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雄 李 鳴
?
痰熱清治療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68例
張雄李鳴
目的觀察痰熱清注射液治療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臨床療效。方法將135例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分別給予痰熱清、利巴韋林注射液治療,療程均為5天;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92.6%,對照組總有效率73.1%,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組體溫恢復正常時間、主要臨床表現改善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痰熱清注射液治療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痰熱清;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或咽喉部急性炎癥的統稱,是臨床上常見的呼吸系統傳染性疾病,其主要表現為發熱、噴嚏、鼻塞、流涕、咳嗽、周身疼痛等癥狀。病毒感染是發病的主要病因,約有70%~80%由病毒感染引起[1]。發病早期如未得到有效治療,隨著機體抵抗力下降,容易繼發細菌感染,從而引發鼻竇炎、急性支氣管炎、肺炎、心肌炎等疾病。臨床上常采用利巴韋林、奧司他韋等藥物抗病毒治療,但因病毒變異速度較快,治療效果一般。中醫藥治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歷史悠久,療效確切。既往臨床研究入組患者大多未區分病毒性或細菌性上呼吸道感染。隨著免疫熒光法病毒檢測的廣泛開展,筆者于2014年10月—2015年09月采用痰熱清注射液治療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68例,取得了滿意療效,總結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135例入組患者,按就診順序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68例,男性38例,女性30例。年齡18~66歲,平均年齡(38.3±6.5)歲。初診體溫37.0℃~37.9℃ 27例,38.0℃~38.9℃ 31例,39.0℃及以上10例,平均體溫(38.48±0.38)℃。對照組67例,男性36例,女31例。年齡17~68歲,平均年齡(37.5±7.7)歲。初診體溫37.0℃~37.9℃ 25例,38.0℃~38.9℃ 33例,39.0℃及以上9例,平均體溫(38.35±0.47)℃。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發熱程度等方面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病例選擇標準
1.2.1納入標準參照衛生部規劃教材《內科學》(第7版)[1],入組患者均符合下列標準:①急性起病,發病24小時以內;②有發熱、鼻塞、流涕、頭痛、咽干、咽痛、聲嘶等呼吸道卡他癥狀;③咽部黏膜充血或扁桃體腫大,無膿性分泌物;④白細胞計數正常或偏低;⑤直接免疫熒光法檢測鼻咽部分泌物,病毒抗原檢測為陽性;⑥簽署治療方案知情同意書。
1.2.2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部位感染;②合并細菌感染;③呼吸困難、循環衰竭的重癥流感患者;④伴有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等疾病的患者。
1.3治療方法①治療組:給予痰熱清注射液(上海凱寶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30054)30ml加入生理鹽水250ml,靜脈滴注,1次/日;②對照組:給予利巴韋林注射液(遠大醫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9223)0.5 g加入生理鹽水250ml,靜脈滴注,1次/日。療程均為5天。如患者體溫超過38.5℃,給予物理降溫治療,其他止咳、補液等對癥治療兩組類同,觀察期間不加用抗生素、激素、解熱鎮痛藥物治療。
1.4臨床療效判定指標①治療總有效率;②治療后體溫恢復正常患者比例及恢復正常時間:測量患者體溫,1次/4小時;同日內多次測量體溫均<37.0℃為正常。統計每日體溫正常患者人數,并統計每組患者體溫恢復正常時間;③局部其他主要癥狀改善時間,如咽痛、咽部充血、鼻塞、流涕等改善情況。
1.5臨床療效判定標準根據《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2]制定療效標準。治愈:體溫完全恢復正常,其他癥狀和體征完全消失;好轉:體溫完全或基本恢復正常,其他癥狀和體征明顯減輕;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或有并發癥出現。總有效率=(治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

2.1治療后兩組臨床療效比較治療5天后,治療組總有效率92.6%,對照組總有效率73.1%,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P<0.05)。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總有效率比較 (例,%)
2.2治療后兩組體溫變化比較治療后,治療組體溫降至正常范圍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兩者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1)P<0.05);治療組平均體溫恢復正常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2)P<0.05)。見表2。

表2 兩組體溫變化比較 (例,%)
2.3治療后兩組局部癥狀及體征改善比較治療后,大部分患者咽痛、咽部充血、鼻塞流涕等局部癥狀和體征均明顯改善。組間比較,治療組在癥狀改善時間上較對照組均明顯縮短,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治療組與對照組主要臨床表現改善時間比較 (例,±s)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呼吸系統常見的傳染病之一,早期多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病毒變異速度較快,種類多達100種以上,常見如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1]。直接免疫熒光法,可對常見病毒進行快速檢測,且敏感性和特異性均較高。發熱為大部分患者主要癥狀,并常伴有畏寒、流涕、咽痛、咳嗽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質量。臨床工作中,此類患者常采用利巴韋林注射液治療,但療效一般,且部分患者可發生貧血、白細胞減少、膽紅素升高等不良反應。
中醫學根據疾病“發熱、咽痛、流涕、惡寒”等臨床癥狀,辨證多屬于“感冒(外感風熱證)”范疇。早在《黃帝內經》中已有外感風邪引起感冒的論述,諸多先賢大師對此疾病有充分的認識,積累了豐富的治療經驗。代表方劑如:銀翹散。常采用中藥材如:黃芩、金銀花、連翹、薄荷、牛蒡子等。近年來,中成藥治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取得了很好的療效。痰熱清注射液,由黃芩、金銀花、連翹、熊膽粉、山羊角提取精制而成,是我國實施中藥標準化指紋圖譜檢測后批準的第一個中成藥注射液[3]。組方中黃芩為君藥,清熱燥濕,擅清上焦之熱,泄肺火,行肌表。熊膽粉清熱解毒、化痰解痙;山羊角清熱解毒、平肝熄風,兩藥均味苦性寒,共為臣藥,增強本方清熱解毒、化痰鎮驚之功效。金銀花、連翹均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宣肺解表之功用,共引諸藥入肺經,為佐使藥。全方共奏清熱解毒,化痰解痙,宣肺解表之功效[4]。
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黃芩有效成分為黃芩素、黃芩苷等,其抗菌譜較廣,對呼吸道常見病毒及細菌均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同時還有解熱、抗炎、抗氧化等作用[5];金銀花、連翹均具有廣譜、強效抗病毒作用,具有明顯的抑制和殺滅作用。諸藥協同,痰熱清注射液具有顯著的抑制病毒增殖和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
本試驗對比研究痰熱清與利巴韋林注射液治療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臨床療效,尤其是對體溫控制及局部癥狀、體征的改善作用,進一步明確痰熱清對病毒性感染的治療作用。結果表明,治療組總有效率(92.6%)明顯優于對照組(73.1%);治療組體溫正常患者比例(79.4%)明顯高于對照組(61.2%);治療組體溫恢復正常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其他局部癥狀和體征改善亦明顯優于對照組。說明痰熱清注射液具有明顯的抗病毒、清熱解毒、宣肺解表之功效,可有效縮短病程,減少繼發細菌感染的機會,從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該藥安全性高,觀察過程中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痰熱清注射液治療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安全有效,為病毒感染的治療開辟了新途徑,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11-12.
[2]孫傳興.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S].2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3:41.
[3]劉建梅,陳強,李嵐,等.痰熱清注射液佐治小兒呼吸道感染60例[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5,20(10):1040-1041.
[4]劉峰,崔明.痰熱清注射液治療上呼吸道感染療效觀察[J].中華實用中西醫雜志,2004,4(17):2916.
[5]黃泰康.常用中藥成分與藥理手冊[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8:1571.
熟地黃
性味:甘,微溫。
歸經:歸肝、腎經。
功能:補血滋陰,益精填髓。
主治:用于血虛萎黃,心悸怔忡,月經不調,崩漏下血,肝腎陰虛,腰膝酸軟,骨蒸潮熱,盜汗遺精,內熱消渴,眩暈,耳鳴,須發早白。
用法與用量:9~15g。
貯藏:置通風干燥處。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版一部
湖北省中醫院老年病科(武漢 430061)
10.3969/j.issn.1003-8914.2016.14.027
1003-8914(2016)-14-2047-03
(本文校對:張漢祥2015-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