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摘要】傳統文化進課堂對藥學專業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拓寬知識視野,形成健全的個性及人格;培養學生將先進人物的精神內化為自我發展動力的能力及終身學習的理念;有效解除現實生活中遇到的疑惑。
【關鍵詞】傳統文化 人文素養
【中圖分類號】R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7-0234-02
在傳統文化進課堂的實踐中,我們探討出提升藥學專業學生人文素養需經典醫論的研討、醫藥名人的現身說法、現實疑區的有效解除、國學智慧的永久照耀四種途徑配合使用,因地制宜,互相補充,各取所長,具有深刻的長遠意義與現實意義。
一、有助于完善知識結構、拓寬知識視野,形成健全的個性及人格
對于任何一名大學生,尤其是藥學專業的學生,認識世界需要有兩雙眼睛,一雙科學的眼睛、一雙文學的眼睛。人的生命本身是個平衡的系統,不僅需要理性、客觀,還需要柔性、人文,否則就會限于機械的世界觀,產生專己守殘之陋見。
藥學專業的學生就業崗位有:藥品的生產、銷售、管理、服務等,據調查用人單位最希望畢業生具備的素質:知識面寬,專業知識專,工具運用強,溝通能力好,心理素質好,所有要求中,專業技能只是其中一個方面,用人單位曾提到技能在學生入職后經過培訓是比較容易培養起來的,但學生素養中的誠信、負責、自信、協作、包容、抗挫等,卻非一朝一夕能培養起來的。所以我們在教學中通過《論語》、《戰國策》中的人物形象,以及現實生活中國內外人物如喬布斯、俞敏洪、褚時健等的現身說法讓學生明白持之以恒、抗挫能力在職業素養中是必不可少的;另外通過第二課堂國學達人比賽、經典詩詞朗誦、辯論賽、征文等文化活動的舉辦,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團隊合作、認真負責、迎難而上的品質,使學生在完善知識結構、拓寬知識視野的同時,形成健全的個性及人格,能夠勝任一線醫藥工作者的崗位。
二、有助于培養學生將先進人物的精神內化為自我發展動力的能力
在教學中我們介紹孫思邈、徐大椿、扁鵲、張仲景、李時珍等人的事跡,并啟發學生思考在當下我們應該怎么做。如李時珍,在民間永遠是身背藥囊、手持藥鋤、踏遍山野、嚼得草根的清瘦、健談的老神醫形象,不僅醫可通神,曾“活人斷其死”,且德能服人,流傳千古的讓貪官差點短命的“千年長壽方”。在案例的介紹中,學生會受到感染,真正體會科學院資深院士、著名醫學家裘法祖“德不近佛者不可以為醫,才不近仙者不可以為醫。”的內涵,且反思作為未來的醫藥工作者,我們如何傳承“大醫精誠”之魂。
李時珍歷三十年,經多次修改完成《本草綱目》,是為了什么,如果為了名,他在此書寫作之前就已是名醫;如果為了利,那他大半輩子的行醫過程中沒收或少收的醫藥錢,足以使他成為巨富;如果為了一官半職就更談不上了。他有感于古時藥書中存在多種錯誤,且補藥毒藥混為一談致人輕則致病重則致命的狀況,心系蒼生,造福百姓,立志修補藥書。學生也需思考我們從事醫藥行業的目的,當物質利益到達某種程度之后,我們會產生更高層次的需求,最終指向他人,歸于奉獻。
三、有利于現實疑惑的解除
不少學生認為之所以選擇這個專業,將來成為一名醫藥工作者,是為了賺錢。這本身沒有錯,但若只想賺錢,千萬別進入此行業,與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關的行業。該行業尤其需要健全發展的人,兩條腿走路,一條專業技能的腿,一條職業素養的腿,這也是藥學類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綜合素質高的技能型人才。遇到單純注重專業學習忽略綜合素養提升的學生,我們會告訴他,既要走進專業也要走出專業,否則會將自我精神壓縮在狹小的空間中,惟知專業而不知其他,協和醫院的郎景和院士就曾告誡科室的醫務工作人員每周必須讀一本本專業以外的書,因為我們不能只會和疾病打交道。
藥學專業的學生走上工作崗位,需要實地貫徹孫思邈在《大醫精誠》中提出的準則。我們要求學生學白求恩學雷鋒,只講奉獻,不求索取,等同于空談,所以我們只強調,你們一定要想到等自己老了會落到什么樣的醫藥工作者手里。你自己先要做好,你的徒弟才能做好。你現在不好好做,將來徒弟會按你的方法收拾你。學生會有觸動,思想上明理后,行為中才會體現。
四、有助于終生學習理念的培養
關于終生學習理念的論述在《論語》中比比皆是,孔子在《論語·陽貨》中提到“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他把是否好學看成是實現“仁、知、信、直、勇、剛”美德的基礎,人即便已具備以上美德,但若不堅持學習,也會存在很多弊端。藥學專業的高職生,所學的專業知識在走上工作崗位后,很快會過時,要想具備后勁力量,必須具有可持續學習的習慣,實現自我理念、知識的及時更新,將讀書求知發展為生活之必需。
很多學生都牢記“學而優則仕”這句勸學之語,卻忘了孔子終身學習的告誡:“仕而優則學”,謀得一官半職后仍不忘學習,為更好的為藥品事業服務,為人民群眾健康服務,孔子以“韋編三絕”的學習經歷堅定地實踐了終身學習的理念,為我們做出了榜樣。
總之,隨著社會的發展,對藥學專業學生的培養必須更好地適應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需求,走科學與人文相融合的道路,而傳統文化進課堂便是必備途徑之一,在傳遞科學知識的同時,不忘體現人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