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月
技工教育是我國人才培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為社會培養了大批的實用型人才,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但我國技工學校起步較晚,軟硬件設施較差、教學模式單一、師資力量薄弱、生源短缺及生源基礎較差、人才培養的質量難以適應市場的需要,面臨越來越多的困境。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發展,我國開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化,市場急需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因此,技工學校面臨巨大的機遇和挑戰。鑒于此,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經驗值得我國借鑒和學習,對我國職業教育有很好的啟示作用。
一、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認識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舉世矚目,始終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德國的經濟騰飛很大程度上受益于雙元制職業教育,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13世紀學徒制開始,整個培訓過程是在企業、協會培訓中心和國家職業學校三方共同進行的,并且這種教育模式又以企業培訓為中心,學制一般為3至3.5年,主體為普通中學畢業生,培養目標為技術工人和技術管理人員,教學分別在企業和職業學校里交替進行,約70%的時間在企業,30%的時間在職業學校,企業主要進行實際操作技能方面培訓,職業學校完成相應的理論知識培訓,企業和學校都必須執行德聯邦的統一教學大綱,同一標準共同完成對學校學生的培訓工作。
二、雙元制職業教育對我省技工教育的啟示
雖然我國技工教育與德國雙元制教育在運行體制和結構上有所不同,但德國雙元制教育也有很多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地方。
1.教學模式的改革。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以崗位需求為中心,注重實踐技能的培養,所以技工教學必須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轉變師生角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傳道、授業、解惑,教師要轉變成指導者、協調者,整個教學活動都要以學生為中心,學生為主導,使學生處于積極參與狀態,而不是被動接受,創造豐富多彩的學習空間,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模式,走出課堂,擺脫課本、課堂的制約,注重學生基本技能、社會能力、職業道德的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使學生獲得寬廣的知識和技能,具備較強的社會適應性和市場競爭力。
2.加強校企合作,同生產緊密結合。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其中重要的一元是企業,學生初中畢業后,想上職業學校接受雙元制職業培訓,首先要聯系一家接受企業,找到自己的學徒崗位,與企業簽訂學徒合同,再聯系一家職業學校,成為學校的學生。企業負責對學生的管理和技能方面的培訓,職業學校負責相關的理論培訓,學生70%的時間在企業,30%的時間在職業學校,一般大企業多數擁有自己的培訓基地和人員,沒有能力單獨按教學大綱提供培訓的中小企業也能通過跨企業培訓機構(行業協會公共實訓中心)代為培訓,企業廣泛參與。技工教育必須和企業緊密結合,將企業參與人才培養體系中,雖然最近幾年我省各技工院校在積極開展校企合作,但目前大多數只是停留在用人用工層面上的校企合作,未能將專業技能培訓和課程開發納入校企合作的范疇,技工教育今后必須加強和企業的合作,讓企業參與人才培養方案和日常教學,企業要成立專門的培訓機構,按照各專業的職業標準和教學大綱共同培養,使學生真實地接近企業生產環境和生產設備,熟悉未來的工作崗位,培養出企業需求的專業技能人才。
3.跨企業培訓中心建設。
在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中跨企業培訓中心具有其他形式無可比擬的作用和優勢,是作為培訓機構不足的重要補充。對于我國而言,眾多的企業沒有自己的培訓中心,難以單獨組織專業培訓,因此組織企業或有政府主辦公共培訓中心,可以對學生、教師、企業職工及大學生再就業等進行職業技能培訓,這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發展職業教育的途徑。
4.一體化教師隊伍建設。
對于技工教育來說,培養和建設一支高素質、有特色、既懂理論又掌握豐富實踐技能的師資隊伍是發展技工教育的關鍵,德國對從事職業教育的教師有嚴格的規定,不僅有一套完整的培養體系,而且采取嚴格的國家考試制度,無論是職業學校的理論教師還是企業或培訓中心的實訓教師,都必須經過嚴格的專業資格培訓,經過兩次國家的理論和實踐操作考試方能上崗,特別是職業教育的教師每兩年必須脫產進修一次,從而使師資隊伍知識不斷更新,接受到更多的新設備、新工藝、新技術。我省技工院校在加大教學設施、設備的投入力度的同時,也要加大對教師定期培養的資金投入,建立長效機制和優惠政策,有計劃地對全體教師進行定期輪崗培訓,保證教師的整體水平的不斷提高,促進我省技工教育的快速發展。
最后政府要提出一個完整的職業教育發展規劃,各地要認真貫徹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和《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精神,2014年人社部制定下發了《關于推進技工院校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2015年人社部將著力落實該《意見》提出的政策措施,重點推進技工院校創新發展,提升技工院校整體實力,盡快建立適合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業技工教育體系,為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