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倩
說電影《使徒行者》是IP電影合情合理,兩年前,TVB熱播劇集《使徒行者》曾一度火爆,網絡播放總量破24億,成為首部進入“20億俱樂部”的港劇。
電影《使徒行者》不僅沿用原版電視劇劇名,更以原版劇情為故事背景,加入了一些角色,取景和拍攝架構變得龐大。那么,這個IP被搬上銀幕有沒有變得更好呢?
場面當然更大了,演員陣容也不錯。作為一部港產槍戰電影,除動作戲之外,臥底、兄弟、情仇都是《使徒行者》的主題,套路和傳承并存,雖然沒有太大驚喜,但濃郁的港味在港產警匪片的層面來說,也算是優秀傳承,值得一看。

在如今“合拍片”盛行的中國電影市場氛圍中,《使徒行者》港味十足。香港警匪片最擅長的就是臥底的故事,影片伊始就放出了尋找臥底的線索,并且拋出“康氏密碼”(摩斯密碼)這種專業性的臥底術語吸引眼球,觀眾很容易被平常不容易了解到的臥底做事方式吸引。隨后警察確認臥底身份的這個過程,戲份拉得稍微長了一些,文戲和動作戲雜糅,顯出一些電視劇的節奏,不過邏輯上也尚可。常看臥底題材的觀眾知道,該題材都會經歷一個起承轉合的過程,在吳鎮宇飾演的警察確認了古天樂的臥底身份之后,轉折來了,古天樂不過是冒充臥底,張家輝用槍聲的節奏講述自己才是真正的臥底。這個部分還是挺有意思的,不過張家輝和古天樂之間始終沒有真正捅破這個窗戶紙,在真臥底和假臥底之間沒有更多轉換邏輯線,顯得真假臥底的邏輯有些簡單粗暴。導演把力氣都放在了展現兄弟情上,某些臺詞有《掃毒》的感覺。最后導演沒有忘了玩一把宿命感,販毒老大知道了臥底的存在,決定把自己人和臥底都趕盡殺絕,真臥底意外死了(張家輝和人打斗沖出街頭,不小心被駛來的小巴碾壓身亡,不過這樣的宿命感,能不要嗎?),假臥底最后不知所終,這種處理讓邏輯上顯得不太圓滿,甚至讓人腦洞大開,難道古天樂才是真臥底?或者會被發展成下一個臥底?臥底警察身份謎團的邏輯不算完美清晰,好在也并無硬傷。
如果以優秀港產警匪電影的高標準來衡量《使徒行者》,可以說當巴西的戲份開始時,影片的節奏感才真正銀幕化。前半部故事背景的交代+加上搞笑幽默的成分,這種手法在銀幕化的呈現也未嘗不可,只是文偉鴻是電視劇導演出身,導致前半部分難免被眼光毒辣的看客認為是延續拍攝電視劇的手法。在巴西實景槍戰拍攝讓演員都叫苦,槍戰節奏感的處理算是差強人意,但在動作場面上,雖然畫面沖擊感可以讓腎上激素飆升,但并沒有呈現一些驚喜。在車下安定時炸彈、飆車追逐的機關槍戰戲、毒品交易時的耍陰招、子彈用完的單刀肉搏的招數都比較套路式。anyway,審美疲勞并不影響這部片子的質量。只是導演在鏡頭語言上的表達手法,相對來說比較直白和簡單,看得出這是一部致敬電視劇的演電影,濃厚的tvb痕跡感很強,比如“人在做天在看”這種臺詞依舊存在,對于沒有看過劇集的人來說,沒有觀影障礙,在警匪片的層面來看也算合格。如果真如導演所說要將《使徒行者》做成一個電影系列,在場面調度上仍有期待空間。不過一部港產片片尾曲采用華晨宇歌聲,還真是讓人有一種穿越感啊!
電影版的制作規模和經費比電視劇大了很多,我們這次有豐富的資源,周期寬松,所以這次的故事會更加嚴謹,電影版的場景和故事更加符合國際犯罪這個題材。
當我第一次去巴西看景時,現場制片的一番話讓我心涼了一半,有很多以巴西實景拍攝為噱頭的好萊塢大電影,其實只是在那里拍攝空鏡,然后到別的地方用綠幕拍攝,最后使用特效合成,我們不僅要實景拍攝,還要拍包含槍戰、械斗、爆破在內的大型動作場景,更是難上加難,而且,這些拍攝過程完全沒有經驗可以借鑒。在一次拍攝中,不遠處突然傳來槍聲,古仔問我:“那是槍聲嗎?”我說“不是槍聲,那是在放鞭炮”,古仔喊:“導演,你是在騙我吧!”我只好答“我不是在騙你,我是在騙我自己。”
希望可以成為一個系列的電影,做成一個電影大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