽者、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化為一種難以言傳的情感力量,撥動人的心弦,撼動人的靈魂。如《一夜的工作》作者目睹了周總理一夜工作的情形,結尾時感情達高潮,歌頌周總理不辭勞苦的工作精神和簡樸的生活作風,抒發了崇敬、愛戴周總理的思想感情。
三、朗讀有助于積累
朗讀是加深記憶的有效方法,有益于身心健康。朗讀能加深記憶,鞏固記憶,能呼喚人們的感知和想象,起到聯想記憶的作用。文章中的好詞好句單獨記憶并不容易,而語句、文章是有情節的,詞放在句子里,聯系上下文更便于識記。實踐證明,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學生都善于朗讀,通過朗讀記憶詞匯、積累詞匯并豐富詞匯。學生頭腦中積累多了,必然會伶牙俐齒,表達能力也就提高了。
四、朗讀有助于寫作
學生寫作文常常苦于無話可說,或者表達不清,或者文思不暢,或者文筆無彩,都與朗讀能力不高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形象地說明了書讀得多寫作水平就會大大的提升。朗讀能使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地感悟、朗讀,潛移默化之中把教材課文中的寫作技巧轉化為自己的寫作技巧,從仿寫到內化再到自創,久而久之,他們寫作時就能很自然地做到信手拈來,思路就會通暢,達到“妙筆生花”的境界。寫出來的文章也就不會條理不清,內容也就不會枯燥無味了。
五、朗讀有助于激發興趣
有人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老師要讓學生抑揚頓挫的朗讀《草原》“那里的天/比別處的天/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學生將會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沒有遮攔,顯得格外開闊,也叫人特別愉快。有了這種體會,就自然而然地進入了這種意境,也就會無拘無束地讀出作者那種對草原的熱愛之情。當學生采取鮮明的節奏,抑揚的語調,一氣呵成的語勢來朗讀《桂林山水》時,學生能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麗風光,抒發作者熱愛祖國河山的美好的情感。當采用分角色朗讀時,學生與作品中的人物重合,更能感受人物喜怒哀樂。當聲情并茂的朗讀將人帶入身臨其境的意境、撞擊人的心靈時,一定會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
總之,朗讀不僅是一項活動,更是一門藝術,是語文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對于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語文課程標準》將“朗讀”作為一項培養學生能力的任務,要求教師對學生加強訓練并要“注意加強對學生平日誦讀的評價”可見朗讀是何等的重要。因此,我們必須緊密結合新課標對于語文閱讀教學,尤其是朗讀指導環節與訓練必須給予高度的重視,使學生在朗讀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語感,進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讓我們真正重視朗讀,提高朗讀水平。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這一主體在朗讀中充分體現出來,發揮朗讀的作用,讓朗讀在語文教學中輕舞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