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花妮
【摘要】提供大量新素材、新信息,設置新情景,考查考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分析解決問題的地理思維能力,已經成為文科綜合能力測試的顯著特點。如何培養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是老師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主要從五個方面談談如何指導學生從各種信息的載體中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方法。
【關鍵詞】獲取和解讀 地理信息 途徑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7-0160-01\
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述事物、論證和探討問題是地理高考說明中提出的四項能力考察目標,“獲得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是后面三項能力的基礎,而且大部分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比較弱,因此“獲得和解讀信息”能力的培養是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高考試題中地理信息載體各不相同,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途徑也就存在差異,下面談談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主要途徑。
1.從文字背景材料中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
每一組試題所提供的背景文字材料(包括圖名信息)都是精選的,解題時一定要對背景材料進行仔細的閱讀,在最短的時間內從材料中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其對策是:培養學生對有效信息進行標志或畫線的習慣。
例1.古人在一篇游記中寫道:“登高南望,俯視太行諸山,晴嵐可愛。北顧但寒沙衰草……”據此和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有6個經緯線交點,其中與游記作者登臨之地相距最近的交點的地理坐標是____。作者北顧的是_____高原的深秋景色。
【解析】試題文字材料中提供的信息有:情景設置中的空間信息有高度信息——登高、俯視,方位信息——南望、北顧;時間信息——晴嵐可愛(天氣晴朗、能見度好)、寒沙衰草(深秋景色)。解題時先要求學生用紅筆把這些相應的關鍵詞畫起來。接著解題的關鍵是確定太行山的位置,以北京、小五臺山位置為參照,并根據200米等高線確定,太行山位于其附近;再根據“南望”、“俯視”等文字信息,判斷游記作者所在位置應在太行山之北,即115°E與41°N交點附近;從圖中位置結合時間信息,可判斷作者“北顧”具有“寒沙衰草”的地方只能是內蒙古高原。
2.從地理圖像中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
圖像信息是指各種類型圖像(如光照圖、等直線圖、地理坐標統計圖、地理結構統計圖、區域圖、原理示意圖等)所提供的信息。特別注意兩類:一是統計圖 ,二是區域圖。
對于統計圖,一般可依下列程序閱讀:讀圖名→讀坐標(或圖例)→讀數據(大小及變化趨勢)→分析數據→用文字概括聯系或規律→圖表轉換(或圖圖轉換)。讀數據一要讀全,二要注意數據的變化趨勢,這樣才能準確地從數據中把握事物的聯系和發展變化特征。
例2. 讀圖,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1.正確反映我國城市化水平變化的曲線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首先讀坐標,橫坐標代表時間變化,縱坐標表示城市人口的比重即城市化水平;其次讀圖例,明確甲乙丙丁四條曲線的位置;最后讀數據變化,主要看四條曲線數值的變化趨勢。結合所學知識,目前我國屬于發展中國家,城市化水平較低但發展速度快,即可選出D選項。
對于區域圖,其解題的一般思路是:首先看圖名,理解其含義,其次看圖例,包括比例尺和方向,要弄清各種符號所要代表的含義。第三解讀信息,將圖例回歸區域,審圖中的具體內容,看分布、找規律,注意相互關系,得出由表面信息到深層次信息的解讀。
例3:讀圖完成下列問題。
(1)根據干濕地區的劃分,圖示區域屬于___區。導致該區域降水差異的主要原因是____。
【解析】該題主要的圖像信息有沙地的分布范圍(沙地較多)、200毫米等降水量線(氣候干旱)、經緯度(我國西北地區),只要能提取這些有效信息即可以很快判斷該地位于我國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
3.從組題的關聯性中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
現在高考中的組題往往都圍繞一個共同的背景材料設問,各小題之間有一定的關聯性,即前一小題的答案可能是解答后一題的信息,所以要重視這種信息的提取。
4.從試題的設問中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
設問不僅是試題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學生解題時明確試題要求和命題者意圖的重要依據。因此,解題時一定要認真閱讀題干,從題干中獲取對解題有用的地理信息,明確試題考查的具體知識點和要求回答的問題,理解命題的考查意圖。
參考文獻:
[1]張亞南.地理學科考核能力要求解讀[J].地理教育,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