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割科幻大IP
【案例2】
曾經的中國電影市場,對于高成本、高技術、高概念的科幻電影,更多的是避而遠之的態度。但是從2015年開始,整個環境似乎是發生了改變。2015年夏天,科幻作家劉慈欣長篇小說《三體》斬獲“雨果獎”,隨著《三體》電影的拍攝,微博掀起了很高的話題量,相關話題的閱讀量過億,也催生出國產科幻電影的熱潮。不少知名導演、作者紛紛表示將把科幻題材作為下一個作品的發力點,2015年確定立項甚至已經投入拍攝的科幻電影項目接近90個之多。而在2014年,這個數字是0。
與此同時,科幻電影的投資也來勢兇猛。以好萊塢投資排行的電影及其全球票房來分析,科幻片票房平均收益率達到240.30%,高居第一。
2015年全球票房前十名的名單:《侏羅紀世界》、《速度與激情7》、《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星球大戰:原力覺醒》、《小黃人》、《頭腦特攻隊》、《007:幽靈黨》、《碟中諜5:神秘國度》、《饑餓游戲3:嘲笑鳥下》、《火星救援》。其中,科幻片占據半壁江山,這就是市場給出的答案。
不少人預測,2016年或者2017年將成為中國科幻電影元年。
“最近科幻IP非常熱,跟幾年前相比,科幻小說電影改編權的價格漲了十幾倍。三五年之前,一部短篇小說的版權價格有幾萬就很不錯了。現在可以達到上百萬甚至更高。”在這一片IP狂熱中,北京中天同德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創始人姜濱濱提出了大IP批判。在他看來,大IP理論的本質是投資人對于投資商業電影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收割規則”。
“這是一種收割行為。我們不去培養IP,而是發現IP,因為我們有平臺,只要你的數據好,就可以投資你。”姜濱濱認為,大IP理論在實際中并不好操作。真正好的網絡文學作品屈指可數,除了天下霸唱,大家還聽說過誰呢?當你面對一堆都數據一般的IP時,又能如何操作呢?
網絡時代大IP的傳播特點一定是遵從于網狀傳播方式。網絡時代是由個人組成一個個節點,每個人都是一個IP地址,這些人自發的去傳播熱門IP。網絡門戶運營者做的不是去打造優秀IP,而是憑借大數據去發現優秀IP,然后對其進行增刪,從而變身成為優秀IP。
“這些網站門戶只是看到了結果,但并不知道一個IP究竟如何被打造成熱門IP的。”姜濱濱認為,大IP理論并不適合于真正的好電影。比如《星際穿越》這部電影是美國物理學家基普·索恩用了八年時間策劃出來,并逐步走向熒幕的。做這個科幻電影只有一個要求,就是不能違反任何已知的人類物理學原理。
“星際穿越是一部現象級的電影,這部電影自身就可以穿越時光。”據了解,《星際穿越》制作成本1.5億美元,2D電影,全球票房5.8億左右,美國票房近4億美元,中國票房1.06億美元。“回歸到電影的本源去,別管什么大IP,去創造打動人心的作品。”
在姜濱濱看來,科幻大IP要符合三條原則:一定要有顛覆性的世界觀,這是科幻作品的一個硬性要求;一定要構建一個未知的世界;一定要在極限環境下展示出人性的偉大。
2015年度在中國影院中上映的科幻電影中,姜濱濱最看好的是這三部:《火星救援》是一部如何在其他星球上生存的救生寶典;《明日世界》構建了非常貼近未來氣質的未來城市;《終結者.創世紀》中肖恩康納變成了大反派,表達了一個很酷的想法,人類最需要顛覆的人就是自己。

姜濱濱:科幻大IP要符合三條原則:一定要有顛覆性的世界觀,這是科幻作品的一個硬性要求;一定要構建一個未知的世界;一定要在極限環境下展示出人性的偉大。
影游聯動既是趨勢,也是資本追逐的熱點領域。所謂影游聯動,即影視與游戲的結合,既包括影視改造為手游、頁游、端游等網絡游戲產品,也包括手游、頁游、端游等網絡游戲產品反向制作成為影視作品進行上映或播出。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此種方式不僅可以讓兩個領域打通資源,影視劇還可以從游戲產品中獲得新收入點,游戲一方同樣也可依托影視劇獲得足夠曝光,業務風險減少且快錢效果非常顯著。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指出,游戲改編電影和電影改編游戲,這其中存在著本質上的區別。
電影改編游戲往往能夠獲得成功,如之前的蜘蛛俠、金剛狼、蝙蝠俠和變形金剛系列游戲作品的發布都是緊緊跟隨在電影上映之后的,屬于影視和漫畫IP的次級衍生品。
但是游戲IP改編電影,就要困難許多。從受眾角度看,游戲的玩家群體,以35歲以下的男性為主。相比于電影的大眾化來說,設置了一道看不見的門檻。
從內容上看,電影的發展方向還是快餐化、大眾化。游戲改編電影,要拋棄游戲中所架設的腦洞大開的世界觀,簡化人物之間的關系,并有可能重新設計劇情,這是一項費力不討好的工作,一旦改動幅度過大,忠實玩家不會接受,也很難保證能夠吸引到足夠的外圍觀眾。
除此之外,游戲的精髓在于其融入劇情后的代入感和互動性,而電影的改編,除了照搬游戲中的部分情節之外,卻將這種互動扼殺了。
“全產業鏈打通、全媒體化發行是一個必由之路。一個IP,無論漫畫、圖書、動畫、微電影、院線電影、游戲、后延產品等等,這些都應該在一個創作平臺上以工業化的模式被開發出來,內部有深度的打通關系。”
姜濱濱看好的是圖書、電影與游戲的深度融合。圖書引起人們的興趣,給人想象空間,而電影激發參與者的熱情,開辟未來的全新道路。最后依托游戲粘住用戶,并在游戲中讓用戶組織在一起,把用戶真正拉入未來的時間和空間維度中。
“現在中國沒有任何公司能把游戲和電影深度打通,從創作、制作層面開始就真正地貫通在一起。”
全產業鏈打通、全媒體化發行是一個必由之路。一個IP,無論漫畫,圖書,動畫,微電影,院線電影,游戲,后延產品等等,這些都應該在一個創作平臺上以工業化的模式被開發出來,內部有深度的打通關系。

在姜濱濱看來,現在中國科幻產業還處于黎明狀態,太陽剛剛露出一絲光芒。中國科幻的茁壯成長,最缺乏的是與科幻緊密相關實體行業的鼎力支持。目前與科幻相關最大的行業是圖書出版行業。
科幻出版物雖然數量明顯增加,但缺乏名篇,中國科幻出版業也是劉慈欣一騎絕塵之態勢,其他作家作品鮮有突圍者。
眾所周知,圖書出版行業現在是一個低收益的行業。中國科幻作家群體長久以來寫科幻都只是副業,因為微薄的稿費很難養活一位全職科幻作家。盡管近幾年來科幻熱潮帶來大量的影視圈熱錢,版權IP成為市場熱點,部分作家在版權交易方面收獲頗豐,依然無法改變中國科幻界仍處于個人英雄主義時代的現實。
其次就是影視行業。科幻影視目前只有劉慈欣的作品被搬上銀幕,改編和籌備在進行中,而其他知名科幻作家的作品鮮有耳聞。“中國現在的科幻作品還非常之不成熟,或者更準確的說是符合影視改編需求的作品供給太少。關鍵還是作品的影響力不足,并且基本都缺乏數據支持,使投資人無法判定作品的投資價值。”
姜濱濱堅信,中國科幻界現在最大的機會是專業的影視代理機構。這個機構的最大作用就是尋找有價值的IP,并對潛在的價值進行充分的數據化市場宣傳,提升作家與作品的知名度,從而讓科幻作家的作品被制片公司所接納和認可。
這也是中天傳媒正在做的事情。中天傳媒的目標是成為中國科幻影視創作第一服務平臺,匯聚科幻影視從業者,集創意、眾籌、拍攝、制片等一站式科幻服務社區,批量孵化優秀科幻IP,全媒體化生產與發行。主要做法就是基于科幻原作的業務價值鏈沉淀創作資源,作品創作引入科學硬科幻,作品生產覆蓋科幻影視全領域。
現階段中天傳媒正在制作著名科幻作家韓松先生的代表作《2066——火星照耀美國》,這是一部寫于十六年前的杰作,描寫了后人工智能時代,我們的野心是創作出一部中國版本的星球大戰系列電影,并形成一種中國科幻影視作品的發展模式。
姜濱濱認為,美國電影市場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未來,而這個未來到來的速度是驚人的。美國市場科幻是絕對主導性的類型片,中國電影市場必然會迅速接近美國電影市場的口味,在未來中國電影市場科幻電影將占據票房的半壁江山,而國產科幻電影有望與進口科幻片分庭抗禮,這是中國科幻電影人的長遠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