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存

從6年前的《教育規劃綱要》,到2014年底的全國留學工作會議,再到前不久《關于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簡稱“《意見》”)出臺,擴大對外開放一直是我國教育領域矢志不渝的前進方向,也是我國教育事業快速發展的不竭動力。新時期的教育對外開放,已成為大國外交新格局中最為重要的一環。在《意見》對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進行的重點部署中,“加快留學事業發展,提高留學教育質量”被置頂,留學事業之于教育對外開放的舉足輕重不言而喻。我們期待著留學事業在不斷擴大的教育對外開放的過程中,穩步邁向卓越。
在經濟全球化、人才流動國際化的時代背景下,通過出國留學培養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人才,通過來華留學培養大批知華、友華的國際高層次人才,已經成為中國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實現“雙一流”建設目標的重要舉措。隨著《關于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出臺,擴大教育對外開放戰略的提出也為我國留學教育邁向卓越提供了優越的政策環境與戰略支撐。充分認識留學教育的戰略意義、分析留學事業的發展現狀、謀劃留學教育的未來發展,成為當前教育理論界不可推脫的歷史使命。
留學事業關乎教育開放戰略的成敗
留學教育是指本國學生到他國接受培養與訓練的教育形式。在我國,留學教育既包括出國留學教育,也涵蓋來華留學教育。留學事業是一個國家整體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作用基于教育卻又有所超越,對于目前我國提出的擴大教育對外開放的戰略而言,留學事業的開展既是其題中之義,也是關乎這一戰略興衰成敗的重要因素。
留學教育有利于人才資源建設。2015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指出:“留學人員是人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統戰工作新的著力點,要堅持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發揮作用的方針,鼓勵留學人員回國或以多種形式為國服務。”這一指示是對留學教育與人才資源建設關系的最佳闡釋。在全球化與網絡化的背景下,人才資源是第一生產力,也是擴大教育對外開放戰略順利實施的基礎。人才是大國競爭的關鍵因素,也是留學教育發展的本質要義之一。人才的培養不能局限于國內,而是要通過“國內”與“國外”、“本土”與“世界”的雙向互動來實現。隨著全球跨國教育的發展,來自世界不同國家的留學生作為文化、經濟與科技交流的重要載體,對其派出國和接收國的經濟、文化甚至政治領域的影響逐漸顯現。留學事業的發展能夠為這些高素質人才的培養與流動奠定基礎,也能夠為教育開放戰略的推行提供良好的人力資源儲備。
留學教育能夠促進經濟發展。留學教育作為教育的一種特殊形式,既對人力資本積累有積極影響,同時也能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具體來說,留學生的涌入能夠幫助接收國獲得直接的學費收入,留學生的消費則能拉動接收國的“內需”,同時留學生往往愿意在留學當地打工或者留下工作,這又間接幫助接收國實現了人力資本積累。此外,留學生對接收國的新企業創建、就業機會增加、研發、直接投資及技術創新都有積極作用。留學的意義已經超出教育范疇,留學教育已經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力,這是世界各國紛紛出臺政策推動本國留學事業發展的深層原因。
留學事業可以提升國家軟實力。留學事業還關乎一個國家軟實力的提升,留學教育特別是來華留學教育的發展具有深刻的文化與社會意義。來華留學生會潛移默化地受到中國文化的熏陶,進一步對中國產生感情,最后會把這種感情投射于許多現實事物上,特別是來華留學生學成歸國后,如果能在各個部門和組織中擔任領導或重要職務,會對中國的國家影響力擴展產生深遠影響。
總之,留學事業的發展不但能夠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一支高質量的國際化人才隊伍,也能培養一批知華友華、學有所成的外國友好人士,使得雙方國家在增強文化交流與政治互信的基礎上實現國家間的互利共贏,從而為我國推行各種國家戰略提供條件。
我國發展留學事業的成績與問題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留學事業既在困難重重、復雜多變的內外環境下取得了值得自豪的成績,也在缺少長遠規劃等不利因素的影響下走了不少彎路。成績的取得與問題的凸顯都是我們未來擴大教育對外開放、推進留學事業發展的寶貴經驗。
中國成為出國留學大國,來華留學人數持續增長。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留學的第一大國。近年來,我國出國留學人數和留學歸國人數均呈現增長勢頭。據統計,到2015年底,我國累計出國留學人數已經達到404.21萬人,年均增長率為19.06%;與此同時,累計回國人數達到221.86萬人,年均增長率22.46%;僅在2015年,我國出國留學人數達到52.37萬人,而留學回國人員也達40.91萬人。
與此同時,隨著我國加大對來華留學的資助,來華留學的市場前景越發開闊,中國成為國際留學市場的新興增長點之一。不僅來華留學生的數量有所增長,而且生源結構也在優化。
留學形式走向多元,自費留學成為主要形式。隨著全球化與信息化的推進,國人留學的形式與選擇更加多元化與個性化,除公派留學外,自費海外游學、基于網絡的開放式跨境學習等新興留學方式逐漸發展并走向成熟。自費成為國人出國留學的主要選擇,越來越多的職場人員和企業家利用自費訪學、短期留學、游學進修等方式到海外一流學術機構接受熏陶與磨練,以實現自身職業的良性發展。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中國海外游學的人數達到50萬人,市場規模高達100億元人民幣。與此同時,出國留學呈現低齡化趨勢。根據學者克里斯蒂在名為《高等教育的新途徑:美國的國際中學生》的調查報告中的統計,中國是美國、澳大利亞、英國和加拿大等國接受中等教育的留學生的第一大來源國,共有4.9萬人就讀于上述4國,其中23585人就讀于美國的初高中,占該國同類留學生的32.3%;8262人就讀于澳大利亞,占該國同類留學生的48.9%;9613人就讀于英國,占該國同類留學生的37.1%;7412人就讀于加拿大,占該國同類留學生的31.2%。這些低齡學生的留學費用絕大多數都是由私人家庭所承擔的。
留學赤字問題嚴重,來華留學機制尚待完善。“留學赤字”是指一個國家到他國留學的本國學生人數高于來本國留學的外國學生人數的現象。根據教育部的統計數據,2005年,我國留學赤字的人數為37.17萬人(即在海外學習的中國留學生的總人數比在華學習的外國留學生的總人數多37.17萬人);到2010年,這一數值增長到68.13萬人;而在2014年,這一數值又上升到71.18萬人。中國學生出國留學的人數一直遠高于外國學生來華留學的人數,并且兩者的差距在不斷拉大。留學赤字現象一方面說明我國高等教育的對外吸引力不足,國際化水平不高;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國在來華留學機制建設上存在短板,就目前情況來說,我們在來華留學生與國內學生的交流互動、高校來華學費的定價權,以及來華留學生的實習與就業等方面均存在一些現實障礙,這也影響到國外人員來華的留學選擇。
出國留學目標國單一,英語國家最受歡迎。根據調查顯示,最受中國留學生歡迎的留學目標國多是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按照胡潤研究院發布的《2014海外教育特別報告》的統計,美國、英國和加拿大連續5年占據“最受富豪青睞的孩子國際教育地”榜單的前三名,其中本科及以上年齡段的富豪子女中有36%的人希望到美國留學,而高中及以下年齡段的富豪子女中有28.7%的人希望到英國留學。根據教育部公布的調查數據,2014年在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人數為27.4萬人,澳大利亞15.3萬人,加拿大9.5萬人,而同期在德國與法國的中國留學生人數分別為2.8萬人和3萬人。由此可見,英語國家仍然是我國留學群體的主要目的地,其中美國成為最重要的中國學生接收國。
助推我國留學事業發展的政策措施
全球學生的跨國流動所產生的國際留學的經濟效益、文化效益和社會效益已經越來越明顯,留學教育已經成為許多國家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李克強總理指出:“要以全球視野和改革創新舉措積極推動留學工作躍上新臺階,攬四海英才服務國家建設大局。”總體上說,想要提升我國留學工作發展水平,離不開以下幾個層面的措施跟進:
國家規劃層面。留學教育攸關國家人才培養與教育開放戰略的順利實施,為此我們應努力在招生、就業、專業設置、課程設置、學位授予、教學管理、學生管理、質量保證、質量評價等方面完善留學教育政策,規范留學教育的發展,建立留學教育的服務體系,增強中國高等教育在留學市場上的吸引力。同時,還要理順政府與高等教育機構的關系,擴大高校在來華留學教育方面的辦學自主權。
社會文化層面。社會因素和文化因素同樣對留學教育具有重要影響。作為東方文明大國,我們應以創新精神和卓越理念提升中國文化的國際吸引力,增強對國際留學人員的文化吸引力。社會各界特別是教育界和文化界應該積極參與、加大投入、廣泛布局,打造良好的留學文化品牌,提高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和教育競爭力,營造一種友好和諧的留學教育文化,提高來華留學人員的文化認同感。
高校建設層面。質量是教育工作的中心,也是留學教育工作的生命線。發展留學教育的關鍵在于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和國際化水平,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競爭力。我國高校應借助“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東風,建設一支水平卓越的來華留學教育師資隊伍,打造一批留學教育品牌專業和課程,探索多樣化、個性化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制訂國際通行的教學管理制度和學生管理制度,營造國際化的校園環境。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