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芳
我曾經聽過這樣一堂小組合作式政治課:課后作業和課堂知識點的解答和探究都通過學生自主合作完成,老師穿梭于各個小組間,或參與討論或旁聽。這不是一堂表演課,因為你感覺不到一絲一毫的生硬,學生是那么投入,思維在碰撞中火花四射。該學校在各類考試中都名列前茅,為什么老師教得不累,學生學得灑脫,成績也是悠然自得?答案只有一個——思維教學才是真教學。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羅伯特·斯藤伯格在《培養聰明的學習者》這本書中說:“知識對于任何一種思維來說都是必不可少的。反之,沒有思維,知識就沒有活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思維品質是課堂教學的要義,是教學之于學生最有意義之所在?!?/p>
傳統的知識課堂和理解課堂都束縛了思維,不利于創造。死的教育,我們索性把它埋下去,沒有指望了,不死不活的教育,我們希望它漸漸地趨于活?;畹慕逃覀兿M?。
一、用活的人去教活的人
自主學習雖然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但事實上大的方向仍是由老師把握的,如果老師依然崇尚知識課堂,那么思維課堂就無從說起。所以老師首先要認識到自主學習,更強調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學生學習的途徑、方法可以不一,結果可以不同。由于思想政治課程的某些領域的滯后,有些課程內容跟不上形勢發展,這就要求學生走出教材,把課內與課外、學校與社會有機結合,從而改變“唯教材”、“唯標準答案”的傳統教育觀念。
二、拿活的東西去教活學生
解放了的課堂教學才是具有生命力的創新型課堂教學,這樣的教育才是傳授知識、啟迪智慧和潤澤靈魂的生命教育。
關于素材的發掘未必都由老師收集,可以嘗試著讓學生自主閱讀教材、自主搜集資料、自主合作學習、自主觀察社會、自主反思質疑和自主總結;引導學生變單調枯燥的重復性學習為創造性的發展性學習。比如課堂教學中讓學生主持新聞論壇,并且不搞花架子,由學生組織對新聞的搜集、分析評論和理論聯系實際的思考,實實在在地推動學生分析問題、理解問題的能力和思維創新能力的不斷提升。讓學生自主地從社會中收集資料,尋找問題和答案,為課堂探究提供鮮活的案例。促使學生的學習從被動變為主動;從單一形式和標準唯一到多種形式和多元思維;從單純的個體學習到合作的交流學習;從書本學習延伸到在社會和實踐中學習。如國家為鼓勵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免征車輛購置稅,這有利于保護環境,構建資源節約型社會,這則新聞被學生迅速捕捉并應用到課堂教學中,清楚準確地與我們所學的稅收制度的含義、強制性的特征、稅率和稅收的調節作用等知識聯系起來,經過學生的案例分析,使抽象的理論知識感性化和形象化。
面對高考,政治課有其特殊性那就是與時俱進,所以要把時事素材引入課堂。用鮮活的實例激發學生主動了解教材,全面到位地處理教材,做到活學活用。比如關于中國游客境外購物消費,通過設問直接由學生自主開始“影響消費水平的因素”的教和學,如此教學既不會使學生感覺沉悶而喪失對政治課的興趣,教學內容更以輕松歡快的方式內化為學生的能力,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成績自然悠然自得。
三、用活的教育方法構建思維課堂
1.“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問題設計是連接情境和知識的紐帶,是開啟心智、啟發思維的起點。教師在情境教學中不僅要重視情境的創設,而且要重視問題的設計;不僅要重視教師的提問,而且要重視學生的提問,給課堂一些“留白”,還學生一些提問的時間和空間。
比如:在教學新課“意識的能動作用”時,針對當前的霧霾,提問:“人們是怎么認識霧霾的,對此的認識體現了意識的什么特點?分別從企業,農民,居民角度思考霧霾產生的原因及解決的辦法?”問題問得大而空,學生無從下手,問題問得不精準,又失去問的價值,所以合理設問才能激發學生動腦,在學生愿意動腦的前提下才能進一步開拓思維。
2.巧用方法,機智應對學生的回答。學生本身的知識體系有差異,各人的思辨能力也各有不同,所以看似簡單的設問可能未必會得到老師預想的答案,恰恰相反,學生的答案都是五花八門的,如何靈活應對,正確引領從而實現鍛煉思維的目標很重要。
有的學生的回答可能是完全脫離教材的,甚至被誤認為是搗糨糊也不為過。我在上企業的經營的時候設置這樣一個問題:在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很多企業選擇裁員降低成本,也有企業選擇不裁員,如果你是老板你怎么辦?王學生選擇不裁員的情況下我追問為什么,學生答:“因為有感情啊!”這一答案立即迎來全班的哄堂大笑,我給了他一個贊。然后,我順勢而為:“你說得很好,你對員工有感情,自然你的員工也對你有感情?!痹賳枺骸巴瑢W們你們怎么看這個王老板,你會怎么做呢?怎么在不裁員的情況下讓企業能發展得更好呢?”大家躍躍欲試都對王老板做出了評價,也給其出謀劃策,如此問題迎刃而解了。
有的學生習慣于死記硬背,不想動腦筋,這樣的學生的答案往往是兩個極端:一是不開口,二是不動腦對著教材照本宣科。面對這樣的學生我們首先不能一味地否定,是不是我們的問題知識跨度大了還是切入口有問題呢?這時不妨試著換個角度圍繞素材問一個淺顯的問題,適當引導,及時鼓勵,老師要善于用春風化雨般的語言調動學生情感,鼓動學生破解不敢回答、回答不好的問題。
不同的學生各有特點,如果老師平時能花點心思觀察學生,總結特點,研究應對方法,相信就能在課堂上作出科學的處理。有些學生比較爭強好勝,往往這些學生都是平時積極發言的,遇到有難度和有爭議的問題時可以用激將法,向他們挑戰或者挑起學生之間的“戰火”
戰火蔓延,圍觀的也會按捺不住,思維只有在碰撞中才能激起火花。另外,我們都知道錯誤可以綻放美麗,所以讓學生犯錯,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自己發現錯誤。我在課堂教學中一直會有意無意地犯錯,學生也會主動質疑,只有讓學生的思維活起來,主動的探究課堂才能有生機和活力。
四、活的點評激活學生思維
在考試中,同一個考點會出現不同的時事背景,同一段素材也會出現不同的設問角度,所以思維定式很可怕,所以在平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回答的點評顯得尤為重要。點評應避免單一,很標準化,應該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透過表象看見本質,學會舉一反三。高考是能力的集中體現,所以點評不能僅限于今天你做對了幾道題,如果學生今天會用一個知識點解答一個生活問題,他進步了,明天能夠弄清楚幾個知識點之間的關聯了,我也說孩子你很不錯。如果有一天,學生能把知識點整合好了,并能靈活應用了,那便是我們所期待的。讓課堂活起來,思維躍動起來,最終才能活學活用。
參考文獻: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活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