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歡
【摘要】在現代生物、心理、社會的醫學模式下,必須更新護理教育的理念思想,才能加強人文護理教育。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國當前護理教育和護理人員的人文素質所存在的問題,對怎樣去加強人文護理教育展開了相關探索和措施。
【關鍵詞】人文護理 人文素質 護理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7-0252-01
引言
護理是一項很富人情味,最具人性的一份工作,是直接關聯人的生命和健康的專業。護理人員在人們健康意識逐漸增加的過程中對其人文素質也增大了要求,在這種迫切的情況下,對怎樣加強護理人員的人文素質、專業素養和護理人文教育受到廣大群眾的廣泛關注。于此,本文對人文護理教育存在相關問題展開探究。
1.人文護理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1.1護理人員的人文素質問題
在王春等護理人員人文素質的調查中發現,在校學習期間沒有參加科學人文護理的相關講座的護士占90%,對護理的人文精神內容了解較多的僅有5%,在侯青梅等實際工作中調差發現,護士在與患者溝通時語言不當,態度生硬,法律意識淡薄,引發護理糾紛的主要原因就是如此。李青等認為病人最不滿意的就是護士的職業道德和妥善的交流與溝通能力,缺乏基本的人性關懷。由此得出,我國護理人員大多缺乏良好的職業精神和對病人基本的人文關懷,而不是護理人員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術的問題。
1.2護理人員的人文精神缺失
人文精神是護理人員從業不可或缺的基本條件,服務對象為群眾,其職業的特征就決定了護理人員要做到以人為本的工作理念。但在當前的護理教育中,學校師資力量薄弱,對學生的人文護理教育重視度低,直接導致了學生人文精神的缺失、綜合素質的低下和人文素質的缺乏。筆者在學生和護理教學的調差中發現,有的護理文書表述不清或內容不規范,有的同學遇事慌張,找不到解決辦法,文學素養缺失和自身內在品格的低下;有的同學缺乏愛心和同情心,缺乏奉獻精神,太過自我;有的同學溝通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缺乏,不具主見和果斷的決策能力。
1.3護理教育理念落后
當前在我國護理教育中存在輕視學生護理綜合素質的培養,而過于注重護理專業技術和專業知識的培養,偏向于實用性,忽視了學生護理教育創新能力、專業精神價值、綜合素質的培養,使教育與實踐脫節。
1.4教學形式和教育課程
在教學中,教師普遍的遵循傳統說教,以考試為檢驗學生的主要目的,使得教學效果受到影響,導致學生的實踐性和主動性不足,教學質量沒有成效,教師所講的知識學生無法有效的吸收。護理教育課程開設的隨意性和與職業特征的不關聯性,達不到好的授學效果。
2.加強人文護理教育的措施
2.1改進教學方法
在我國護理教育中,必須更新教育的理念,以重視人文護理教育為目的。教師要創新的展開多種形式的教育,構建起良好的教育環境,在教學的過程中樹立起以“學生為本”的原則,淘汰落后的教學形式,綜合的利用各種環境資源建立實踐和實訓的聯合教育模式,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和思想,提升學生的學習思路和其綜合能力。
2.2培養優秀的師資隊伍
優秀的師資隊伍決定著人文教育質量,老師的品行,教學態度,行為舉止會對學生比較大的影響,在國外許多學院的教學活動中都采用綜合性優秀的人才為學生展開教學,為人文教育優秀的師資力量提供了保障,也同時保證了學生的學習質量。所以,我國要提高護理人文教育的水平,就必須創新理念,以專業教育提供學生技能和知識,以人文教育發展學生的人格,以普通教育奠定學生的基礎知識,三者有效的有機結合起來,再充分的利用優秀人才力量,整合起有效的資源,鼓勵教師積極參加臨床實踐活動,規范好自身行為習慣,從而提升其綜合素質。
2.3增強對服務對象的關愛意識
護理人員要樹立起崇高的職業理想,重視與患者之間的人機交流,了解患者所想,理解患者所思,不能只注重外在的表現,而忽視內在的情感,應仁愛為懷,把自己真實的情感流露而出,改變自己,讓自己變得有修養,有內涵,并學會尊重他人。這樣有利于護理人員可以更好的和不同性格的患者交流。做任何事情,如果沒有達到預期不要責怪別人,要反問自己夠不夠努力,才能更好的改善自己。在工作認真負責,嚴格遵守紀律,嚴謹要求自己,細致的去做每一件事,甚至可以為了患者取犧牲自己的利益。痛患者之所痛,急患者之所急,以高度的同情心去對待患者,為他們送去溫暖和幫助。
結語
學校要創新人文護理教育,科學性的教學與實踐相結合,注重學生人文護理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教師要善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為學生營造好的學習氛圍,嚴格規范教師的行為素質,綜合的來提升學生的各方面能力,護理人員也必須規范好自身,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以為患者排憂解難為主體,創造良好的護理環境,使人文護理教育得到妥善發展。
參考文獻:
[1]朱麗.人文護理在護理教育中價值及倫理思考[J].醫藥衛生教育,2016.01(10).
[2]鄭啟秘.人文護理在護理教育中價值及倫理思考[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2015.11(23):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