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艷君
【摘要】近年來,高考作文從“傳統作文”逐步向“任務驅動型”作文轉變。面對新的形勢,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寫的問題日益顯現。文章以寫作訓練的真實經驗,對“任務驅動型”作文做了細致的剖析。
【關鍵詞】作文 任務驅動型 高考 傳統
【中圖分類號】G63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7-0083-02
2016年高考已落下帷幕,全國Ⅱ卷語文作文正像考前預料的那樣,仍然是“任務驅動型”作文。回想備考,師生苦不堪言。學生寫傳統作文習慣了,從心里就有畏難情緒,很難進入新角色;或者走向另一個極端,固執地將“傳統作文”與“任務驅動型”作文完全割裂開來。面對這種情況,我們進行了實際有序的訓練,一番苦練,有很多經驗教訓,將其總結出來,對下一屆學生備考也會有借鑒意義。
“任務驅動型”作文這個名稱,最早緣于英美等國的日常語言教學與日常寫作教學的“任務語言教學法”。國內一些學者在“任務型語言教學法”的基礎上,增加“驅動”一詞,用于作文教學。“任務驅動型”作文就是下達一個指令任務,讓考生更好地圍繞材料的內涵及含意,選擇最好的角度來作文。
那么,“任務驅動型”作文應該如何寫作呢?示例分析:
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議論文。
在上海地鐵上,一男子因隨地吐痰遭到指責后,竟不停地用污言穢語和指責他的乘客對罵,一黑衣壯漢忍不住,撥開人群走到“吐痰男”跟前踢去一腳,吐痰男頓時安靜下來,一語不發,此時,有出來勸架的乘客指責“黑衣男”:“打人是不對的。”更多的人則認可黑衣男的做法。這段視頻被上傳到網絡后,引起更大范圍、更多角度的討論。
對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請你就其中某一個或某一群人的表現,表明你的態度,闡述你的看法,要求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標題自擬。
一、細讀材料,弄清任務
1.體裁驅動 (“對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闡述你的看法”)表明寫成議論文,不能寫成記敘文。
2.內容驅動(請你就其中某一個或某一群人的表現,表明你的態度,闡述你的看法,要求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材料內部充滿了爭議性、多解性,公理婆理,學生說清自己的看法。“闡述”就要條分縷析,入情入理。“綜合材料內容及含意”就要抓取核心事件,細細理解核心事件,選取一方力量進行闡述時,其他幾個方面也要涉及,但不能“喧賓奪主”。
3.對象驅動
(1)“對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這一任務驅動,決定了不能離開事件,必須是“就事論事”或“融理于事”。
(2)“就其中某一個或某一群人的表現,表明你的態度,闡述你的看法。”這一任務驅動,決定了論述說明目標的指向性、針對性,不能面面俱到,不能廣泛議論。
4.思維驅動——爭議的焦點(核心事件)討論
表層問題:“黑衣男”“該不該打人”。
深層問題:如何對待“過失者”?
這一任務驅動,告訴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誰是誰非。事件材料具有思辨性和探究性,在真實情境下引發真實交流,由簡單粗糙的認知到認知的深化,通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引導考生關注和思考不同人物的精神境界。
二、抓住材料核心事實,明辨是非。
從材料看,吐痰男和“黑衣男”兩方是核心事實,其他乘客和網絡討論是這個核心事件所引發的余波,因此分析材料要緊抓這兩個核心事件。先看吐痰男的行為,在公共場所吐痰本來就是不衛生、不文明的行為,眾人指責后,不但不知羞恥慚愧,反而用污言穢語和乘客對罵,命題者對吐痰男的行為明顯是持批評態度,他這種做法是需要批評的。再看“黑衣男”,從他出腳的原因、目的來看,他是正確的,但在行為方式上是否有更好的呢?值得學生思考。通過這樣的分析,我們能夠辨析是非,為后面的寫作找到了方向。
三、選好角度,圍繞是非,確立觀點。
“選好角度”就是指從核心角度、重要角度來立意。這則材料就應圍繞吐痰男、“黑衣男”這兩個核心角度或主要角度來寫作;當然,在核心角度這一前提下,應兼顧自己擅長的角度,也就是自己積累了相關材料,有思想理論上的準備的角度。這樣確立觀點,就準確、全面、有思辨性,符合高考對學生的考試要求。
四、圍繞材料就事說理,類比論證展開寫作。
過去的“傳統作文”中,在引出觀點后,材料用途不多。而“任務驅動型”作文中的材料,除了生發觀點外,還應把“分析材料、就事說理”貫穿在具體的寫作中,這是“任務驅動型”作文的一個顯著特點。“傳統作文”和“任務驅動型”作文在開頭概括材料引出觀點基本是一樣的,關于名言警句的引用,也和傳統作文一樣。就這則材料而言,在寫作時就應該緊緊圍繞一方材料來提出觀點,展開論證,要結合材料向讀者入情入理地闡述自己的看法。也可聯系類似材料進行類比、辨析,分析事件背后的情、理、法等核心價值觀。多聯系社會新聞事件,使之與任務類比或對比。
“任務驅動型”作文并不是高不可攀,它也有相應的規律可循,只要向學生闡明審題立意及其寫作的方法,并讓學生不斷實踐,他們就可以寫好。備考艱辛卻有成效,經過多次反復訓練,學生大考前心里都有了底氣,由原來的不懂、抵制,到后來的樂在其中,走出考場,各個躊躇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