押沙龍
我因為工作的關(guān)系接觸過一些外國同事。就接觸的經(jīng)驗來說,美國工程師最好打交道,德國工程師最為刻板,而英國工程師總給我一種高深莫測的感覺。閱讀英國工程師的郵件總要花費一些腦力。比如他們會這樣寫郵件:“非常感激您對項目的付出,您的辛苦工作大家有目共睹。從整體上來看,您設(shè)計的板子相當不錯,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這個板子似乎存在一個小問題,就是它一通上電就冒煙了。”
不光我覺得他們有點兒高深莫測,就連英國人也覺得自己挺神秘的。我讀過一本英國作家寫的《英國人的言行潛規(guī)則》,里面提到怎么在英國的酒吧里點酒。據(jù)他說,顧客不能喊侍者,不能做手勢,那是不禮貌的行為。顧客必須保持警惕,睜大眼睛盯著侍者。一旦和侍者的眼神對上了,就動動眉梢,抬抬面頰,表示要點酒。這時,侍者會有輕微的動作表示知道了。眼神暗號要對不上,侍者可能就會忽略掉顧客的要求。作者感慨道,大量游客抱怨說,他們無法理解英國人是怎么買到一杯啤酒的。我回憶了一下,自己在英國點酒好像沒這么復(fù)雜,但也許是侍者看我一副化外之民的蠻夷樣兒,所以,對我特加優(yōu)待豁免也不一定。
英國人低調(diào)的矜持感也是出了名的。那本講潛規(guī)則的書里還舉了一個關(guān)于廣告的例子。美國廣告充滿沾沾自喜的吹噓:“嘗嘗我們的飲料,保你神清氣爽!拿起就放不下!”在英國這一套可行不通,這樣太高調(diào),太不謙虛,會令人厭惡。作者推薦了一種英國式的廣告詞:“不妨試試邦派克斯果汁,大多數(shù)人討厭它,但你也許是個例外。”人家就是這么有范兒。
關(guān)于這種矜持感,還有一篇文章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個叫金萊克的英國人,騎駱駝穿越敘利亞鏡內(nèi)的沙漠,前往埃及開羅。他在沙漠里走了幾天,周圍一片荒涼孤寂。有一天,他忽然遠遠望見另一個身穿英式服裝的人。他簡直激動壞了,大老遠就開始琢磨應(yīng)該怎么開口搭訕,對方會怎么問,自己怎么得體地回答。他琢磨來琢磨去,一直琢磨到兩人擦肩而過。兩個英國人在大沙漠里抬帽致意,一片沉默而又內(nèi)心波瀾壯闊地分手了。
當然,關(guān)于英國人的這些說法也是人們的一種刻板印象。任何談?wù)撁褡逍缘恼f法,基本可歸類為刻板印象。就像我們在談?wù)撚说鸟娉帜獪y時,英國人對外國人也有種種荒誕的印象。
面對陌生事物,人們總會不自覺地忽略很多東西,再刻意強調(diào)某些東西,最后貼一張標簽,分門別類地收入腦子里。這種標簽化的做法當然有些蠢,但也不是完全蠢。嚴格地說,這是生物長年進化出的一種認知本能,如果完全沒有這種簡化方法,大腦可能會因不勝負荷而垮掉,而生活也會充滿危險。比如一只野兔看見人就跑,完全無暇鑒別來者到底是獵人呢,還是我這樣的“動物之友”。如果這是一只政治正確的兔子,渴望對世界的認知更為細膩公平,那它很有可能晚上就被燉掉。
文明的優(yōu)越之處在于,它提供了一種比較從容的環(huán)境,使我們有機會消除種種偏見,拓展自己的認知,而又不用付出太大的代價。反之,當這個世界變得越危險,我們對他人進行標簽化定義的沖動就會越強烈。從恐怖活動加劇后,大家對某些族群的態(tài)度變化上,就能看出這個傾向。
說回英國人。我接觸到的不少英國人確實不符合這種刻板印象,尤其是一個叫蓋瑞的中年人。他是我見過的最熱情、最饒舌的人。他向我打聽中國的一切,從長城到左宗棠雞,從孔子到計劃生育。而他的家庭情況我也了如指掌,不要說他的三個孩子,就連他家那條丑得嚇人的大狗,我都知道了。他談起話來,雙目炯炯有神,滔滔不絕。我英語又不夠好,為了能追上他的話,只能聚精會神全力傾聽。而我越聚精會神,他就越覺得我對談話內(nèi)容感興趣,說得就更來勁兒,這簡直成了惡性循環(huán)。
蓋瑞顛覆了我的刻板印象。什么英國紳士?什么高冷范兒?看看人家蓋瑞!他的轎車里臟得像個豬圈!終于有一天,我對他說:“你不太像我想象中的英國人。”他一臉驚詫地說:“我不是英國人啊!我是美國人,大學畢業(yè)后才到英國。我沒講過我在美國的時候吧?那是在明尼蘇達,那個地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