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儒軍
2016年6月1日,周三,本來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工作日,我像往常一樣一大早就到了實驗室,處理了手頭的幾封郵件后,安排了一天的實驗工作。
正準備開始做實驗的時候,突然一位同事跑進來說隔壁的第四工程樓里發生了槍擊案,初步斷定槍手已經持槍逃離,具體路線未知。我所在的實驗室位于第五工程樓,與第四工程樓由一個天橋連接,而天橋連接處正是發生槍擊案的第4層,氣氛瞬間緊張起來。
這時,我們收到了學校的短信及郵件,讓我們找安全的位置躲起來。于是,我們趕緊把所有出入口的門都鎖住,這時整個學校也處于封鎖狀態,數輛警車開進學校,很多全副武裝的警察進駐各個樓進行搜索,天空中還有幾架直升機在盤旋搜索。我與幾個同事把所有門都鎖好后,躲藏在實驗室的中間位置,盡量避開窗戶,也不忘時刻關注門外的動靜。然后,我們打開各種信息工具(Facebook、微信等),并用最小的音量上網觀看直播新聞,隨時了解事件的最新進展。同時,我們也相互發信息聯系沒在實驗室的同事,互報平安并分享最新情況。
大約過了1個小時,突然有急促且聲音很大的敲門聲,我們瞬間緊張了起來,所有人都沒有說話,而是悄悄地查看門外情況。在得知是警察后,大家才舒了口氣。打開門后,數名持槍警察讓我們所有人站到墻邊,首先查看我們是否攜帶槍支,然后詢問我們的人數及所有人的狀態,得到確認后,我們按照警察的口令排好隊,在他們的護送下按照指定路線進行撤離。大家一邊查看周圍的環境,一邊緊跟著警察,直到我們到達校外的安全地帶。
當時,整個學校還處于封鎖狀態,我們就趕緊回家了。到家后不久,我又收到學校的短信及郵件,得知學校解除了封鎖,告知一名槍手打死一位工程系的教授后自殺了,具體原因還在調查中。想到第二天還有項目報告書要提交,吃過午飯后,我還是回到了學校的實驗室繼續工作,不過學校里的人相對少了一些,部分區域還處于封鎖狀態。
親歷此次槍擊事件,我有幾點感受:
首先,美國是一個允許公民擁有槍支的社會,需要時刻警惕槍擊事件的發生。與人交往要友善,這不是誰胳膊粗誰就稱霸的社會。盡量少去經常發生槍擊案的地方,晚上盡量不要一個人走夜路。
其次,一旦發生了槍擊事件,自己一定要冷靜,觀察周圍動向,如果能安全撤離一定要盡快撤離。不能撤離的話,一定要找到安全的地方躲避起來,有機會就要盡快離開。撤離時盡量不要穿鮮艷的衣服,以防成為槍擊目標。
最后,要以平常心對待槍擊事件。目前來說,短期之內美國不可能實現禁槍,所以除了防范以外,該干什么還是要干什么,生活還要繼續,不能糾結在這件事情上而影響了工作與生活。
新聞鏈接
今年6月1日,美國洛杉磯當地時間早上10點左右,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第四工程樓內突發一起校園槍擊案,造成2人死亡。其中一位被槍殺者是UCLA的教授William Klug,該教授在機械和航天航空工程系任教。在這次槍擊案中,沒有中國留學生受到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