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芬,徐啟元,李腹廣
(1.貴州省黔西南自治州氣象局,貴州 興義 562400;2.貴州省山地氣候與資源重點實驗室,貴州 貴陽 550002)
?
望謨近5 a短時強降水特征及其形成機理分析
王芬1,2,徐啟元1,李腹廣1
(1.貴州省黔西南自治州氣象局,貴州興義562400;2.貴州省山地氣候與資源重點實驗室,貴州貴陽550002)
該文利用望謨縣站逐小時降水量、MICAPS資料,對近5 a(2010—2014年)望謨短時強降水特征及暴雨主要影響系統進行分析,結果表明:①近5 a望謨16次暴雨天氣過程中,春季暴雨及秋季暴雨的平均雨強明顯小于夏季;短時強降水逐月變化呈現明顯的單峰型結構,6月是短時強降水最頻繁發生的月份;短時強降水日變化呈三峰型結構,夜間是強降水集中發生時間,09—20時是強降水不發生時段。②高空槽和切變線是影響望謨暴雨的主要系統;地面上的系統多為輻合線、冷鋒或靜止鋒;冷空氣的入侵一般發生在春末夏初及秋季;低空急流的建立多出現在盛夏;南支槽影響望謨暴雨的時間主要為5月。③夏季暴雨的比濕條件及水汽通量好于春末,但是水汽輻合的強度沒有春末強,秋季暴雨的比濕條件及水汽通量條件更差,但是850 hPa的水汽通量散度較好;秋季及春末暴雨發生時上升運動更為劇烈;春末和夏季大氣層結最為不穩定。④對流云系主要源地位于貴州西部—云南東部富源、羅平一線,有7次對流云系的源地為六盤水,3次為畢節,3次為黔西南州內;云系的移動路徑基本為東南路徑或偏南路徑;有6次為典型MCS,4次為分散對流云系;16次過程中有10次有其它對流云系的合并加入。
短時強降水;暴雨;望謨
近年來望謨暴雨災害事件頻發,從2006—2011年連續幾年發生了因暴雨而誘發的洪澇災害,致使望謨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受重大損失,使得本就經濟落后的望謨雪上加霜。望謨暴雨往往具有局地性、突發性、來勢猛、強度大等特點,它會引起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災害,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巨大的損失,比如2006年6月12日深夜至13日凌晨,望謨特大暴雨引發了山洪、崩塌、滑坡,造成了30人死亡,20人失蹤,縣城水、電、通信全部中斷,經濟損失9.28億;2011年6月5日夜間,望謨縣暴雨山洪災害共造成8萬人受災,21人死亡,31人失蹤,農作物受災面積達11 800 hm2,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6.4億元。這些都屬于特大自然災害事件,因此對望謨暴雨的研究十分必要。
近年來,貴州的許多氣象工作者針對暴雨也進行了一些研究工作,杜小玲[1]、楊洋[2]、池再香[3]、吳哲紅[4]等作者對貴州暴雨個例的發生、發展進行了診斷分析和數值模擬,為揭示貴州暴雨的形成發展機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黔西南州氣象局李腹廣[5]、崔庭[6]、陳曉燕[7]、段榮[8]等作者針對暴雨天氣過程個例也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這些工作大都是集中在一次過程個例診斷分析上,望謨暴雨的短時強降水特征,望謨暴雨的主要天氣形勢有哪些?暴雨發生前、發生時、發生后各個物理量的變化特征,對流云團的源地、移動移速、結構等等這些方面尚無人研究。這些工作的解決將給預報員預報望謨暴雨天氣的強度和落區提供指導性意義,為提高氣象災害的趨利避害能力起到促進和經濟協調發展的作用。
2.1月變化特征
短時強降水是強對流天氣的一類,強調的是降水的短時及強對流特征,短時強降水容易產生城市內澇、山洪、滑坡等地質災害,是強對流天氣業務預報的重點之一[9]。中央氣象臺定義小時降水量≥20 mm的強水為短時強降水。
本文分析10~20 mm/h、20~30 mm/h、30~40 mm/h、40~50 mm/h、50 mm/h以上共5個級別的短時降水分布特征。近5 a望謨16次暴雨天氣過程中,雨強在10~20 mm/h有20個時次,夏季最多,為10個時次,其中6月5個,7月1個,8月4個,春末次之,為8個時次,秋季最少,僅發生了2個時次。雨強在20~30 mm/h有8個時次,夏季最多,為5個時次,春末(5月)發生了2個時次,秋季發生了1個時次。雨強在30~40 mm/h有7個時次,夏季最多,為6個時次,春末無,秋季發生了1個時次。雨強在40~50 mm/h僅有2個時次,均發生在夏季。雨強在50 mm/h以上的有4個時次,均發生在夏季。計算可知,春末暴雨的雨強平均為16.8 mm/h,秋季暴雨的雨強平均為20.1 mm/h,夏季平均雨強為28.3 mm/h,即春末暴雨及秋季暴雨的平均雨強明顯小于盛夏的平均雨強。
圖1給出了短時強降水頻次的月分布特征,從圖1可知,近5 a望謨16次暴雨過程中,短時強降水呈現明顯的單峰型結構,6月是短時強降水最頻繁發生的月份。近5 a來望謨發生超過20 mm/h的短時強降水21個時次,其中6月最多,為9個,占42.9%,7月3個,占14.3%,8月6個,占28.6%,5月及10月各有2個時次,9月無。小時雨強在20~30 mm/h有8個時次,6月有4個時次,7月無,8月1個時次,春末(5月)發生了2個時次, 9月無,10月1次。小時雨強在30~40 mm/h有7個時次,其中6月3個時次,7月1個時次,8月2個時次,春末(5月)無, 9月無,10月1次。小時雨強在40~50 mm/h僅有2個時次,均發生在6月和8月,分別為2012年6月26日22—23時(42.3 mm),2011年8月5日08—09時(40 mm)。小時雨強在50 mm/h以上的有4個時次,均發生在夏季,分別為2014年8月24日00—01時(59.8 mm)、01—02時(51.7 mm),2013年7月12日19—20時(54.4 mm),2010年6月28日03—04時(54.8 mm)。綜上所述,夏季暴雨任何級別的小時降水量發生的頻次都是最多的,10~20 mm/h發生過10次,占所有該頻次的50%,小時雨強在20~30 mm的夏季發生5個頻次,占62.5%,小時雨強在30~40 mm的夏季發生6個頻次,占85.7%,小時雨強在40 mm/h以上的均發生在夏季,占100%。

圖1 望謨短時強降水頻次月分布Fig.1 Monthly variation of ≥20 mm/h frequencies
2.2日變化特征
望謨近5a短時強降水日變化呈3峰型結構,在23—00時為第1峰值,達到了4個時次,03—04時為第2個峰值,達到了4個時次,隨之而來的07—08時為第3峰值,達到了3個時次,而09—20時是強降水的不發時段,即夜間是短時強降水發生的主要時段,占全天短時強降水的95.8%。小時雨強在20~40 mm出現主要時間同樣是在夜間,頻次最多的是出現在23—00時,達到4次,04—05時、07—08時出現的頻次次之,均為3次。小時雨強在40 mm以上出現的主要時間也基本是在夜間,占全天的95.8%,09—20時時段不活躍。為什么短時強降水多發生在夜間呢?有學者認為與低空西南急流在夜間加強有關,Tang[10]和張養才[11]則提出,夜間在特殊地形下形成的山風環流是主要原因,也有學者認為午后到傍晚氣溫高,在近地層會形成不穩定層結,為對流發展提供了不穩定能量條件,夜間地面氣壓降低使得地面輻合增強,如果加上水汽條件配合較好,在夜間就容易發生短時強降水。

圖2 望謨短時強降水日分布特征Fig.2 Diurnal variations of the SDHR ≥20 mm/h frequencies
3.1主要影響系統
對近5 a望謨的16次暴雨個例的地面、高空系統進行分析(見表1),發現16次暴雨過程中有15次700 hPa、850 hPa有切變線的影響,占全部暴雨的94%;10次過程有高空槽的影響,占全部暴雨的62.5%,說明高空槽和切變線是望謨暴雨的主要影響系統。地面上的系統多為輻合線、冷鋒或靜止鋒。冷空氣的入侵一般發生在春末初夏(5、6月)及秋季(10月),7、8月的暴雨過程中沒有冷空氣的入侵;西南低空急流的建立多出現在在盛夏,春末暴雨中僅有1次急流得以建立;南支槽影響望謨暴雨的時間主要為5月,5次春季暴雨中有3次有南支槽的影響。
春季暴雨均出現在5月(春末),近5 a共出現5次,這5次中有3次有南支槽的影響;西北氣流下配合有風場輻合也會產生暴雨天氣,但是發生的次數少,近5 a僅發生過一次。夏季暴雨的高空主要影響系統有:高空槽,副高、切變或低渦、低空急流,地面系統主要有靜止鋒、輻合線、冷空氣,冷空氣的影響一般只發生在初夏,盛夏(7、8月)無冷空氣的影響。近5 a望謨秋季暴雨僅發生2次,這2次秋季暴雨均有高空槽、切變線的影響。
3.2物理量特征
對近5 a望謨站點16次暴雨天氣過程中的物理量場進行分析,主要分析了比濕、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垂直速度、假相當位溫、K指數、Si指數,由于這些物理量的時間分辨率不高,因此,不可能恰取到強降水開始到結束所對應的物理量數據,因此,根據最大小時雨強所發生的時間,選取物理量數據的原則為:與當時最大小時雨量接近的時間,且該時間在強降水發生前或發生過程中。統計分析可知(表2),春季暴雨700 hPa比濕平均為9.1 g/kg,850 hPa比濕上升,平均為12.9 g/kg,700/850 hPa的水汽通量散度為6/6.8 g·s-1·hPa-1·cm-1,這兩層的水汽通量散度分別為-3.8/-13.8 g·s-1·cm-2·hPa-1。夏季暴雨的比濕條件及水汽通量好于春季,但是水汽輻合的強度沒有初夏強,700 hPa僅為-0.8 g·s-1·cm-2·hPa-1,850 hPa也僅有-7.8 g·s-1·cm-2·hPa-1。而秋季暴雨的比濕條件及水汽通量條件更差,但是850 hPa的水汽通量散度較好,達到了13.5 g·s-1·cm-2·hPa-1。分析動力條件可知,春季700 hPa的垂直速度為-17.4 Pa/s,盛夏為-7.6 Pa/s,秋季為-23 Pa/s,說明秋季及春季暴雨發生時上升運動更為劇烈。就高溫高濕條件分析可知,夏季的850 hPa假相當位溫最大,為78.8K,秋季最小為64.5K,說明夏季暴雨發生時空氣中的能量、動量、熱量及水汽更為豐富。夏季暴雨發生時平均K指數為37.4 ℃,秋季最小,為33.5 ℃,說明盛夏暴雨發生時,層結最為不穩定,秋季暴雨發生時,層結最為穩定。Si指數也證明了在春季和夏季時大氣的層強最為不穩定,秋季較為穩定。

表1 2010—2014年近5 a望謨暴雨主要影響系統

表2 春季、夏季及秋季暴雨平均物理量對比分析
3.3對流云系分布特征
高時空分辨率衛星資料的應用已成為揭示中尺度系統發生發展機制及物理意義、探討暴雨的形成機制,進而提高暴雨預報能力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工作[13]。對這16次暴雨過程的衛星紅外云圖進行了詳細的分析,主要從對流云系的生成源地、移向、移速、面積大小及是否有其它對流云系的合并加入這幾個方面詳細分析,得出如下的結論:
對流云系的源地多而雜亂,大都位于貴州西部—云南東部富源、羅平一線(圖3),具體如下:畢節、云南羅平、廣西隆林、安順、興義南部、六盤水、六盤水與晴隆、普安交界處、湖南西部、貞豐、望謨、云南富源、云南富源與六盤水交界處等。影響望謨暴雨的對流云系中,六盤水境內生成的對流云系影響最多,共有7次,占所有暴雨天氣過程的44%,這7次過程的對流云系中僅有2個發展到成熟階段為典型的MCS,其余5個為中小尺度對流云系。源地在畢節的有3次,這3個對流云系中有2個為典型的MCS,云團的面積大,影響范圍大,持續時間長,路徑為東南路徑。在黔西南本地生成的對流云系有3次,貞豐、望謨、興義南部,此地生成的云系一般為中小尺度系統,云團面積小,影響范圍小,影響時間較短。在廣西西北隆林一帶生成的對流云系僅有1次,在這個區域生成的對流云系往往通過東偏北路徑來影響望謨,該對流云系為中尺度系統,影響范圍較小。影響望謨暴雨對流云系的源地僅有1次在湖南西部,云系在湖南西部發展成東西向帶狀分布,而后斷裂成2個,較大的1個為MCS,南壓影響到望謨,是一次典型江準切變線的形勢過程。源地在安順至貴陽的有1次,云系在原地發展成熟,維持一段時間后東南移動,減弱,這次過程為典型MCS。源地在富源的有1次,這次過程為中小尺度系統,東南路徑,移速為23 km/h。
云系的移動路徑基本為東南移路徑或偏南路徑,其中6次為東南路徑,占37.5%,4次為南偏東路徑,有2次為東移路徑,有1次為西移路徑,還有1次在原地生成發展消亡,有2次為多個對流云系的影響。
對流云系在移動的過程中移速在12~49 km/h,平均為22.9 km/h,移動最慢的為2010年6月29日的中尺度對流云系,云系在原地發展維持一段時間后,西移,移速12 km/h,從6月29日00時持續到19時,共維持19 h。移動最快的是2010年5月28日廣西隆林生成的云團,云系生成后迅速北偏東移動,影響時間為27日16—22時,共維持6 h,移速49 km/h。
16次暴雨云系中有6次為典型MCS,4次為分散對流云系,其余為中尺度對流云系。16次過程中有10次有其它對流云系的合并加入,占62.5%,僅有6次為單一對流云系的影響。

圖3 影響望謨的對流云系源地及移向(圖中數字表示次數)Fig.3 Convective clouds source and the direction of movement
①近5 a望謨16次暴雨天氣過程中,春季暴雨及秋季暴雨的平均雨強明顯小于盛夏的平均雨強;短時強降水月變化呈現明顯的單峰型結構,6月是短時強降水最頻繁發生的月份,7月次之;短時強降水日變化呈三峰型結構,夜間是短時強降水發生的主要時段,占全天短時強降水的95.8%。
②高空槽和切變線是影響望謨暴雨的主要系統,16次暴雨過程中有15次700 hPa、850 hPa有切變線的影響,占全部暴雨的94%;10次過程有高空槽的影響,占全部暴雨的62.5%。地面上的系統多為輻合線、冷鋒或靜止鋒;冷空氣的入侵一般發生在春末及秋季;低空急流的建立多出現在夏季;南支槽主要影響望謨暴雨的時間為5月。
③夏季暴雨的比濕條件及水汽通量好于春末,但是水汽輻合的強度沒有春末強,秋季暴雨的比濕條件及水汽通量條件更差,但是850 hPa的水汽通量散度較好;秋季及春季暴雨發生時上升運動更為劇烈;夏季的850 hPa假相當位溫最大,秋季最?。慌c秋季相比,夏季、春季暴雨發生時大氣層結度更為不穩定。
④對流云系主要源地位于貴州西部—云南東部富源、羅平一線,有7次對流云系的源地為六盤水,3次為畢節,3次為黔西南州內;云系的移動路徑基本為東南路徑或偏南路徑,其中東南路徑占37.5%;對流云系在移動的過程中移速在12~49 km/h,平均為22.9 km/h;16次暴雨云系中有6次為典型MCS,4次為分散對流云系,其它為中尺度對流云系;16次過程中有10次有其它對流云系的合并加入,占62.5%,僅有6次為單一對流云系的影響。
[1] 杜小玲,楊靜,彭芳,等. 貴州望謨初夏暴雨環境場和物理量場合成分析[J]. 高原氣象,2013,32(5):1 400-1 413.
[2] 楊洋,劉益蘭. 中β尺度地形與貴州冰雹和暴雨的關系[J].高原氣象,1997,16(2):197-203.
[3] 池再香,杜正靜,趙群劍,等.中尺度西南渦、切變線對“07.7”貴州西部暴雨影響的分析與模擬[J].高原氣象,2010,29(4):929-938.
[4] 吳哲紅,虞蘇青,丁治英,等.貴州地區一次暴雨的數值模擬及不穩定性診斷分析[J]. 高原氣象,2008,27(6):1 307-1 314.
[5] 李腹廣,王芬 .黔西南州一次暴雨中尺度對流系統的發展分析[J]. 貴州氣象,2006,30(3):3-5.
[6] 崔庭,吳古會,趙玉金,等. 黔西南州望謨縣“6.06”特大暴雨過程中尺度分析[J]. 安徽農業科學,2012(3):2 260-2 263.
[7] 陳曉燕,周翠芳,楊玲.2004年7月4—5日貴州省黔西南州首場暴雨的物理量診斷分析[J]. 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4,16(S1):13-16.
[8] 段榮,王芬,熊方,等.西南低渦造成連續大暴雨天氣個例診斷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0,39(8):4 696-4 699.
[9] 陳炯,鄭永光,張小玲,等.中國暖季短時強降水分布和日變化特征及其與中尺度對流系統日變化關系分析[J].氣象學報,2013,71(3):367-382.
[10]Tang M C,Reiter E R. Plateau monsoons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 compariison between North American and Tibet. Mon Wea Rev,1984,112:617-620.
[11]張養才,葉一舫. 中國亞熱帶西部山區夜雨特征的農業氣候學研究[J]. 地理科學,1994,14(1):31-34.
[12]朱乾根,林錦瑞,唐東昇,等. 天氣學原理和方法[M]. 北京:氣象出版社,2007.
[13]齊琳琳,趙思雄. 一次熱帶低壓引發上海特大暴雨過程的中尺度系統分析[J]. 大氣科學,2004,28(2):254-268.
[14]羅寧,許炳南,文繼芬,等.貴州大氣降水的時空分布規律研究[J].貴州氣象,2006,30(4):3-7.
[15]吉廷艷,李玉柱,楊利群.貴州氣溫、降水及濕度等氣象要素的空間分布特征[J].貴州氣象,2000,24(1):19-22.
[16]伍紅雨,王謙謙.近49年貴州降水異常的氣候特征分析[J].高原氣象,2003,22(1):65-70.
[17]張艷梅,江志紅,王冀.貴州夏季暴雨的氣候特征[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8,4(3):182-186.
[18]樊李苗,俞小鼎. 中國短時強對流天氣的若干環境參數特征分析[J]. 高原氣象,2013,32(1):156-165.
[19]劉裕祿,邱學興,黃勇. 發生短時強降雨的對流云合并作用分析[J]. 暴雨災害,2015,34(1):47-53.
[20]韓寧,苗春生. 近6年陜甘寧三省5—9月短時強降水統計特征[J]. 應用氣象學報,2012,23(6):691-701.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hort-time Heavy Precipitation and Situation Analysis of Storm in Wangmo during Nearly Five Years
WANG Fen1,2,XU Qiyuan1,LI Fuguang1
(1.Meteorological Office of Southwestern Guizhou,Xingyi 562400, China; 2.The Mountainous Climate and Resource Key Laboratories of Guizhou Province, Guiyang 550002, China)
Based on the hourly automatic weather station precipitation and MICAPS data,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conducted to explore the short-time heavy precipitation in different class and storm situation,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①Average hour rainfall intensity in spring and autumn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in the summer; the short-time strong rainfall monthly changed in unmoral type structure, June was the most frequent short-time strong rainfall of the month; Short-time strong rainfall variation in three peak structure, the night was strong precipitation concentration period. ②Upper trough and shear line was the main influence storm system. The system on the ground were convergence line, cold front moving or stationary front; Generally cold air invasion occurred in the late spring and early summer autum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low-level jet more appeared in the summer; Southern trough mainly affects storm time in may, low vortex shear caused more strong precipitation. ③The humidity conditions and water vapor flux in the summer storm were more plentiful than in spring and autumn; Late spring and autumn rain occurring need more upward movement; The late spring and summer atmospheric layer were the most unstable. ④Convective clouds main source were western Guizhou and eastern Yunnan Fuyuan, seven convective clouds source was Liupanshui; the moving path were southeast or south; Six times for typical MCS, 4 times for decentralized convective clouds; 10 times other clouds joined in the process of 16.
short-time heavy precipitation; storm; Wangmo
1003-6598(2016)03-0031-06
2016-02-21
王芬(1978—),女,碩士,高工,主要從事短期預報預測工作, E-mail:1043006358@qq.com。
黔科合院士站(2014)4010號;貴州省氣象科技開放基金項目(黔氣科合KF[2016] 10號);2015年貴州省創新團隊項目,黔西南州氣象局項目2014-08共同資助。
P426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