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翔
?
指導飲食結合推拿治療小兒腹瀉的臨床效果研究
張金翔
目的探討小兒推拿結合飲食調理治療小兒腹瀉的臨床療效。方法將180例腹瀉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90例)和對照組(90例),觀察組采用指導合理飲食結合推拿療法為主治療,對照組采用口服蒙脫石散、金雙歧,補液等對癥治療(按小兒年齡給予用藥量),比較兩組效果。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94.44%,顯著高于對照組的53.33%(P<0.01)。結論在良好的生活環境及合理的飲食情況下,結合推拿治療對小兒腹瀉具有良好的療效,安全無痛,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小兒腹瀉;指導飲食;小兒推拿
小兒腹瀉是常見的兒科疾病,多發生在夏秋兩季[1]。患兒主要臨床癥狀有大便次數增加,而且大便的性狀發生改變。導致小兒腹瀉的因素有體質異常、營養不良、佝僂病、氣候驟變、喂食過量、突然改變嬰幼兒食用的食物性質、太早添加淀粉或脂肪類的食物等。嬰幼兒的消化系統尚未完全成熟,其消化酶的活性不強,且其神經的調節功能也尚未健全,若小兒發生呼吸道感染,也容易誘發消化道紊亂,繼而引起腹瀉。一旦嬰幼兒出現腹瀉的癥狀,若不對其進行有效的治療將引起電解質紊亂的并發癥。筆者以指導飲食結合小兒推拿治療腹瀉患兒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選取2014年2月—2015年8月本院小兒推拿科180例小兒腹瀉的患兒,隨機分為觀察組90例,其中男50例,女40例,年齡1~4歲,平均(2.41±1.6)歲;病程3~5日,平均(2.8±1.4)日。對照組90例,其中男56例,女24例,年齡1.5~4歲,平均(2.5±1.2)歲;病程2~4日,平均(2.9±1.2)日。兩組患兒性別、年齡、病程經統計學分析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與分型患兒臨床表現分為傷食瀉:腹瀉量多,味酸臭,伴口臭納呆,舌苔厚,脈滑;寒瀉:便清稀多沫,色淡不臭,面色淡白,薄白膩苔;虛瀉:久瀉不愈或常反復,便稀夾有食物殘渣,面色蒼白,舌淡苔薄,脈虛弱。中醫診斷符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2]的小兒腹瀉癥診斷標準。
1.3治療方法
1.3.1觀察組(1)推拿:①常規手法:適于各型患兒,為必推手法。清補胃300次,補脾300次,運板門200次,運內八卦200次起到培土和中助運。②分證治療手法:傷食清補大腸300次,清肝200次;寒瀉者補大腸300次,推三關300次,補腎200次;虛瀉者補大腸300次,推三關300次,捏脊三捏一提3次。③結束手法:張氏腹部手法(①以臍為中點逆時針單手小魚際推四指回撥循環揉腹3min;②拿腹任脈,由上至下拿起5s后緩放為1次,做3次;③拿臍顫抖,單手拿臍做上下頻率顫抖)。以上手法治療均為每天1次,3次為一療程。2個療程后觀察療效。(2)飲食指導:1~6個月患兒飲食指導①母乳喂養患兒可繼續食用母乳,囑其母多喝水,少食用纖維素或脂肪含量高的食物,適度地控制喂奶量減輕患兒胃腸負擔。②奶粉喂養患兒,囑其選用固定品牌奶粉。部分腹瀉患兒發病的原因是發生了病毒性腸炎,對此患兒暫時停止喂養乳制品,可以豆漿代替[3]。6月~1歲患兒,囑其家長應遵照由少量到適量、由食用一種食物到多種食物的進食原則為患兒添加輔食[4]。可喂食患兒糊狀米湯,并可加入少量食鹽,這樣可促進胃腸消化,并可補充鈉鹽。1~5歲患兒,可食用一些易消化、清淡的半流質或流質食物,如粥、面條等,禁食辛辣、油膩帶有刺激性的食物,遵循少量多餐的原則。鼓勵患兒多飲水、果汁或菜汁[5]。在癥狀改善后可補充一些其他營養物質,增強體質。
1.3.2對照組采用口服蒙脫石散、金雙歧,補液等對癥支持治療(按小兒年齡給予用藥量)。3天為一療程,2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1.4療效標準參照《中醫病癥療效診斷標準》[3]評定療效。痊愈:主要癥狀消失,能正常進食,成形黃軟便每日1~2次;顯效:主要癥狀明顯改善,飲食尚佳,大便性質稍成形,有食物殘渣;有效:進食正常,大便次數減少,糊狀便;無效:癥狀沒有明顯改善。
觀察組患兒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觀察組治愈59例,顯效20例,有效6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94.44%;對照組治愈10例,顯效30例,有效8例,無效42例,總有效率53.3%;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 <0.01)。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相比,1)P<0.01
小兒一方面具有“稚陰稚陽”的體質特點,處于該時期的小兒在生理活動功能及有形物質基礎上都未發育完全,臟腑嬌弱,形氣未充,具體表現為先天腎氣未充,后天脾胃薄弱,筋骨未堅,氣血未足;另一方面,小兒具有“純陽”的體質特點,即該時期的小兒生機旺盛,發育迅速。小兒生長需要大量的營養物質,而消化系統發育尚不完善,這就加重了胃腸道的負擔,加之脾胃虛弱,邪氣侵襲,導致腹瀉的產生。陰陽稚嫩均易傷,調制脾胃最為上,五臟六腑的發育完善,皆賴于后天脾胃化生之氣血濡養。《幼幼集成》謂“夫泄瀉之本,賴于脾胃,蓋胃為水谷之海,而脾主運化,脾健胃和,則水谷腐化而為氣血以行榮衛。若飲食失節,寒溫不調,以致脾胃受傷,則水反為濕,谷反為滯,精華之氣不能輸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泄瀉作矣。”故治瀉當調飲食從脾胃治。一般的口服藥物無法針對體質差異治療,“見病不見人”。小兒推拿通過中醫辨證即對癥治療又可調節臟腑、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平衡陰陽來改善兒童體質、提高機體免疫力。以培土和中助運為本,以神闕穴機理為思想自創腹部推拿手法,運用于小兒病頗收成效。神闕穴居臍中,能上連百會,下達涌泉,又為先天之本源,后天之根蒂,是生命之根。隸屬于任脈,在口齒處與督脈相連,任督二脈可主導十二正經的活動。臍又為沖脈循行之地,沖脈為經脈之海。在良好的生活環境及合理的飲食情況下,結合推拿治療對小兒腹瀉具有良好的療效,安全無痛,指得臨床推廣應用。
[1]程素梅.簡析小兒腹瀉20例的護理觀察以及體會[J].中外健康文摘,2013(16):318-319.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5-16.
[3]張朋.小兒急性腹瀉132例護理體會[J].吉林醫學,2013,34(31):6620-6621.
[4]雷麗虹.小兒腹瀉的飲食護理觀察[J].健康之路,2013,12(9):405.
[5]徐相紅.飲食護理在腹瀉患兒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健康之路,2013,12(10):363.
河北省滄州中西醫結合醫院中醫健康保健中心(滄州 061001)
10.3969/j.issn.1003-8914.2016.14.041
1003-8914(2016)-14-2078-03
(本文校對:張志國2015-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