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璐
塔城地區各民族通婚狀況分析
劉 璐
塔城地區家庭戶中混合家庭比重、婚姻登記中族際婚姻比重在新疆各區(市)中最高,總的通婚規模將呈現持續上升趨勢。這種現狀是地理位置、民族結構、居住格局、文化氛圍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族際通婚有利于各民族相互了解,促進民族關系良性發展,有利于民族團結和民族融合。
塔城地區 通婚 民族關系
族際婚姻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民族之間相互通婚的現象。[1]與族內通婚相比,族際通婚不僅是兩個個體、兩個家庭的關系,還涉及到兩個個體所代表的族群在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交融。美國社會學家G·辛普森和J·英格爾在研究中把民族通婚率視為衡量美國各種族(民族)之間的“社會距離”、群體認同強度、人口異質性以及社會整合過程的一個十分敏感的指標;戈登認為族際通婚是度量民族融合程度的七個變量中最重要的一個。[2]
塔城地區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北部,東北與阿勒泰地區相鄰,南與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伊犁地區為鄰,西南毗鄰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西北部與哈薩克斯坦共和國接壤。下轄塔城市、額敏縣、烏蘇市、沙灣縣、托里縣、裕民縣、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九師,轄區總面積10.5萬平方公里。塔城地區共有29個民族,據塔城地區有關部門提供的2015年各民族人口統計數據,萬人以上的民族有5個,分別為漢族(49.9萬人)、哈薩克族(26.6萬人)、回族(8.6萬人)、維吾爾族(4.2萬人)、蒙古族族(3.4萬人);千人以上的民族有4個,分別是達斡爾族(5284人)、俄羅斯族(3362人)、柯爾克孜族(2188人)和錫伯族(1967人)。這種民族數量眾多、各民族人口數量相對均衡的人口構成狀況,促使塔城地區形成族際婚姻比率高、混合家庭數量多的現象。塔城地區27萬個家庭中,2001年至2014年登記的兩個以上民族構成的家庭占2.96%,塔城市超過20%。塔城市婚姻登記總數中族際婚姻的比例,1995年為5.5%,2003年增至39.5%。[1]塔城地區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族際通婚及混合家庭比率最高的區域。本文主要根據塔城地區有關部門提供的歷年族際通婚數據分析該地區族際婚姻狀況。
(一)按年代分析族際通婚狀況
根據塔城地區有關部門提供的2001-2015年度各民族相互之間結婚登記情況統計表來看,近些年塔城地區結婚登記中,族內通婚對數和族際通婚對數基本呈同步變化態勢,族際通婚數總體呈增長狀態。其中,2013年族際通婚率漲幅最高,比2012年增加了43.8%,達到近十五年來的最高峰(1990人)。2013年以后,族際通婚數隨著結婚登記總數的降低而減少(見圖1)。登記中族際通婚數量變化

圖1 2001年—2015年塔城地區結婚
注:該數據為漢、哈、回、維吾爾、蒙古、柯爾克孜、塔吉克、錫伯的族內、族際通婚對數,其他民族沒有詳細劃分且數量較少,所占比例不到1%,因此忽略不計。
從表1可見,塔城地區婚姻登記中漢族群體與其他民族的結婚的族際通婚數量最多、上升趨勢最為明顯,其次是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2013年各民族通婚情況均有較大漲幅,其中,蒙古、哈薩克族際通婚增長率均超過百分之百,族際通婚數量比2012年分別增加234人和96人,增長率達196.6%和154.8%。其他民族漲幅較平穩。

表1 2001年—2015年塔城地區不同民族登記結婚者中族際通婚數 單位:人

2011 458 99 88 97 21 2012 449 89 62 67 119 2013 581 121 158 115 353 2014 500 97 50 78 19 2015 468 80 48 71 33
從圖2可見,近十五年來,塔城地區蒙古族族際婚數量占其結婚總數的比重最高,均值達21%,其中2013年族際通婚數量達到峰值,達497人,占蒙古族結婚總數的43%;其次是回族,均值為13%,同樣2013年族際通婚量最大,為25%。且蒙古族和回族族際通婚數量占本民族結婚總數的比重的走勢相類似。哈薩克族和漢族族際婚數量占本民族結婚總數比重基本保持平穩,變化不大,均值為4%。

圖2 塔城地區若干民族族際婚占本民族結婚數量比重
(二)按民族分析族際通婚狀況
從表2可見,2001年—2015年漢族與各民族通婚數量基本遞增趨勢,漢族與回族通婚數最多,共有1439對,占漢族通婚總數的26.1%;其次是與蒙古族通婚,達1151對,占20.9%。漢族與哈薩克族通婚數在2014年和2015年大幅增加,2014年增長率達95.7%。

表2 婚姻登記表中漢族與其他民族通婚數

2009 3764 32 42 105 1 101 0 23 159 463 2010 3884 10 52 102 5 73 0 24 105 371 2011 4311 17 41 120 2 100 0 18 160 458 2012 4548 17 44 146 6 77 0 24 135 449 2013 5095 8 46 150 4 136 1 25 211 581 2014 4305 21 90 139 4 90 0 24 132 500 2015 4536 16 87 121 2 75 0 22 145 468合計58118 182 556 1439 46 1151 4 284 1849 5511
就2015年來看,塔城地區共辦理結婚登記7716對,其中:漢族共有9540人登記結婚,占婚姻登記總數的61.8%。在漢族婚姻登記中,族內結婚4536對,占漢婚姻登記的95.1%;漢族與少數民族辦理結婚登記468對,占總登記的4.9%。在族際通婚中,漢族和回族通婚數量最大,為121對,占漢族族際通婚總數的25.6%;其次是漢族和哈薩克族,87對,占18.6%。通婚數量最少的是哈族和塔吉克族,僅4對,不到1%。
2001—2015年各少數民族之間通婚數3332對,其中:維吾爾族與哈薩克族通婚數量最大,為883對,占各少數民族間通婚總數的26.5%,其次是哈薩克組與回族,538對,占16.1%。
塔城地區民族成分復雜,各民族的語言文字、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方面各有不同,文化差異性較大。但長期以來各民族交錯雜居,交往頻繁,各民族相互學習語言,文化氛圍相對寬松。在這種特殊的居住格局和人文背景下,塔城地區各民族通婚比率逐年上升。
塔城地區人口的民族構成表現為民族成分多,小民族群體數量多,主要民族人口數量相對接近。民族區域分布上,各民族大多混雜居住,基本沒有單一民族聚居社區。漢族人口除在牧區數量較少外,在農區各鄉場都占當地人口的多數;哈薩克族廣泛分布于各市區及各鄉場,在牧區相對較集中;回族在二工鄉、喀拉哈巴克鄉、恰夏鄉數量較多,大部分人從事農業生產;維吾爾族人口75%聚居在城鎮,多從事各種個體商業活動;錫伯族、俄羅斯族人口多在市區;達斡爾族人口近1/3在阿西爾達斡爾族鄉。[2]2004年新疆社會科學院研究人員,在塔城市塔爾巴哈臺社區隨機選取了一棟商品房住宅樓,58戶居民中就有漢、維吾爾、哈薩克、蒙古、柯爾克孜、俄羅斯等民族住戶,同時還有8戶民族混合戶。[3]各民族混居的居住格局增加了民族間日常交往的頻率,人們在交往中不斷了解,建立友誼。
塔城地區以漢語和哈薩克語為主要交流用語。19世紀中后期哈薩克族遷到塔城境內,1944年塔城縣的哈薩克族達到3.04萬人,占當時全縣總人口的62.8%。1962年“伊塔事件”發生以前,哈薩克族是當地人口比例最高的民族,哈薩克語是當時主要交際用語。新中國成立以后,漢族移民大量增長,國家通用語(漢語)也隨之普及,成為第一族際交流用語。據2006年的調查,塔城市某社區的144戶居民中,72%在母語之外還掌握了其他語言,其中掌握一種語言的49人,兩種語言的41人,三種以上語言的14人。[2]可見,懂雙語甚至懂多語的現象在塔城地區很普遍,當地各民族也積極互學語言,增進了解。語言是人與人之間的橋梁,新疆各民族互學語言,不僅是彼此溝通的需要,更有助于拉近心與心的距離,使各民族關系更加和諧。
塔城地區共有29各民族,是一個文化多元性特征十分突出的地區。長期以來各民族帶著各自本民族的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文化屬性在這片區域平等交往、和睦共處。目前來看,漢族和哈薩克族人口數量占塔城地區人口總量的一半以上,但漢族文化和哈薩克族文化并沒有形成穩定的絕對優勢地位。加之,哈薩克族游牧、半游牧的生活方式流動性較強,隨意性較大,雖信仰伊斯蘭教但并不可以追求形式,生活方式較靈活,對其他民族寬容且友善。漢族又是包容性、適應性極強的民族,對其他民族文化排斥心理較小。其他少數民族由于人口數量并沒有形成一定規模,且清代后遷徙而來的民族占大多數。因此,一直以來塔城地區沒有形成絕對強勢的民族文化,各民族對異族文化保持寬容的態度,民族分界意識較為淡薄。各民族文化在此不斷交融,為血緣的融合提供了重要條件。
馬戎教授建立了影響族際通婚因素的理論模型,他在群體層次上提出了3組變量:(1)民族基本特征(文化、經濟、政治三類);(2)歷史關系特征(即民族關系中的歷史因素);(3)兩族共處特征(政府制定的有關民族關系的法律、民族居住格局)。[4]筆者將結合塔城地區實際情況,對影響民族通婚的實際因素進行分析。
在民族基本特征這一層面上來看,民族間的文化差異是族際通婚中最明顯的阻礙。在新疆,通常使用的民族分類標準有如下幾種:根據對伊斯蘭教的信仰,分成信仰伊斯蘭教民族和不信仰伊斯蘭教民族;根據語言的歸屬,分成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民族及其他民族;根據傳統生產方式,分為游牧民族與農業民族;等等。[5]漢、哈薩克、回、維吾爾、蒙是塔城地區人口最多的民族,現就根據2005年、2010年、2015年這五個民族間的通婚情況進行進一步說明。

表5 漢、哈薩克、回、維吾爾、蒙之間的族際通婚數量
哈薩克、維吾爾、回信仰伊斯蘭教,而哈薩克族和維吾爾族在語言上同屬于阿勒泰語系突厥語族,語言較接近。隨著經濟的發展,在城鎮定居的人越來越多,日常交往極為普遍。特別在塔城市,當地維吾爾族受到哈薩克族文化影響,與哈薩克族通婚數量較多,阻礙較小。
在與漢族通婚中,回族人數最多,其次是蒙古族,最少的是維吾爾族?;刈咫m然信仰伊斯蘭教,但深受漢文化的影響,使用漢語或懂雙語,更容易接納、認可與漢族通婚。因此,兩族間的通婚數量多,呈上升趨勢。蒙古族與漢族之間文化沖突較小,除了牧區的蒙古族很少與漢族混居外,在農區或城鎮的蒙古族與漢族接觸頻繁,通婚數量較多。
漢族和哈薩克族是塔城地區兩個人口數量最多的民族,2015年兩族人口數分別為漢族49.9萬人、哈薩克族26.6萬人。從接觸頻率看,哈漢之間的交往比維漢之間更多,通婚相對較容易。哈薩克也是普遍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但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一直以從事游牧生產方式,居無定所,信仰伊斯蘭教但不刻意追求形式,如少寺院、少齋戒、少禮拜,在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方面沒有維吾爾族要求嚴格,對族際通婚的態度相對寬容。加之,近些年來城鎮化建設加快,部分牧民由游牧走向定居,在城鎮與各民族混合居住,增加了哈漢之間通婚的概率。
塔城地區乃至新疆,維吾爾族與漢族通婚數量最少,通婚難度最大。維吾爾族群體普遍反對與非穆斯林通婚,維漢之間在語言、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雙方很難適應彼此的生活方式。塔城地區維吾爾族較哈薩克族和回族相比人口數量較少,僅有4.2萬人。同時維漢之間明顯的相貌差異也為交往帶來不便和阻力,因此維漢通婚數量很少。
塔城地區家庭戶中混合家庭比重、婚姻登記中族際婚姻比重在新疆各區(市)中最高,總的通婚規模將呈現持續上升趨勢。這種現狀是地理位置、民族結構、居住格局、文化氛圍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首先,現在社會處于穩定發展時期,各民族在文化交流、經濟交往方面較頻繁,融洽和諧的民族關系,拉近了彼此間的距離,為族際通婚增加了情感砝碼。其次,雙語教育的推廣,國家通用語(漢語)的普及,使各民族間語言障礙逐漸消失。再加上國民整體受教育水平的提升,社會環境相對寬松,個人婚姻自主意識提高。并且在混合家庭中成長的孩子逐漸進入適婚年齡,他們對配偶民族成分的選擇更趨于淡化,受到家庭和社會的阻力也更小。這種種因素都為各民族通婚提供可能性。同時,族際通婚數量不斷增多,為不同民族間交往交流提供機會,促進民族關系進一步融洽,有利于民族團結和民族融合。
[1]國務院新聞辦.新疆的發展與進步白皮書[M].2009-09-21.
[2]李曉霞.新疆塔城市族際婚姻調查[J].新疆社會科學,2006.
[3]新疆社會科學院塔城課題組.”塔城經驗”探索.2010.
[4]馬戎.民族與社會發展[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186~187.
[5]李曉霞.新疆族際婚姻的調查與分析[J].新疆大學學報,2008.
(作者單位:新疆社會科學院科研外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