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蘭
《指南》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我們也在逐步靠近這一理念。可是,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我們卻會無意間忘了自己身為“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的真正內涵,孩子們什么時候需要幫助,他們需要什么幫助,老師有沒有真正地去觀察、去思考、去分析呢?我試著在實踐中尋求答案,我發現教師必須如醫生治病一樣,仔細觀察孩子在活動中的表面現象,及時把脈分析,評價孩子在參與活動時的身心特質并以正確的診斷為解決問題提供良好的“藥方”。
一、及時把脈——發現幼兒的求助信號。
幼兒的語言有一百種,老師應該做有心人,仔細關注幼兒的每句話、每個動作、每個表情、每種行為,只有通過觀察才能獲得真實具體的信息。孩子求助的信號有很多種,有直接求助,有間接求助,更有許多孩子因為老師的威嚴或者習慣老師的忽視而以沉默、暴力等表現心理的無助。在實踐中,我發現孩子的求助方式主要有:
1.語言求助。許多性格開朗、樂觀的孩子直接通過語言求助。例如:“老師,請你幫我扣一下扣子!”“老師我不會拉拉鏈,請你幫我一下!”“老師他搶別人積木!”“老師我不想吃飯……”這些孩子的直接求助讓我們了解孩子的需要,并及時給他們提供適宜的幫助,加強師幼互動。
2.表情求助。從孩子的表情中,我們捕捉到求助的信號。如不小心把積木撒一地,愣在那無辜的表情;繪畫活動中不小心畫錯了而皺著眉,不知所措的表情;鞋子穿不上噘著嘴,無耐的表情……孩子的一個眼神、一種表情,就是他們發出求助的信號。
3.動作求助。有的孩子不善于用語言表達,需要通過觀察他們的動作了解他們的需要。如繪畫活動中有的孩子不會畫,就故意用蠟筆到別人紙上亂涂;吃飯不會用筷子時把筷子掉在地上;想參與同伴的活動但不會表達,故意把同伴搭好的積木推倒……這些動作性的求助需要老師及時發現、解決。
其實以上幾種求助信號有時是相互聯系、相互伴隨、共同發生的,在幼兒園觀察是獲得幼兒信息的重要途徑之一。只有及時為幼兒把脈,發現幼兒的求助信號,才能走進幼兒,與幼兒對話。
二、正確診斷——剖析幼兒的求助焦點。
面對孩子的求助信號,老師怎么辦呢?是拒絕、埋怨、奚落、冷莫還是包辦代替呢?作為負責任的老師,我們要用自己的專業理念剖析孩子的內心世界,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
1.正確診斷孩子的已有經驗。幼兒經驗的獲得是通過與老師、家長、同伴、環境等的互動過程,不斷地獲取信息,積累經驗,由于經驗的獲得是自我內化的過程,因此教師應隨時了解幼兒近階段的各種經驗內容。
2.正確診斷孩子的能力發展。孩子的求助信號能反映其客觀的發展狀況,更能讓我們全面地了解孩子的能力發展水平。同一年齡階段的孩子在能力發展上存在一定的差異,教師應針對個別差異,給予適當的幫助和引導。
3.正確診斷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的心理變化通過語言、表情、動作等外在的方式表露出來,教師通過對孩子外部行為特征的分析,可以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
通過教學老師不難分析出,在歌唱教學時,孩子可能因為歌曲中的歌詞想到爸爸媽媽,所以就哭了,這時教師應該及時了解并安慰幼兒,緩解其心理壓力。
三、合理開方——實施對癥下藥的策略。
兒童的活動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是兒童不斷地與周圍的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同伴、老師、環境、心理等多種因素,都對孩子的活動產生一定的影響,同時孩子也對刺激做出相應的反應,教師要在活動中仔細觀察幼兒,及時發現幼兒發出的信息并作出相應的反饋。教師的反饋不是膚淺的支持,而是從幼兒的興趣需求出發,符合當時的情境,并解決實際問題,促進孩子的個性化發展。
案例:在區域活動時,樂樂在娃娃家通過撕紙做了許多“小菜”,他跑過來說:“老師,我炒了小菜來送給你吃!”我很開心,樂樂能主動和老師交流,于是我表揚了他。沒過一會,樂樂說:“我把小菜送給佳佳吃。”我沒反對,這是孩子們交往的好機會。一會樂樂準備給琪琪送小菜,我說:“琪琪現在在畫畫的,等她畫完了再去送吧!”樂樂馬上說:“她已經畫好了。”他又跑去了,就這樣他一會送給城城,一會送給浩浩,其他幾名幼兒也跟著他跑來跑去送小菜,孩子們穿梭在區域間,有的孩子還趁機打打鬧鬧,這時我陷入困惑。
雖然我從表面上給了樂樂所謂的鼓勵,卻忽視了主體“孩子”的需要。在支持樂樂給好朋友送小菜時,應該注意樂樂的表情、眼神和動作,了解他真正的心理需求,或者是孩子是不是厭倦娃娃家炒小菜的枯燥情節,或者是他趁機想到別的區域去玩玩……同時,教師應該適時地介入,引導幼兒討論游戲的規則,如組織樂樂和其他小朋友一起討論:“你們都去送小菜了,家里的娃娃誰來照顧呢?”我們去送小菜會不會打擾他們畫畫、搭建樓房呢?“這么多小朋友跑來跑去其他小朋友怎么能安心游戲呢?”這些問題從孩子出發,讓幼兒自己討論,教師根據孩子的建議,民主決策,以便更好地開展區域活動。
我們是孩子的“伙伴”,我們的“伙伴”是孩子。我們要成為孩子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要實現有效幫助,只有充分關注幼兒,及時把脈,發現孩子的需求,合理診斷剖析孩子的內心世界,適度開方,提供解決詞律,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反思,才能構建有效的師幼互動,拉近教師與幼兒的距離,增強活動效果,但愿我們成為孩子真正的“左膀右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