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麗英,王楚欽,余 珂,沈營華
(1.云南省氣象信息中心,云南 昆明 650000;2.云南省氣象服務中心,云南 昆明 650000)
?
地面氣象觀測數據文件審核中必須注意的問題
杜麗英1,王楚欽1,余珂1,沈營華2
(1.云南省氣象信息中心,云南昆明650000;2.云南省氣象服務中心,云南昆明650000)
在地面氣象觀測數據文件程序自動審核中,常常會有 “錯誤”與“可疑”的結果提示。這樣的提示是否一定正確呢?通過人工方式對其進行綜合分析、判斷后證明:提示“錯誤”的不一定是真錯、提示“可疑”的不一定正確。該文列舉多個事例加以論證,提請廣大相關業務工作者注意,地面氣象觀測數據文件在實行自動審核的同時必須要配合人工進行審核。
觀測數據文件;審核;注意問題
在地面氣象觀測數據文件審核中用“三級質量控制軟件”、“OSSMO 軟件”對數據文件進行質量控制、數據維護后,會出現“可疑”與“錯誤”的結果提示。碰到這種情況,要進行綜合分析和判斷,找出真正原因。在實際工作中分析發現,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是由于臺站設置的質量控制參數不夠合理;有些是天氣變化(突陰、突晴)造成數據間變化不連續;有些是觀測儀器、線路等出現故障造成數據記錄有誤;有些是自動審核程序還不夠完善等造成。因此,審核時不能全依賴于程序自動審核結果,需要人工進行綜合分析、判斷后才能確定。
2.1審核結果提示“可疑”,人工分析后為“錯誤”
如表1所示的某站數據資料,程序審核其A文件后提示為:該日14時10 cm、15 cm、20 cm地溫讀數與相鄰時次差異大的“可疑”。人工審核、判斷分析為:該日14時10 cm、15 cm、20 cm的地溫讀數與相鄰時次相較是偏高。若該變化是正確,則這時0 cm、5 cm 14時的讀數應比15時的要高(40 cm的讀數也應偏高),但實際0 cm、5 cm 14時讀數比15時還低(40 cm的讀數變化也穩定);正常情況20 cm的變化幅度要比10 cm,15 cm的變化幅度要小,但實際20 cm的變化幅度比10 cm、15 cm的還要大(10 cm、15 cm為0.7 ℃,20 cm為1.0 ℃)。由此分析可斷定,14時10 cm、15 cm、20 cm地溫讀數是有問題。查看備注為:該日13時后發現20 cm地溫傳感器存在問題,13時15—35分更換20 cm地溫傳感器。分析10 cm、15 cm、20 cm 14時讀數是由于觀測前更換20 cm地溫傳感器,感應時間受到影響,讀數出現的錯誤,這時10~20 cm地溫讀數不能使用,作內插處理。可見,程序自動審核“可疑”的結果提示,人工分析判定后應為“錯誤”。

表1 某站2013年3月16日0~40 cm
2.2審核結果提示“可疑”,人工分析后為“正確”
某站某年某月某日的天氣現象記錄為:“(03,02,85,16,)85 1001 1102,16,.”,雪深、雪壓欄記為“000 000”。程序審核A文件后提示出現“該日有積雪現象,但無雪深記載”的可疑信息。僅從記錄看確實存在問題:夜間與白天都有積雪現象,但無雪深記錄。然而通過人工查詢,臺站該日夜間確有積雪現象(16),但在08時觀測時積雪現象已消失,故沒有了雪深記錄,08時后10時01分~11時02分又有陣雪天氣,且達到積雪標準,但在14時觀測時積雪現象又消失,即14時也沒有雪深記錄。為此,該日也就出現有積雪現象而無雪深的記錄,這是符合規范規定的,該條可疑信息可人為通過。這種情形以前在審核中出現時,有些審核員認為程序審核后只要有提示,就一定存在錯誤,需要進行更正,于是將該日的雪深欄“000”改為“///”缺測,這樣,雖然通過了審核程序,但不符合實際與規范規定。
2.3審核結果提示“錯誤”,人工分析后為“正確”
例一:某站2013年4月23日部分資料如表2所示,程序審核其A文件后結果提示:23日13時草溫與0 cm讀數“錯誤”。人工審核分析認為:該日13時觀測時為雷陣雨、大風天氣,13時的氣溫讀數與相鄰時次對比偏低,日照(由于存在北京時與真太陽時的時差,即13時,日照時數應為12時)只有0.6,其值比相鄰時次都低。這樣分析后可斷定:13時的草溫與0 cm讀數“正確”。

表2 某站2013年4月23日的部份資料
例二:某站2013年8月21日,日最大風記錄為“063171”,時間出現在20時01分;日極大風記錄為“059143”,時間出現在20時20分。由于日最大風大于極大風,程序審核后提示為“錯誤”。從風記錄看:該日的最大風為6.3 m/s,極大風為5.9 m/s,該日的最大風大于極大風看似存在問題的,但因規范規定“極大風只能在該日的20時到20時中選取,最大風可以出現上跨”,該日最大風記錄的時間為20時01分,即它是從上一天的19時51分到該日的20時01分10分鐘的風速平均值,因上一天的風速值比該日的風值大,所以,該日的最大風大于極大風是有可能的。
由此可見,該兩條程序審核后提示為“錯誤”的記錄,經人工審核分析后斷定為“正確”。
2.4審核結果提示“錯誤”,人工分析后也為“錯誤”
如表3所示,某站部分資料經程序審核其A文件后提示:18—30日14時的草溫讀數為“錯誤”。人工審核分析認為:該幾日14時的氣溫、0 cm溫度都比13時的高,按正常情況14時的草溫相應要比13時的要高,實際確比13時的低10.0 ℃以上。與去年同期相比,18—30日14時的草溫讀數都偏低10.0左右,可見讀數是有問題。查詢臺站后證實為:該站從2011年開始,每11、12月份期間,每天14時照在草溫感應器位置上的太陽被觀測場外圍SW方向的一棵柳樹枝檔住,即每到14時太陽照射時,草溫處在陰涼位置,讀數相應也就偏低,氣溫越高,14時與13時的草溫差值就越大。從而,證實了18—30日14時草溫讀數確不正確,應按內插進行處理。可見,這里結果提示的“錯誤”,人工分析后同樣為錯誤。

表3 某站2011年11月18—30日13、
3.1數據維護后提示“錯誤”,人工分析后為“正確”例一,某站2014年4月A文件數據維護后提示:30日14時、17時天氣現象與能見度記錄不匹配的“錯誤”。查看該月30日14時的能見度自動觀測記錄為4 397 m,17時能見度自動觀測為3 950 m,該日天氣現象記錄為:10,42 1147 1205'13191351'1650 1658,.。人工審核分析:該日14時、17時的前45—58分出現霧,但正點60分時并未出現,兩正點的能見度記錄大于1.0 km。按規范規定:定時觀測的45—60分出現的天氣現象必須與定時觀測的能見度相配合(是對人工觀測的能見度與天氣現象而言。)。自動審核程序也是按此規定設置的,現對于自動觀測的能見度與視程障礙天氣現象相匹配:是指正點60分出現的天氣現象與正點60分出現的能見度相匹配。該日14時與17時正點60分沒有霧現象出現,其能見度記錄>1.0 km是為“正確”,程序審核后提出“錯誤”是為程序按規范設置的原因。這時,人為通過即可。
例二,某站2014年7月A文件數據維護后提示:14日日最小能見度小于天氣現象最小能見度的“錯誤”。查看該日記錄情況為:日最小能見度為114 m,時間為23時15分,天氣現象記錄為(10,42;117,80,)10,80 1320 1330'1606 1640,.,即天氣現象最小能見度為117 m,日最小能見度(114 m)<天氣現象最小能見度(117 m)。分析為,因規定:日最小能見度是取自一日內一次10 min滑動平均的最小值,天氣現象最小能見度是取自該日現象出現的時間段二次10 min滑動平均值的最小值。因此,日最小能見度<天氣現象最小能見度是正常的,程序維護后提出“錯誤”是程序問題,人為通過即可。可見:以上提示的“錯誤”其實際為“正確”。
3.2數據維護后提示“錯誤”,人工分析后也為“錯誤”
例一,某站2014年2月A文件“OSSMO”軟件數據維護后提示:10日13—18時有小時降水量,但有無降水現象記錄的“錯誤”。查看該日天氣現象記錄為:(03,70,)03,70 0840 1245,68 1825 2000,.,24小時降水量記錄為:

例二,某站2015年2月用“OSSMO”軟件程序審核A件后提示:10日極大風≥17.0 m/s,而該日天氣現象中無大風現象記錄的“錯誤”。查看該日的極大風記錄為:17.3 m/s(達大風標準),時間為13時00分,該日天氣現象中確無大風現象記錄,記錄是有問題的。查詢臺站:確定該日是有大風出現的,自動記錄出現錯誤。在該日天氣現象中應補記大風現象。可見,以上提示的“錯誤”是不正確的。
3.3數據維護后提示“可疑”,人工分析后是“錯誤”的
例一,某站2015年5月“OSSMO”軟件程序審核A件后提示:6日的蒸發量值與可能蒸發量計算值差為2.5的“疑誤”。查看該日的蒸發量自動記錄為:

再查看該日的小時降水為:

例二,如表4所示的某站資料在數據維護后提示: 1日22時氣溫相臨前后變化異常,為“可疑”。人工分析:1日20—24時氣溫、相對濕度、水汽壓、露點看,該日22時的氣溫、相對濕度是有點不正常,從而引起該時的水汽壓與露點都不正常。再查看該日21—22時的氣溫與相對濕度分鐘數據:21時31—39分氣溫從12.9 ℃升到15.7 ℃,每分鐘之間氣溫升高0.2~0.4 ℃,8 min之內一共升了2.8 ℃,21時39—50分氣溫從15.7 ℃升到16.6 ℃,10 min之內氣溫升了0.9 ℃,21時50分后氣溫穩定在16.6 ℃左右。相對濕度21時25—30分,每分鐘降3%~4%,21時30—31分1 min內降了8%,21時31—36分每分鐘降2%~3%,36分后變化穩定,1 h內相對濕度從90%降到53%。21—22時氣壓、風數據都變化正常,01日無降水天氣現象,這樣的天氣情況,加上夜間的氣溫與相對濕度分鐘數據變化是不應太快的,從而確定該日溫度與濕度數據有問題。查詢臺站:他們分析認為:21時25分—22時58分氣溫與相對濕度數據可能是由于溫濕傳感器出現故障而造成記錄不正確。這時,22時的氣溫與相對濕度記錄只能按內插處理。可見:這時數據維護后提示的該條“可疑”記錄,分析判斷數據為錯誤。

表4 某站2013年10月01日20—24時部份資料
3.4數據維護后提示“可疑”,人工分析后為“正確”
某站2014年2月A文件“OSSMO”軟件數據維護后提示:18日與19日雪深為5 cm以上,可能雪壓漏記的疑誤。查看該兩日的雪深記錄,18日為11 cm,19日為10 cm,雪壓記錄兩日都為缺測“///”。《規范》規定:雪深≥5 cm時要進行雪壓觀測。可見,記錄確是有問題的。因我省規定:125個大監站中只有中甸、德欽、維西3個站有雪壓觀測任務。因此,該站、月兩日雖雪深≥5 cm,雪壓不進行觀測(即為缺測)是正確的。
由以上分析可知:地面氣象觀測數據文件程序自動審核后結果提示“錯誤”經人工分析、判斷后不一定錯;結果提示“可疑”經人工分析、判斷后不一定正確。為了保證地面氣象觀測數據的正確,防止錯誤處理了文件中的正確數據、保留了文件中不正確的數據,觀測數據文件在程序自動審核后,人工必須要對自動審核結果提示逐一進行綜合分析、判斷,才能確定數據的“正誤”。
[1] 中國氣象局.地面氣象觀測規范[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3.11.
[2] 中國氣象局.地面氣象觀測數據文件和記錄薄表格式[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5.06.
[3] 中國氣象局.地面氣象測報業務軟件(OSSMO 2004)操作手冊[M].北京:氣象出版社,2012.
The Problems to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the Auditing of Surface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Data Files
DU Liying1, WANG Chuqin1, YU Ke1, SHEN Yinghua2
(1.Yunnan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Center, Kunming 650000, China;2. Yunnan Meteorological Service Center, Kunming 650000, China)
There are always some prompts about suspect data and errors in the automatic auditing of surface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data files. Can these results be trusted? Conclusions are reached through synthetic and manual analysis that these prompts from the auditing software are not completely correct. Some errors have been proved right after a lot of analyses and discussions from examiners. And this point will be demonstrated through many instances. This paper draws attention of the observers and relevant workers to the fact that the automatic auditing of surface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data files can’t be passed without the due judgment.
surface meteorological observation data files; auditing; the problems needing attention
1003-6598(2016)01-0085-04
2015-06-19
杜麗英(1963-),女(白族),工程師,主要從事地面測報審核工作,E-mail:1906016434@qq.com。
P413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