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小平
有時候,老土的工具和洋氣的智能硬件之間的差距,只是一個朋友圈的距離。
沙沙是一名硬件發燒友。一天下午,沙沙在朋友圈里寫下一段話:“有什么想對我說的話,點開這個鏈接。填上文字和圖片,自拍也行,點擊發送。”
幾分鐘后,沙沙身邊的機器開始滴滴作響,每隔幾秒就會打印出各類小紙條,有自拍的照片,也有朋友發過來的晚餐聚會信息。
這個機器名叫咕咕機,原型是打印收據小票的熱敏打印機。不過咕咕機有更有趣的玩法。它不僅可以通過App控制硬件,將照片、網頁信息、待辦事項等信息打印出來,還能將打印頁面分享給朋友,讓他們把想傳遞給你的信息傳輸到你的打印機上——就像傳真一樣。
用創始人吳濤的話來說,咕咕機“將只具有功能性的熱敏打印機做成了智能的大眾消費品”。
尋找能談情的新市場
咕咕機的誕生來自吳濤一次逛超市的經歷。等待結賬的隊伍很長,百無聊賴的吳濤注意到收銀員手中打印收據的熱敏打印機。“當時我就想到,既然可以打印消費信息,那為什么不可以打印自定義的圖文信息呢?”
吳濤是一名創客。去年3月,他和創業伙伴謝發炎帶著6件智能家居產品,從廈門到北京,準備到智能硬件平臺點名時間上眾籌資金。
智能家居硬件是一個風口,各路人馬都參與其中,涌現出大量同質化產品。點名時間就認為吳濤帶來的產品和市場上已有的產品沒什么差別,所以吳濤的眾籌計劃沒有成功。
從北京回到廈門,吳濤一直在思考被拒絕的原因。他認同點名時間的判斷,現階段的智能家居產品大部分都旨在解決遠程控制問題,比如遠程監控、遠程啟動家電。還沒有智能硬件在人與人的信息傳遞上做文章。
用熱敏打印機打印個性化圖文信息不就正好填補了這個空缺嗎?人們已經習慣用手機或者拍照來記錄信息,但凡事都要通過翻手機來確認又麻煩又沒效率。如果能把記錄在手機里的文字或者照片及時打印出來,貼在顯眼的位置。不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了嗎?
——取代便利貼是吳濤能想到的第一個熱敏打印機在個人消費領域的使用場景。
就這樣,第一代咕咕機在一個月內就做出來了。用戶想到什么問題或是看到什么圖片,直接在手機上輸入這些信息,用Wi-Fi鏈接咕咕機打印,一秒鐘之后便可以把便簽拿在手上閱讀了。
這是一個相當簡陋的版本,全身只有一個電源按鍵和一個連接借口。它只能打印純文字內容,無法支持圖片內容。
盡管簡陋,但因為不同于智能鎖、智能紅外探頭等常見智能家居產品,之前拒絕過吳濤的點名時間接受了咕咕機的眾籌申請。2015年8月,咕咕機登錄點名時間,45天內,它籌到了62萬元。在京東眾籌上,咕咕機獲得了31萬元。
但吳濤心里明白,眾籌的成功不一定能受到大眾市場的歡迎。硬件平臺上的用戶肯定比普通消費者更愿意嘗試新硬件。
“好用”不如“好玩”
去年12月,咕咕機推出了官網,開始正式銷售,結果反響平淡。當時,平均一個月的出貨量只有1 500臺左右。
在上線前,考慮到大眾市場對智能產品的接受度,吳濤和謝發炎帶領著團隊專門搭建了一個用戶訂閱中心,目的就是讓非極客愛好者也有興趣嘗試。這個用戶訂閱中心可以讓各類微信公眾號接入到咕咕機的端口,這樣用戶就可以把公眾號里的內容打印出來,比如文章里的某一段話,插圖,或者表格。
但是因為咕咕機的用戶基數太小,最初幾個月沒有內容類公眾號愿意入駐,吳濤只好自己嘗試做訂閱號,引導用戶習慣。趣味性和互動性是咕咕機團隊做訂閱號的標準,團隊陸續開發了學習漢字、快樂填涂等公眾號。用戶打印出小紙條,可以按照筆畫寫漢字,或是為黑色框線勾出的機器貓填色。
就算是這樣,還是鮮有消費者埋單。
其實市場的反應很正常。雖然熱敏打印機能夠快速打印出各種素材,但還是停留在工具的范疇。加上打印便簽并不是一個強烈的剛需,好用但是不好玩,阻擋了消費者的購買熱情。
轉折點來自一條用戶反饋意見。今年2月,一位用戶問客服:怎樣能秀給我的朋友們,讓他們知道我買了一個超酷的玩意兒?
如果使用者的朋友也能通過微信、微博等社交網絡遠程用咕咕機打印,這會是一個有趣的社交方式。也就意味著,咕咕機從單純打印便簽的工具型產品向趣味性智能硬件進行轉變。
一種新的流行社交方式出現了。
用戶通過咕咕機配套的App中的“一鍵分享”功能將打印頁面分享到朋友圈或好友群。朋友們打開后,即使沒有安裝咕咕機的App,也可以發送文字和圖片,如果想保持神秘,還可以勾選“匿名”。分享鏈接的時效也能設置成24小時或永久。
用戶們更是把這個功能“玩出了花兒”。
一名叫“天空小孩”的網友在輕博客平臺飯否上發了一條信息,他抱怨在朋友圈內發了自己的咕咕機打印鏈接后,收到了一條長達8米的《中國人民共和國憲法》紙條,“現在,我剛從紙條的海洋中爬出來找到我的鼠標。”他寫道。
“天空小孩”的描述很快引起了更多網友們的興趣。在《憲法》之后,飯否上陸續有網友貼出了各類天馬行空的咕咕機紙條,打印《勞動法》《婚姻法》《圣經》成為了熱門整蠱方式。法律文書降溫之后,《清明上河圖》《十里長街》甚至銀河系長度數據成為了新一波打印熱點。
因為有了社交功能,之前不怎么受歡迎的圖文混編、打印涂鴉等功能,在網友們的手中成了最流行的玩法,真有網友用咕咕機玩《秘密花園》涂鴉。
社交平臺上的病毒式傳播直接帶動了銷量的增長,連接朋友圈的當月銷售量就從兩三千臺增長到了一萬臺。可以這樣說,咕咕機的出現相當于再開辟了一個新的智能家居產品PK維度——能否進行情感交流。
沖破“爆款”邏輯
咕咕機“搭上”朋友圈后的市場表現一路高歌,截至2016年6月,咕咕機的硬件注冊用戶量已經達到10萬人 。但負責市場推廣的聯合創始人謝發炎始終擔心一個問題:咕咕機會不會只是一個曇花一現的“爆款”?
現階段咕咕機受歡迎是因為它的形式新穎好玩,但用戶總有“玩膩”的一天,就像此前爆紅又迅速銷聲匿跡的臉萌和足跡這樣的產品一樣。如何不停地挖掘新的玩法,是咕咕機整個團隊的重頭工作。
謝發炎想到的第一步是挖掘產品的使用場景。
不管是打印《憲法》還是《清明上河圖》,用戶們對咕咕機的使用還停留在朋友之間“互相調戲”的情景中。這樣可以快速擴大產品的曝光度,但隨著新的整蠱方式出現,咕咕機的熱度又會很快過去。所以讓咕咕機更加“實用”就成了當務之急。
幸好因為咕咕機在社交網絡上的精彩表現,許多企業號也選擇與咕咕機合作,接入分享端口。比如美團外賣,韓寒的ONE等。每家企業都有自己的“功能性”,所以謝發炎就從合作企業的功能入手,“希望咕咕機成為一種‘濾鏡,讓常見的服務更有趣”。
以購買電影票為例,在客戶端購買了電影票后,用戶可以用咕咕機把電影票打印出來,而且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影票模板。比如看《魔獸》的用戶,就有聯盟和部落兩款模板可以選擇。
同樣的,用戶也可以把美團外賣里常光顧的店家二維碼打印出來,想點餐時掃一下就能直接進入頁面;和朋友們一起點外賣把菜單打印出來,方便詢問意見在紙上做標記防止點錯點漏……
挖掘新玩法的第二步是增加用戶黏性,建立社區。
如果要問咕咕機在哪個細分人群里最受歡迎,答案一定是“手賬族”。“手賬族”指用各種素材將日記記得很精美的一群人。一般來說,手賬想要記得美,素材一定要豐富和好看。所以一些“手賬族”就自發地聚在社交平臺上,互相分享手里的素材,看到自己喜歡的就用咕咕機打印出來,用在自己的創作里。
借著這個思路,謝發炎正計劃在咕咕機的App界面上將加入“咕咕圈”社區。每個用戶自行選擇興趣標簽,當用戶發現自己覺得好玩有趣的內容時,可以“一鍵分享”到“咕咕圈”,也可以在“咕咕圈”里尋找好玩的素材打印出來。
但不是所有標簽都會在“咕咕圈”里找到。
“我們只提供那些先天具有‘曬‘秀屬性的標簽,”謝發炎解釋道,“對這些標簽有認同度的人群,大多都有把自己的成果展示出來的需求。”
而且必須承認,微信朋友圈或者QQ興趣部落才是社交的主場,所以“咕咕圈”對標簽的挑選標準使這些成果很適合被打印出來。比如攝影作品、手賬素材、健身餐單……
謝發炎表示還有很多細節需要斟酌。在證明自己真的適合大眾消費市場,而不僅僅是一時的爆款的路上,咕咕機團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