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熔(上海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上海 200234)
合肥市高校體育專業學生運動損傷特征研究①
吳熔
(上海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上海 200234)
為了解和研究合肥市高校體育專業學生運動損傷發生現狀以及損傷后的處理措施,該文運用問卷調查法和訪談法,對合肥市兩所高校體育專業大學生的運動損傷狀況進行調研,并對一些體育專業學生進行訪談,嘗試研究并找出體育類大學生出現運動損傷的性別特征、年級特征以及部位特征等,希望為體育類大學生預防運動損傷提供合理的理論建議。
體育專業 運動損傷 性別 年級 部位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21.012
近年來學校體育不斷發展,體育與健康逐漸成為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徑。而在高校體育教學課程中和課外體育活動鍛煉中,運動損傷時常發生,且學生參與的運動范圍廣,涉及的運動項目也比較多,所以,在缺乏老師的正確指導和監督下,學生們在運動當中難免出現運動損傷。這在體育專業大學生中較為常見,由于在體育專業教學課程當中學習難于其他專業學生的套路動作或者是技戰術技巧,需要經常進行高強度、長時間的訓練來掌握專項技能。運動損傷的發生不但影響到體育教學課程的進度和體育鍛煉的效果,同時還對參與體育鍛煉的學生帶來了或多或少的心理陰影。所以,對于體育專業的學生們來說,根據學生運動損傷的基本現狀,探討并分析運動損傷發生的原因,并找尋相應的預防方法與對策,培養并提高體育專業學生在體育運動過程中的自我保護意識,減少甚至避免運動損傷的發生。
從合肥工業大學、安徽體育運動職業技術學院兩所合肥市高校體育學院中隨機抽取2013級~2015級男生80名,女生70名,共計150名.對其2014—2015年度第一學期運動損傷發生情況進行問卷調查。
2.1 不同性別的體育專業學生運動損傷的狀況
由表1數據可知:男女生在進行體育運動鍛煉時,其運動損傷程度存有較為明顯的差異。其中,男生的損傷程度主要為輕度損傷,比率占總體的52.8%。同樣的,女生的受傷情況也是以輕度損傷為主,但是比率占總體67.7%,相對于男生該程度損傷的比率要高出許多;而在中度損傷方面,男生的比率為32.5%,而女生為26.1%,說明由于在動態的跑、跳、投運動過程當中,男生往往要進行更為激烈的對抗。所以在大部分時間里,當男、女生在分別出現運動損傷的情況時,男生的受傷程度較之女生往往要略微嚴重。最后在重度損傷方面,男女生的比率均較低,表明在大部分情況下,重度損傷的發生率還是比較低的。但男生(14.7%%)比女生(6.2%)的發病率可能性要高出近一倍,說明在同樣條件下,較之女生,男生往往更容易出現較為嚴重的運動損傷。

表1 合肥市高校體育專業男、女生運動損傷情況表

表2 體育專業不同年級的運動損傷發生率調查表
2.2 各個年級運動損傷的情況
通過表2明顯可以發現,綜合四個不同年級的運動損傷人均發生次數,其大致規律是:隨著年級的上升,運動損傷出現的次數、頻率在不斷地下降,具體表現為從大一時期的人均2.77次,到大二的人均2.16次,之后是大三人均1.61次,到最后臨近畢業時期的大四為人均1.43次。不難看出,大一新生剛入學的第一年是運動損傷發生的高峰期,其人均發生次數接近3次,而到了大二,大三時期有一個較為明顯的下降。這說明體育專業的學生在通過不斷地學習之后,在運動過程當中的自我保護意識逐漸增強,同時在經歷過多次受傷之后也漸漸地學會如何更好的避免運動損傷的發生。
2.3 運動損傷發生的部位特點
體育專業的學生在體育運動過程當中,最容易出現損傷的部位是踝關節(42.8%),且大多損傷類型表現為扭傷;其次是指關節(35.0%),其損傷類型主要為挫傷;而且在高校體育開展的最普及的籃球運動當中,最容易出現的損傷就是扭傷和挫傷,這與該項目的特點也有著密切的聯系。之后,面部(26.1%)的損傷也占有很大一部分比重,主要表現在籃球運動中擦傷或者撞傷。膝關節(26.7%)、肩關節(21.1%)和肘關節(14.4%)的損傷也分別與足球、羽毛球、網球這些體育運動項目的特點有關;足球的拼搶經常會成為膝關節受傷的罪魁禍首,而羽毛球的扣殺,網球的發球也會導致學生的肩關節和肘關節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最后,作為發生率較為一般的胸部(13.3%)、背部(5.0%)、腰部(7.2%)、腕關節(9.4%),也偶爾會出現在體育專業學生們的身上。綜合以上,不難發現,運動損傷發生的部位多為人體各個關節,所以在平時的運動過程當中應注意防護關節,做出適當的保護措施。
2.4 學生運動損傷后采取處理措施情況的調查分析
在運動損傷發生后的第一時間,不同的學生在根據傷情的輕重和時段的特點等客觀因素,也會采取不同的處理措施,這其中包含正確合理的做法,當然也有對學生身體產生巨大隱患的方式。筆者發現,在傷后仍然能夠繼續參與體育運動的前提下,“揉捏或沖洗傷處,短暫休息后繼續進行運動”這一做法有著高達53.9%的比率。其次“回宿舍休息,自己處理患處”則占據了33.7%的比率,而且采取該種做法時,大多是因為無法再正常進行活動。最后,較為正確的做法,即“停止運動,并前往校醫院處理”只有12.8%的比例。這個數字表現出,在體育專業的大學生當中,超過一半的學生當發生運動損傷情況時,并沒有引起他們的高度重視,而在大部分情況下采取不衛生的、不科學的、不合理的處理措施。這種現狀普遍存在于各個高校當中,對學生的身體健康和體育教學進度有著極為惡劣的影響,并不利于體育專業學生們的科學有效的學習和鍛煉。
體育專業學生在運動損傷方面表現出明顯的性別差異,即男生的損傷程度一般比女生嚴重,且運動損傷發生率比女生要高。運動損傷的發生率也有明顯的年級特征,即表現為普遍高年級的同學比低年級的同學出現運動損傷的可能性要低。建議組織體育專業高年級的同學對低年級的同學進行有關方面的指導與培訓,尤其針對大一剛入學的男同學。在運動損傷發生后,體育專業學生大都采取較為不合理的處理方法,缺乏正確、科學、安全的處理措施,這使得出現很多損傷難以痊愈的情況,也是導致體育專業學生運動損傷發生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1]倪殿明.體育專業學生發生運動損傷原因分析及對策研究[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9(2):186.
[2]李小斌.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學生運動損傷的調查分析[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8(S2).
[3]苑高興.廊坊市大學生運動損傷急救知識掌握情況調查[J].現代預防醫學,2008(22):4442-4443.
[4]劉錦程,薛春林.大學生運動員損傷特點及預防措施[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1999(1):85-87.
G80-32
A
2095-2813(2016)07(c)-0012-02
①吳熔(1992—),男,安徽合肥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學校體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