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北京銀杏基金會秘書長林紅"/>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文|豆子
給你一雙翅膀,為明天創造奇跡
—專訪北京銀杏基金會秘書長林紅
文|豆子
編者按:北京銀杏基金會于2015年7月在北京市民政局登記注冊,是一家專門支持優秀公益人才和組織發展,開展相關研究、培訓、交流等活動的非公募基金會。它的前身是南都公益基金會的“銀杏伙伴成長計劃”(以下簡稱“銀杏計劃”),到2015年底共投入了2423萬元,資助了81位全國各地、各個領域的公益伙伴。為了探討中國慈善公益人才建設和培養方向、慈善人才流失及缺失等問題,《至愛》雜志有幸采訪到了北京銀杏基金會(以下簡稱“銀杏”)秘書長林紅女士,共同對以上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解讀。
林紅女士告訴我們:“投資于人”的理念是南都公益基金會的理事長、希望工程的創始人徐永光先生提出來的。他根據自己多年的公益經驗和對未來的判斷提出:“公益行業的主要問題是缺資源、缺人才、缺健康,三者又互為瓶頸。未來5—10年,資源的問題會大大緩解,但缺人才的問題尤為困難。”于是根據南都公益基金會自身的定位和資源,決定做一個長達10年的、以公益人才為核心的培養計劃,即 “銀杏計劃”。
“銀杏計劃”主要用于發掘具有社會創業家精神,并且已經做出一定成效的公益青年人才。

3月春季聚會—伙伴們參加戶外團隊拓展
該計劃實行實名推薦制,候選人必須是20歲—40歲的中國公民,并在當前的工作領域有兩年以上的公益實踐經驗。成為“銀杏伙伴”后,可以獲得連續3年的資金、海外交流學習、資源推介和媒體宣傳等扶持。
對于人才培養,林女士跟我們探討了很多。她認為,一般的培訓,重在提升學員的理論、方法、技能,希望批量地、系統地培養一批專業人才。這對于公益行業的發展非常重要。但另一方面,由于公益行業還處于拓荒階段,還需要多一些從個體的“人”的角度出發的支持。比如銀杏計劃重在“了解公益人才的真實需求,支持他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促進他們形成學習共同體,從而形成相互支持、共同成長的良性循環”。未來還可以在中學,甚至小學提倡“服務學習(service learning)”,通過社區服務、志愿服務,讓孩子們一邊行動、一邊學習,然后再反思、再改進,在獲得技能的同時,更獲得了個人的成長。比如銀杏基金會已經在嘗試的“沙礫計劃”。這種對人的支持更像是一種滋養和激發。

01 8月海外考察—銀杏伙伴在意大利參觀世博會米蘭展館,與國際慢食協會交流

02 11月銀杏年會—銀杏伙伴自己策劃的晚會
甘肅省民勤縣,是中國沙塵暴四大策源地之一,這里也是馬俊河的家鄉。2004年在昆明做醫藥生意的馬俊河看見媒體的一篇報道—“民勤 17年后消失”,讓他陷入深深的憂慮。
2007年,馬俊河決定在民勤縣建立“拯救民勤活動志愿者生態林基地”,一場通過網絡募捐和網上召集志愿者到民勤種梭梭(一種生長在沙漠上的固沙植物)的活動拉開了序幕。通過他堅定的決心和持之以恒的信念,到2010年招募到了900多名志愿者,當年種植梭梭800多畝,國棟村的沙坡慢慢披上了綠裝。2010年馬俊河和幾個協會發起人成立“國棟生態沙產業專業合作社”,開始在梭梭林里嘗試種植一種珍稀的沙漠中藥材—肉蓯蓉,在治沙的同時提高民勤人的種植收益。

馬俊河種植梭梭的故事終于引起多家媒體關注。2011年開始,《杭州日報》連續3年推出“拯救民勤·綠色傳遞”大型社會公益行動,號召杭州市民每人捐款10元,在民勤沙漠上種一棵梭梭。從此,民勤這個中國治沙的最前沿,有了來自天堂杭州的牽掛。
隨后,南都公益基金會等多個公益組織參與到“拯救民勤”行動中來。馬俊河也是在這樣的機緣下被推薦到銀杏基金會,成為了“銀杏伙伴”的一員。銀杏基金會給予他的不僅僅是生活上的資助,并多次帶領他進行海外考察,開拓了視野,鏈接了更多的公益資源。馬俊河在原合作社的基礎上搭建了電商平臺,幫助家鄉人賣枸杞、紅棗、羊肉等農產品,大大提高了當地農民的收入來源,也讓拯救民勤志愿者協會良性、持續、健康地發展下去。截止到2016年6月,拯救民勤志愿者行動已經種植梭梭2萬畝,形成了初具規模的防沙帶,并已經出現了狐貍等標志生態恢復水平的物種。
對于未來,馬俊河有很多想法:把合作社發展壯大,把沙漠產的好東西賣出去,保住家園……“要是能活到90歲,我就還能多干幾十年,我愿用身體阻擋沙化的腳步?!?/p>

林爐生,1982年出生于閩南鄉村,就讀于北京師范大學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大學期間參與“北師大農民之子社團支教”、支農等社會實踐,由此開啟服務社會的理想與行動。
2011年,林爐生被推薦加入到“銀杏伙伴”。之后在北京市密云區創建“燕山學堂”,以“自然、簡單、修行”為理念的自然教育得到業界的認可和支持。但是3年后,他辭去“燕山學堂”和“農民之子”的負責人工作,出人意料地回到了家鄉。
林紅女士告訴記者:“當時銀杏計劃對林爐生為期3年的資助已經結束了。有很多人認為他離開了公益行業,這是不是一個銀杏計劃的失敗案例?我不這么認為,因為我們堅信他身上本質的東西是不會輕易改變和動搖的,這是‘根兒’上的東西,是他的理念和夢想?!?/p>
林爐生果然沒有辜負“銀杏伙伴”對他的期望,返鄉后開始著力于推動家鄉福建的公益行業發展。2015年,林爐生邀請了北京多相建筑工作室的建筑師賈蓮娜,共同發起了“好厝邊計劃”,在漳州市云霄縣下河鄉內龍村修復圓形土樓“陶淑樓”。林爐生還通過另一位上海的“銀杏伙伴”陸豐(“雷勵中國”公益機構發起人)合作籌集2萬元人民幣,并與其合作在內龍村設立雷勵閩南營,組織青年志愿者參與村莊建設。
目前林爐生的主要工作重心放在籌備陶淑學堂、甘地農場等項目。一路走來,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一點點地改變家鄉,讓更多的年輕人參與并留在家鄉,既可以發展家鄉的公益事業,也可以讓年輕人在開展社會服務的同時凈化自己的內心,達到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崔瀾馨出生于河北承德,曾就職于承德民政局,2001年底開始北漂,做過銷售、市場、行政,也曾自己創業。2006年在心臟外科主任劉東的引領下成為兒童救助的志愿者,開始深入了解孤兒群體和專業的醫療救助知識。2010年她辭去了年薪15萬的工作與劉東一起發起了“北京春苗兒童基金會”(以下簡稱“春苗”),主要資助0歲—16歲貧困先天性疾病兒童及孤殘兒童,并對他們進行生活照料、醫療救助、心理輔導和教育培訓。
2011年崔瀾馨被推薦加入到“銀杏伙伴”。林紅女士回憶說,當時“春苗”救助了200多個貧困家庭的孩子,籌款達到360多萬元人民幣,團隊有十幾個人。崔瀾馨每月工資只有3000多元。到2015年時,北京春苗基金會年籌款額達到2400多萬元人民幣,團隊擴大到140人,有10萬人次對他們進行過捐贈,有3000多名孩子得到服務,有1700多名志愿者參加過他們的活動,她個人的工資也達到8000多元。
林紅女士說,這個機構的發展,與崔瀾馨這個具有社會創業家精神的人緊密相關。崔瀾馨是一個學習能力特別強的優秀人才,她像海綿一樣,不斷地吸收知識,豐富自己,提升各種能力。銀杏的資助款有25%用于團隊建設和能力提升上,剩余的資金用于她的工資補貼和個人培訓。她現在已經逐漸成長為公益行業中新一代的領軍人物。用崔瀾馨自己的話說,銀杏基金會的資助不僅緩解了她當時在經濟上的巨大壓力,讓她有條件去學習知識、開拓視野,而且對當時的她來說最重要的是讓她的行為得到了父母的認可和肯定。
可見,銀杏基金會通過資金、同伴網絡和資源的鏈接,讓每一個“銀杏伙伴”都可以獲得成長、感到充實、得到認可,這就是“銀杏計劃”與眾不同的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