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元梅
摘 要: 臨夏回族自治州,有漢、回、東鄉、保安、撒拉、土、藏等31個民族,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區。民族間文化習俗不同造成文化差異。環境因素、身體素質不同在運動項目上的選擇也不同,所以臨夏地區就出現體育發展不平衡的現象。因此,我們要根據臨夏地區的不同習俗、不同文化因地制宜地進行體育教育改革,找到適合的方法,找到合適的教育模式,進行體育教育。
關鍵詞: 臨夏地區 體育教育 終身體育意識
一、引言
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是人們的身體素質卻呈下降趨勢,原因是人們對體育的不重視,不管是課內抑或是課外,體育都沒有得到重視,導致現代人的體育意識薄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體育是不受重視的科目,要改變這一現狀,當務之急就得加強體育教育,培養學生的體育意識,使學生在體育中快樂、健康地成長。學校體育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所以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就要改變傳統教育模式,創新體育教育形式,使學生真正愛上體育,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民族地區因為人力物力的因素教育水平都是比較落后的,所以要根據和民族地區特色找到適合的教育模式,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
二、臨夏地區的體育教學現狀
1.學校及教師的不重視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中國教育目標是徳、智、體、美全面發展,但是現狀是只有對徳和智的重視,輕視體和美,在升學考試中不會對它們進行書面測評,以至于教師和學生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考試科目上。體育被認為是副科,開展的課程相比于主科少得多,課時少加上教師的不重視,自然學生也不會對它加以重視,甚至會出現教師占用體育課去抓文化課的情況,這樣學生一周能得到體育鍛煉的機會少之又少,身體素質自然會呈下降趨勢。而對于民族地區,本身條件不好,師資物資的缺乏就更沒有保障,學校也沒有專門的體育教師,都是其他科教師兼扮體育教師,專業知識的缺乏,體育課的質量就自然得不到保障。
2.體育設備的缺乏
雖然國家對素質教育日益重視,對體育教育進行改革,體育教育也得到快速的發展,但是作為體育課上所必需的體育器材的缺乏,導致臨夏地區體育教學不能很好地開展。體育器材是教學中的關鍵也是體育課程成功的因素,不過少數民族地區條件缺乏,沒有專業的運動場,更別說體育器材。所以要落實臨夏地區的體育教育,前提是投入大量的資金修建專業運動場,要有專業的跑道、草坪、籃球場、足球場等,但是對于臨夏的現狀來說,對各臨夏地區的學校落實還是困難的,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且期間會遇到各種問題。
3.少數民族的觀念落后
臨夏作為一個少數民族地區,目前的經濟發展落后,完全不能與發達地區相及。生活水平、文化觀念的落后,在教育上是落后的。少數民族陳舊落后的觀念,受教育程度不高,所以自身對教育重要性的意識不足。目前少數民族都還是傳統的封建思想,重男輕女的思想比較嚴重,都認為上學是男孩的事,女生是沒有必要讀書的,這些陳舊的觀念會導致對體育的不重視,也為少數民族地區體育教育改革增加障礙,要貫徹落實體育教育的重要性,就要轉換人們的觀念,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也是需要時間、精力落實的。
三、臨夏地區體育教育改革
面對臨夏地區的體育改革,還存在許多問題,只有從根源上解決這些困難問題,才能真正讓體育得到改革,得到重視。首先思想觀念的轉變,要從意識上重視,加強臨夏民族地區對體育的重視。其次可以結合回族自身的優勢:大多喜歡籃球和武術,所以體育課上可以不用傳統的教學方式,結合他們所擅長的項目進行教學,在素質教育的前提下,使學生身體素質得到提高。臨夏地區四季分明,教師根據季節不同選擇不同項目,例如:春天選擇風箏,冬天選擇滑雪等。臨夏地勢不平坦,但是也有他們的作用,在保證學生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帶領學生爬山。總之,體育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鍛煉提高身體素質,所以它的教學模式要靈活多變,有創新,傳統模式已不適合當代的體育教育,只有適合的才能達到目的,使學生愛上體育,并提高身體素質。
四、終身體育意識及重要性
終身體育是體育改革中的新概念,是指一個人終身進行體育鍛煉并接受體育教育。時代發展迅速,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意識到體育教育的重要性,終身體育成為社會發展的需要。終身體育的含義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指人從生命開始至生命結束中學習與參加身體鍛煉,使終身有明確的目的性,使體育成為一生生活中始終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二是在終身體育思想的指導下,以體育的體系化、整體化為目標,為人在不同時期、不同生活領域中提供參加體育活動機會的實踐過程。體育作為教育中的關鍵部分,在學生成長中占重要的地位,學生的各種觀念都尚處于形成階段,這階段培養學生的體育意識,使其養成良好的體育習慣及形成終身體育思想有重要的意義。在全面貫徹落實教育方針、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今天,提高學生體育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終身意識,是目前教育的趨勢。學校要適應這一轉變,促進體育教學模式的改革,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積極主動地參與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素質。在學校對終身體育意識培養的關鍵上,興趣培養是關鍵,學生缺乏興趣,自然就不會形成體育意識,對體育的態度也是不積極的,所以在教學中要培養這種興趣,為終身體育意識培養做鋪墊。臨夏地區受地勢條件、設備設施、師資力量的影響,體育課程的開展較艱巨,不過他們也具有自身優勢,有山有水、四季分明這樣都可以與體育課結合起來。其次,教師在教學上可以就地取材,可以自制體育設備,做簡易的籃球筐,乒乓球臺等,例如昆明的一名山村教師,31年來自制的體育器械多達8000多件,用塑料管、破皮球、廢鐵絲制作而成的,訓練學生的協調性與彈跳力的彈力球,所以少數民族地區完全可以變廢為寶,以在保證學生安全的前提下,自制體育器材,吸引學生,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
五、結語
臨夏地區經濟不發達,設施器材不完善,師資力量不夠,在這種條件下教師要充分利用自然資源認真備課,克服條件上的劣勢開展課程,以促進民族地區的體育教育模式創新,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
參考文獻:
[1]姚仲惠.快樂體育論[J].中國體育科學學報,2003(1).
[2]于長鎮.試論終身體育與學校體育[J].體育科學,1993(5).
[3]李延超,虞重干.關于當前少數民族體育發展的科學認識[J].體育學刊,2010(2).
[4]國偉.少數民族體育發展方向探討[J].貴州體育科技,2009(4).
[5]肖鋒.蔡冬梅.論高校終身的體育教育的教學模式[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