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松
關于鑒真東渡,在我們的歷史課本中有很多記述。大家知道佛教分很多宗,律宗是持戒最嚴的一宗,鑒真是律宗大師,后來的弘一法師也屬于律宗。鑒真東渡不光給日本帶去了律宗佛教,而且幫助日本校對了經書,促進了日本佛教的發展。日本的很多佛經是從朝鮮半島傳過去的,經過翻譯之后有很多錯誤。鑒真到了日本以后,幫助校正了經書中大量的翻譯錯誤。鑒真出身于醫學世家,精通醫術,他本人就是一位醫學大師,為日本帶去了醫學知識,曾為日本天皇和皇后治過病。鑒真還帶去了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書法,在日本掀起了學習書法的熱潮,到現在日本還保存著當時的一些書法作品。后來日本在中國書法的基礎上,發展出日本大和民族的書法。鑒真還影響了日本的建筑,至今日本留存下來的最精美的唐代風格寺廟建筑群,就是鑒真和他的弟子設計建造的,所以,鑒真對中國文化向日本傳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日本在鑒真到來之前,主要是通過中國的古書來了解中國的,他們覺得中國怎么老是改朝換代,改朝換代看起來好像很容易,于是就想出去跟中國比畫一下,看看他們能不能也讓中國來個改朝換代。
663年,唐朝正在朝鮮作戰,日本派出水軍進行對抗。中國和日本的艦隊就在白江口進行決戰,這是一場著名的水戰。在這一戰中3萬名日軍被唐軍全殲,400多艘日艦被擊沉與焚燒,煙火沖天,血流成河,鮮血染紅了白江口。日本這個民族是不打不服的民族,日本被打以后馬上開始學習,白江口一戰的失敗讓日本明白了中國不是好欺負的,雖然看古書上說中國改朝換代容易,但真跟中國較量起來,發現自己完全不是中國的對手。于是,日本就派出了大量的遣唐使去中國學習,同時請中國的大師去日本講學。當時鑒真去日本時,就受到了整個日本朝野的盛大歡迎,鑒真坐在日本皇宮中給日本的天皇夫婦講經,日本的八十大臣一起受戒。所以,日本一直以來都覺得唐朝是中國最美好的時期,說到什么都是“唐”,以至于到后來日本人見著外國人就叫他們“毛唐”,就是長了毛的“唐”。唐朝各種各樣的東西,日本人都學,連城市布局都模仿長安城。
日本人學東西很聰明,他們不是全盤學,而是有選擇性地學。日本選擇性地學了中國大量的東西,文化、藝術、制度等,但有兩樣東西沒學,一個是科舉制度,另一個是宦官制度。這也導致這么多年傳承下來,日本民族和中華民族形成了完全不同的民族性格。
大家知道科舉制度對于一個大帝國來說有很多好處。它其實就是一種通過考試來選拔官員的制度,其關鍵在于我考什么你學什么,我考忠孝禮義廉、考“四書”“五經”,那你就得十年寒窗苦學。中國作為一個大帝國始終沒有分裂,也和科舉制度有很大的關系。而西方采取的是封建制度,它當然不會采用科舉制度了,因為所有管事的都是一家的,歐洲十幾個國家的王室通婚,爵位封來封去,它當然不用采取科舉制度了,它采取的是貴族管理。日本不采取科舉制度其實也有這個原因,日本長期以來也是分封成各種藩,再加上日本這個國家小,它不用像中國一樣,為了大帝國的管理去采取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的正面作用就是幫助一個大帝國統一思想。不管你到多遠的地方去做官,即使原本去的人在路上被殺了,換另外一個人去,他依然忠君。自古以來“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而科舉的負面作用就是統一了所有人的思想,一旦思想被統一了,那大家就都被同一種思想洗了腦,這個民族的活力就被扼制了,這個民族就被束縛住了,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后來再加上科舉考試的試題被“八股化”,就徹底束縛了自由的思想。科舉制度對藝術的束縛也很嚴重,以至于中國的藝術家很少,大家的自由思想很少,反對主流思想的浪潮也很少,所有的思想都被束縛住了。
關于宦官制度就不用多說了,大家知道宦官制度是一種閹割人的文化,這是反人類的,日本沒有學。日本的后宮是由女子來統帥,日本按照繼承制度可以有女天皇,所以,不像中國那么男權主義至上。而且中國的宦官到后來已經不再是奴才、用人了,到明朝的時候,宦官已經成了每支軍隊的監軍,宦官還可以欺負知識分子,權力越來越大。
日本人在學了我們的很多東西以后,又對它們進行了改良,變成了日本式的東西。比如說中國的琴棋書畫等,日本人都學了,但是這些在日本被改良以后就成了棋道、茶道、花道等;還有中國的武術,日本人也學了,但是日本武士不是大家想的那種拿著刀亂砍、拿著板磚拍的粗人,那不是武士,那叫“浪人”,日本的武士必須琴棋書畫都得會,而且非常有修養,后來形成了“武士道精神”。所以,日本這個民族很有意思,他們把中國的東西學去以后,就慢慢地把這些都變成“道”,而中國追求的是“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