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定制化?
對于中國企業來說,國內這個超級龐大的市場,帶給了他們足夠的利潤空間,但是從某種程度上說也阻礙了他們國際化的腳步。
無論是阿里還是騰訊,從市值上看都在2 000億美元左右,已經算是國際大企業了,然而兩家企業卻總是給人留下國際化程度不夠的印象。
阿里和騰訊現在的技術水準已經很高了,但是他們的發家核心業務都不算是技術導向型的,而是根據中國市場所定制的。
比如,騰訊的社交工具QQ和微信,在全球社交網絡的排名上,分別排在第四和第五,然而兩者的用戶里,絕大部分是華人。因為以中文為第一語言開發的產品,一旦走出華人區會不可避免地受到阻礙,所以,微信在東南亞發展相對輕松,但是越往西方走就越費勁。相反,來自于英語國家的產品就比較容易“國際化”,因為沒有語言障礙,比如Facebook。
同樣,淘寶這個概念在世界上大部分地方完全不適用。中國的物流太強了,中國充滿了大量的每天無所事事需要賺點小錢養家糊口的人,所以無論是送貨的,還是開網店的,都是淘寶不可缺失的組成部分。試想在歐洲那些國家,各種服務業你上班他上班,你下班他也下班,壓根沒有土壤來孕育淘寶這樣的網站。從這個角度說,把淘寶的運營模式搬到國外,未必走得順暢。
所以要做一個國際化的企業,最重要的就是,做別人還沒做的事情,而不是已經被證實行得通的事情。中國企業一天不改掉這個“中國定制化”的產品思路,國際化就一天難以實現。
先發市場與新興市場
全球電子商務市場正保持著高速增長,預計到2016年總銷售額將達到1.9萬億美元。價格、共享地理邊界、語言以及文化差異等一些關鍵性的驅動因素也導致了不同國家或地區之間發展的差異化。
那么,對于電商來說,最好的市場在哪?
根據預測,從未來幾年的復合增長率來看,由于市場規?;鶖敌?,中東和非洲以及拉美地區增速將達到23%。而亞太地區2016年規模預計將達到7 086億美元,電商規模將是全球最大。
相比互聯網普及程度較高的歐洲和北美,東南亞、非洲及拉美地區顯然蘊藏著巨大的機會。特別是俄羅斯、巴西、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正逐漸成為中國電商著力開拓的新“藍海”。
究其原因,這些國家互聯網普及率在迅速提升,但本土電商力量卻相對薄弱,毫無疑問,這給了中國電商進入其市場的好機會。據第三方市場研究機構的最新數據顯示,在中國147家電商平臺中,有46%的商家已經開展了海外業務,34%的商家正在計劃向海外市場進軍,國內電商向海外開拓的步伐正在不斷加快。
人民幣玩家,買買買
近年來,中資企業的海外并購熱情持續高漲,2015年,中資企業海外并購總值1 335億美元,同比上升78.7%。
目前,中國新一輪海外并購主要以安邦保險、萬達集團以及復星集團為主。在這些“掃貨團”中,以技術作為并購目的的企業較少,它們更青睞于能夠直接產生現金流的產品、業務、市場。而這樣的特征也反映了其迫切的需求,通過買入業務、擴大市場,來扭轉萎靡不振的業績。但是國內企業的購買方式體現的是規模的擴大,并沒有實質意義上質的提高。
市場更擔心的是這種出手闊綽且志在必得的并購風格可能會帶來風險,似乎目的純粹是想把手里的錢花出去一樣。
比如安邦在競購喜達屋時不斷提高報價,但最終被認為未能展示出支持其收購喜達屋的融資能力而失敗。這讓人想起日本在1980年代的經歷,那時日本企業雄心勃勃要“買下美國”,尤其是以過高的價格收購酒店、寫字樓、公寓等不動產,但最終都以巨額虧損告終。
中國一些企業似乎在重蹈覆轍,因為他們可能過多考慮的是匯率因素,而缺乏對目標公司的管理運營能力,同時又溢價過高。
在這方面國外企業則與國內企業有著截然不同的做法,從微軟、谷歌、Facebook等西方科技巨頭花巨資并購小公司的案例來看,他們收購的目的在于技術、專利,而不是市場。
對比國內外不同收購策略,我們不難看出技術的重要性。因此未來中國企業的買買買,將會是以技術和專利作為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