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濤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7-0147-02
一、案例描述
在教學蘇教版數學第三冊p23第12題時,課堂生成了一個小插曲,正因這個小插曲,讓我對解決問題的教學有了一點思考。首先說說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利用1~6的乘法口訣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問題,并且在具體情景中鞏固1~6的乘法口訣。教參中對第12題是這樣要求的:先要分別求出小蘭家和小芳家各載了多少棵樹,然后再比較哪家栽的樹多,多幾棵。在練習后,還要對求小蘭家栽樹的棵數與求小芳家栽樹棵數的方法進行比較,使學生在比較中弄清楚在什么情況下可以用乘法計算,在什么情況下只能用加法計算,進一步體會乘法的含義。
但是與教材配套的課件中呈現了兩種解法:①6×2=12(棵)6+4=10(棵)12>10、12-10=2(棵)②6-4=2(棵)。第二種方法與教參p53上的分析有聯系,即可以引導學生根據題意直接作出判斷。思考后,我決定按照教參上的要求,實行了以下的引導教學:
出示問題:哪家栽的桃樹多?多幾棵?
師:扁豆老師提出了幾個問題?分別是什么?要解決扁豆老師的第一個問題,應該怎么辦?
生:分別求出小蘭家種的桃樹和小芳家種的桃樹的棵數。
師:說得多好啊!你會求這兩家種的桃數的棵數嗎?
學生列式后引導學生比較兩道算式,并讓學生說說為什么一個用乘法計算,一個用加法計算。
師:扁豆老師的第二個問題“多幾棵”又該怎么解決呢?
生:12-10=2(棵)
師:小朋友真聰明。
教師邊講邊演示課件上的第一種方法,突然有一個學生沒等我批準就站起來說:“老師,我覺得這個題目不需要這么麻煩。只要用6-4=2(棵)就行了。你看啊,(邊說邊用手比畫)小蘭和小芳家都種了兩行桃數,而且第一行都是6棵,所以我們比較時不需要考慮第一行,只要看第二行就行了。小蘭家第二行有6棵,小芳家只有4棵,當然小蘭家的多嘍!然后用6-4=2(棵)就可以求出多幾棵了。”這個同學的一番話著實讓我沒有想到,剛打算表揚這位同學的時候,又一位同學站起來了,說:“老師,早知道你直接講這種方法不就行了嗎?還浪費了這么長時間”、“是啊,第一種方法講得累死了。”……天哪,是我浪費了時間?
二、案例分析
教師最終進入尷尬的情境,為什么會這樣?教師的意圖是對的啊,先引導學生尋找解決的方法,然后指導學生一步步解決問題,而且還將用乘法和加法解決的題目進行對比,達到了雙重效果,多好啊?
課后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首先我在備課時低估了學生的能力,認為學生多半是從正常的邏輯思維思考問題;其次,我沒有搞清楚教材本身安排這道題的目的,到底是讓學生形成運用乘法和加法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是培養學生運用簡便的方法解題的能力;第三,我的引導局限了學生的思考。假如我事先不引導學生先求出兩家各種多少棵,而是先讓學生討論可以用哪些方法解決,問題就不會產生了;這些不足都導致了這個小插曲的產生,不過從這個插曲中可以看出:學生有著急切地尋找捷徑方法解決問題的需要。從數學這門學科的角度來講,這不正是我們迫切要培養的能力嗎?作為數學教師,我們經常告訴學生解決問題時審題要清楚,看看題目要求什么,然后根據問題尋找已知條件,目的就是解決所要解決的問題。仔細分析一下我們要解決的這道題“哪家栽的桃數多?多幾棵?”,只要學生能夠回答哪家栽得多,多幾棵就行了,并沒有硬性規定求出小蘭和小芳家各種的棵樹。倘若有更簡單的方法為何不引導學生去探索呢?
回顧我對這個環節的處理過程,發覺自己過多的注重從這個問題中能否培養學生的其他能力,如計算的能力,用乘法和加法解決問題的能力等,似乎越多越好。這正忽略了問題的本身,反而有點畫蛇添足的味道。數學是一門要求簡潔的學科,目的是使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找尋最簡單最捷徑的方法解決問題。這樣的安排雖然使課堂飽滿了,知識點拓展了,但卻使我們的數學課堂變的復雜化了,就像是一鍋大雜燴,看似豐富,實際卻沒有多少營養。這也是導致學生不明白教師為什么那么辛苦的講解“繞路”方法的重要原因。
為此,還得感謝這個“小插曲”,它給了我對解決數學問題的思考靈感,同時也明白了提倡“方法多樣化”的同時,也要對方法進行“優化”。否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提高。
三、對生成性課堂的幾點相關思考
1.關于教師角色的思考
要想讓學生在課堂上敢于提出自己的問題,首先要求教師必須建立一個民主化的課堂,讓學生感受到地位的平等,知道自己的主體地位,教師只需要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建立民主化、協商化的教學意識,只有這樣,學生們才敢于在課堂上提出自己的疑問和想法。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只依賴教材上的東西,這更要求教師在自己的教學水平和課堂組織能力上下功夫,不斷提高教學技能,同時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留給學生們思考的空間,讓他們的思維充分發散。
2.關于教學目標的思考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課堂教學的目標不應該是單一或唯一的,而應該是豐富的、多元的。學生不是儲存知識數據的“硬盤”,每一位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著自己獨立的思維和思考方式,在課堂中他們應該享有展現自我,提出質疑的權利,課堂不僅僅是他們吸取知識的地方,更應該是讓他們學會如何去思考,如何去更好的獲取知識的地方。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充分利用起有效的時間,不能把所有時間都自己用來給學生傳授書本上的知識,而是要合理安排時間,給學生留出思考的時間,提出問題的時間,因此,在保證教學能達到基本的教學目標的前提下,應盡可能多的留給學生更多的時間,讓他們去思考,進而完成拓展教學的目標。
通過上述的案例說明只有動態生成的課堂才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有效的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