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蒙
【摘要】近年來ESP在國內理工科高校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但同時也面臨著眾多的困境。ESP教學理論、學科定位、課程設置、教師教材等問題都嚴重阻礙ESP在國內理工科高校的推廣。本文就目前國內理工類高校ESP教學所面臨的諸多困境及相應的對策作一淺析。
【關鍵詞】ESP教學 困境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7-0229-02
一、前言(國內理工科高校ESP教學發展歷程與發展現狀)
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ESP)是與通用英語(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 EGP)相對存在的一組概念,其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以功能主義語言觀為理論基礎,以培養精通英文的專業復合型人才為目標,以針對性強、實用性強為主要特點的一種英語教學領域。Hutchinson T及Waters A教授所著的《專門用途英語》一文中指出:ESP是一種新的英語教學途徑(new approach)。[1] 隨著全球一體化及科技文化交流國際化的不斷深入,社會對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與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及《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12[4號])》等文件精神,新常態下,各大高校應立足專業,構建新型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創造條件使用英語等外語,進行公共課及專業課教學,為社會輸送高質量國際化復合型人才。理工科高校肩負著為國家培養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專業技術人才的重任,在全球科技一體化、經濟全球化及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高質量的ESP教學是提高理工科高校學生綜合素質不可或缺的。
二、國內理工科高校ESP教學面臨的主要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隨著社會對既有專業技能又精通英文的“國際化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ESP教學在國內理工科高校中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ESP教學理念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引入國內并發展至今,其教學研究與實踐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其發展現狀仍然不容樂觀,專業英語教學在國內多數理工科高校中處于名存實亡的境地。專業英語在國內理工科高校中的學科建設與發展仍然面臨著諸多的困境。
1.ESP教學理論研究不夠成熟,實踐運用起步晚
國內ESP教學理論研究經歷近半個世紀的發展,已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筆者在中國知網(CNKI)中以“ESP”為主題詞可檢索到2000至2016的相關文獻就多達到13672條,僅2015年一年就有1375篇相關文獻 。雖然文獻數量龐大,但理論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還遠遠不足,對ESP教學實踐具有突破性指導意義的研究成果非常有限。鄧志勇教授指出,在語體研究方面,目前對各語體語言層次特征的研究比較多,但對修辭策略,比如各語體的論辯策略研究還不夠;在教學方法方面,對專業學生的語言需求與教學策略、教學內容之間的探究還存在很多不足。[2]可見,國內高校ESP教學理論與教學方法研究仍然處于探索階段。
隨著近些年國內外語教學界對ESP認識的深化,ESP教學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但是國內理工科高校ESP教學實踐起步相對較晚。最早在20世紀八十年代初,上海理工大學開設有科技英語專業,是國內最早開設ESP專業的理工科高校,隨后陸續也有些高校開展了海事英語,醫學英語,電力英語,經貿英語,法律英語等ESP課程。但國內多數理工類高校尚未系統化開展ESP專業或ESP課程,有些理工科高校只是將ESP課程以選修課的形式開展,如江西理工大學,目前尚未開展ESP專業,針對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教材中也只是有少量專業相關的閱讀材料。就總體而言,國內理工科高校ESP教學尚且處于起步階段,教學實踐經驗有限。
2.學科定位不準確,課程設置不合理
《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下文簡稱《大綱》)教學安排中明確指出:專業英語為必修課,并對聽說讀寫譯的教學目標作了明確規定。2007年國家教育部印發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也明確指出:大學英語教學應適應我國社會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將綜合類英語與專業英語有機結合起來,兼顧其工具性和文學性。目前,國內多數理工科高校雖然對基礎英語教學與專業英語教學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ESP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但是《大綱》中同時規定“專業英語課原則上由專業教師承擔, 外語系(部、教研室)可根據具體情況配合和協助”。部分理工科高校的英語教師錯誤地將專業英語等同于ESP,在ESP教學中將自身定位于“配合和協助”的位置。同時,由于習慣于傳統的英語教學課程,又迫于CET-4,6級的通過率等教學考核的壓力,且國內外語界專家對全面推行ESP教學觀點各異,多數理工科高校英語教學對通用英語(基礎英語)教學的重視程度遠超過ESP教學。
課程設置不合理也是阻礙理工類高校ESP教學發展的重要因素。目前,多數理工類高校過分強調通用英語教育,強調語言知識和技能課程,而對英語的“工具性”和“實踐性”認識不足。學時、學分分配不合理,課程設置單一化,簡單的課程進度調整替代分級教學,課程設置無法滿足理工類學生對學術英語的特殊需求。
3.師資力量不足,高質量ESP教材匱乏
與通用英語相比,ESP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對教師隊伍的要求也不同。ESP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功底,還要對ESP教學理論也要有所了解。由于很長一段時間對ESP教學的誤解,把ESP教學等同于專業英語教學或專業課的“雙語教學”,沒有理解到ESP本質上是語言課程而不是用英語教學的專業課程,以致出現“理工科專業教師受限于英語水平,而大學英語教師對專業知識的匱乏”的偏見,致使很多有意從事ESP教學的大學英語教師對ESP望而卻步。據粗略統計,國內高校英語教師有八九萬人,但有ESP教學背景的教師卻為數不多。目前,國內理工科高校ESP教師主要來源有三個方面:首先是英語專業教師,一直從事高校通用英語教育,他們有過硬的語言功底,但卻缺乏ESP相關的理論基礎和教育背景;其次是來自專業教師隊伍中英語水平較高的教師,他們雖然有一定的英語基礎,但卻不能很好地將語言技巧與專業知識有效地融合起來,英語教學專業化程度有限;還有一小部分來自ESP專業畢業的高校教師,這部分教師對ESP教學有著較深的認識和良好的教學技術,但數量非常有限。ESP教師數量和質量的嚴重不足是理工科高校全面推廣ESP教學所面臨的又一大困境。
教材是語言的來源,對教學過程和教學結果都有重要的影響。隨著ESP在國內高校的推廣與發展,國內相繼出現了一系列種類繁多的ESP教材,并不斷更新著教學理念,在培養國際化復合型人才中做出了積極的努力。[3]但是,ESP教學從20世紀60年代引入國內至今,開展ESP教學的高校尚無高質量統一的規劃教材,教材選擇目的性、針對性不強,隨意選材,粗制濫造現象較為常見。目前國內多數高校使用的ESP教材大多來源于國外原版教材或網絡教材的改編、參編,或自行編寫,教材質量不高,導致ESP教學無法滿足專業學生的需求。高質量ESP專業教材的匱乏也是阻礙理工科高校ESP學科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三、對策與建議
1.認清概念,明確定位與目標
自從ESP引入國內數十年來,國內外語界部分學者對ESP的界定存在一定的誤解和偏見。ESP在很長一段時間被看成是“專業英語”的代名詞,把ESP教學理解為專業課程的雙語教學或專業課程的英語教學,把教學重點放在了專業內容而不是語言技能和共核上,ESP被誤解為語言教學的結果而不是一種方法。《大綱》中明確指出,專業英語是subject-based English(SBE),是專業教師教授的專業知識的雙語教學。蔡基剛教授指出,真正的ESP教學是語言教學而不是內容教學, 專業英語課程不應該歸入ESP范疇。ESP 可以是跨學科的共核語言技能教學( English for general academic purpose,EGAP) ,也可以教授某一領域內的英語,如法律英語和商務英語等(English for specific academic purpose,ESAP),但重點還是這些學科的語篇,體裁,尤其是這些領域的交流策略和交際技能,而不是專業內容。[4]面對國際化的大環境和復合型人才的社會需求,單純的通用英語教學已無法滿足目前理工科高校學生對英語學習的需求。國內高校英語教學已進入一個重要的轉型時期。蔡基剛教授建議,對大多數高校來說, 大學英語教學重點應從目前通用英語立即向專門用途英語, 尤其是學術英語轉移, 并明確提出為專業學習和今后工作服務的大學英語教學目標。[5]面對經濟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挑戰,應對傳統的大學英語教育進行重新定位,即對以打語言基本功和提高自身素質修養為目的的普通英語教學進行反思,并嘗試向專門用途英語教學轉型。[6] 他同時也指出:ESP課程應該逐步發展成為大學英語教學的主流,并建議把ESP教學定位在學術英語而不是專業英語。[7]只有對ESP重新定位,明確ESP教學的目標和任務,國內ESP教學才能走出瓶頸,并不斷滿足高校學生對英語教學的需求和社會對復合型技術人才的需求。
2.完善課程設置,提高教學質量
2015年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英語教學指南》(一下簡稱《指南》)中指出:專門用途英語課程凸顯大學英語工具性特征。各高校應以需求分析為基礎,根據學校人才培養規格和學生需要開設體現學校特色的專門用途英語課程,供學生選擇,也可在通用英語課程中融入學術英語和職業英語的內容。專門用途英語(ESP)是指與某種特定職業或學科相關的英語, 是根據學習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開設的英語課程。[8]從ESP定義中也可以看出ESP課程設置應以目標需求為基礎,理工科高校應根據各專業培養目標的差異設置不同的ESP課程。根據《指南》的要求,ESP課程設置要兼顧課堂教學與自主學習環節,建立與不同課程類型和不同需求級別相適應的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策略的形成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完善ESP課程設置應同時處理好EGP與ESP的關系,EGP教育與ESP教育并非是對立的,他們是為實現同一培養目標的兩個方面,理工科高校在英語課程設置時應處理好二者的關系,根據培養對象不同的基礎和需求,進行合理的學時、學分分配。合理的ESP課程設置、多層次、多模式、個性化的教學方式是提高理工科高校ESP教學質量的必由之路。
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加快高質教材研發
高質量ESP專業師資團隊的嚴重匱乏是擺在理工科高校ESP教學之路上的一座大山,嚴重阻礙了國內理工科高校ESP教學的推廣深化之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首先應該讓有志于從事ESP教學的大學英語教師對ESP有清晰的界定,ESP教學并非一定要對專業知識有太深的了解,ESP終歸是一門英語課程而不是專業課程。大學英語老師擁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功底、教學技能和教學經驗,只要對現有的大學英語老師進行一定的ESP教學理論與教學技能培訓,對基礎性、概括性的專業知識進行一定的科普,他們完全可以勝任專門用途英語教學。其次,加強英語教師和專業課教師的交流與合作,加強校際間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從大綱制定、教材編寫、課程設置、教學管理、教學評價等多方面進行廣泛深入的交流合作對提高ESP教師素質是切實有效的。引入外教和把現有的英語教師送到國外培訓也是短期解決理工科高校ESP教師缺口的有效方法。同時,為確保教學質量,國家教育部門應組織專家對ESP教師進行集中考核,對教師資質進行評估和認定,建立ESP教學準入制度。
教材是語言的載體和來源,教材質量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模式和學習效果。不斷提高ESP教材質量是保證教學效果的必要舉措。部分高校簡單地將專業英語教材當作ESP教材使用,這種選擇的根本原因還是對ESP概念的誤解,ESP教材與專業課英語教材或雙語教材是不同的,ESP教材應該是根據不同專業的不同需求而編寫的語言教材,以學科的介紹性內容為主,應側重語言技能,如:專業詞匯、句法語篇結構、習慣用語等,而專業英語教材應該是以英語為載體的專業學科教材。教材編寫缺乏統一的指導思想也是導致國內理工科高校ESP教材使用混亂、隨意的重要原因。相關部門應組織專家團隊,對國內ESP教學效果較好的教材進行總結,對國際ESP教材的編寫原則、編寫理論、編寫實例進行分析,博采眾長,結合各高校特色,編寫符合各大理工科高校教學實際的高質教材,提高ESP 教學質量。
四、結語
在經濟全球化、科技一體化、文化多元化的國際背景下,國內社會對既有專業背景又有扎實的英語交際能力的國際化人才需求不斷增加。理工科高校是培養專業人才的搖籃,ESP教學在理工科高校的推廣任重道遠,只有正視目前遇到的種種問題,深入分析,提出切實有效的對策,ESP教學才能走出瓶頸,在理工科高校中順利推廣,為社會培養更多高質量的國際化人才。
參考文獻:
[1][8]Hutchinson T, Waters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2]鄧志勇,倪蓉.ESP的歷史、現狀與前景[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5(3):185-198.
[3]王艷.對我國ESP教材編寫原則的探討[J].中國外語,2011,8(2):75-81.
[4]蔡基剛. 誤解與偏見:阻礙我國大學ESP教學發展的關鍵[J]. 外語教學 .2013,34(1):56-60.
[5]蔡基剛.關于大學英語課程設置與教學目標——兼考香港高校大學英語課程設置[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1,43(4):609-617.
[6]蔡基剛.臺灣成功大學從EGP向ESP轉型的啟示[J]. 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 2013,3:7-11.
[7]蔡基剛,廖雷朝. 學術英語還是專業英語——我國大學ESP教學重新定位思考[J].外語教學.2010,31(6):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