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厚醒
(貴州省威寧自治縣二塘中學,貴州 威寧 553100)
淺談內閣制度在明代政治中的特點及地位
宮厚醒
(貴州省威寧自治縣二塘中學,貴州 威寧 553100)
內閣是明朝始有的一種政治制度。它在明代中央政治體制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研究明代政治必然涉及的一個問題。隨著君主專制政體集中的趨勢,內閣制出現了。君權巔峰狀態下的內閣注定了有著一條曲折的發展之路。一方面宰相制雖然被廢除了,但宰相制所包含著的權力結構的規律始終在內閣制上反映出來;另一方面歷史又提供了許多變革的機會。在明代君主專制政體中君權的至高無上與絕對化是毫無疑義的。
明代政治;內閣;職權;制約
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十三年(1380)罷丞相、廢中書省,對中央政權體制進行了重大改革。從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之后,運行了1500 多年的宰相制度被廢除意味著中央政治既皇權系統中的最高層被撤銷了,皇帝與諸司百官之間的聯系也就中斷了,那么相權流向了何方呢?《皇明祖訓·首章》中朱元璋云:“今我朝罷丞相,設立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此處“朝廷”當指皇帝。宰相制度廢除后,皇帝一人總攬朝政大權,皇權兼并了相權,(皇權兼行行政大權,這只是相權的流向之一,另一方面,相權也一定程度上流向了六部)君主專制達到了有史以來的最高峰。
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后,身兼君、相二職,大權獨攬,日理萬機,事無巨細,皆要過問,忙得不可開交,深深體會到一人集權的難處。為此,1380年(洪武十三年)罷丞相,廢中書省,對國家政治體制進行了一次較大范圍的改革。洪武十三年九月,明太祖設置四輔官,名為春、夏、秋、冬,按時節來幫助自己,朱元璋對四輔官的禮遇確實不低,但是沒有什么作用,運行不到兩年這一制度就被徹底廢棄了。大學士以翰林院的編修,檢討等官充任,只是幫助皇帝閱讀奏章,起草文書和處理一些事務,作為顧問秘書,以減輕皇帝的工作負擔,將原中書省的議政權幾乎全部移入翰林院。重大政務,必須由明太祖本人親自處理,權力絕不下放。但是無論怎樣,明朝的內閣制度在明太祖時期出現了萌芽。
就大學士的職權而言,根據《明史·職官志》記載:“當是時,以翰林春坊詳看諸司奏起,兼司平駁。大學士特侍左右,備顧問而已。”“顧問”“師保”之責正是內閣議臣、輔政的本質,從議政權分移至翰林院,又在翰林平駁諸司文章的基礎上設置殿閣大學士為顧問這一輔政制度的發展過程看,大學士的職權主要為“侍左右,備顧問,不得平章軍國事”,他們的主要職責是做好皇帝的參謀,充當智囊團。此種規定主要是為了限制輔官的權力,防止權臣專政的出現。盡管此時大學士的權位是比較卑微的,但是它作為一種政治制度卻為內閣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一)內閣閣臣基本上都是翰林文學之士。
內閣根植于翰林院這塊土壤之上,閣臣大部分來自翰林,即所謂“問錢糧不知,問甲兵不知”,大都缺乏實政庶務的經驗。自洪武十三年(1380)罷中書省,廢丞相以后,原中書省權力中的議政權移入翰林院,繼而又移向內閣。內閣是在翰林院議政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皇帝的輔政機構。內閣閣臣和翰林院官員稱同官,正所謂近水樓臺先得月,閣臣大部分出自翰林院,由詞臣入選,也就不足為奇了。明末清初思想家顧炎武說道:“明代綸扉之地,必取詞林。”(《日知》卷九)
朱元璋不設中書省,去掉丞相,目的就是要皇帝“躬攬庶政”,親自操攬大權,企圖免除權臣的專權,篡奪朱氏的天下。明成祖朱棣雖然任用了解縉等七人為代言之臣,但是仍然遵守了這條祖訓。因此,他只是挑選了借個翰林院的編檢官員參與機要,充侍臣,備顧問而已,既不允許“內閣”專制注司,諸司奏事一不許向“內閣”相表白。從這時起,都是皇帝自己總攬大權。由于儒家忠君思想的影響,皇帝是天命之子,君權神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舊的歷史論者總是從各個角度責難閣臣,其實在明代,朝政良否的主要責任應該是掌權的朱氏子孫,而不是“毫無事權”的內閣。
(二)內閣受司禮監的制約。
內閣宦官與封建專制主義的皇權是同始而終緊密聯系的。為了維護最高決策的權威,不得不依靠宦官幫助完成權力運作,在皇帝與內閣票擬之間,演化出一個司禮監批紅的程序。明太祖鑒于漢、唐兩代宦官禍國殃民,早已對他們深有警惕。朱元璋認為宦官只能被驅使而不能干政,君主不能把他們當成心腹或者耳目。于是在宮內有一塊鐵牌,上面鑄有“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的禁令。可是從他自己開始就破壞了這一禁令;到明成祖朱棣時宦官專權不斷發生,在國內去四方做欽差的有太監,還有出使西洋的鄭和,特別是開設東廠的這個特務機關,由太監做提督。
明代內閣制度作為議政、咨詢與秘書功能并兼的輔政機構,對皇權形成了有效的制約,也對明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內閣具有票擬,草擬詔敕、平章政務、論思和備顧問的職能,雖然沒有決策權,但是仍然對皇權形成了制約,尤其是在萬歷初年張居正當國的 10 年里,內閣制度發展到了頂峰。中外奏章無不經由內閣票擬,特別是在皇帝怠政的時候,票擬更是百官與皇帝溝通的唯一渠道,內閣把輔政職責和秘書性功能發揮的淋漓盡致,協助六部諸司等機構維持國家行政體制的正常運行。
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君主專制廢除了歷代的宰相制度,從而導致明代中央行政中樞體制的嚴重失衡。自洪武十三年(1380)罷中書省、廢丞相以后,為了維持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原中書省權力中的議政權,即平事政事之權移入翰林院,繼而又移向內閣。內閣是在翰林院議政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皇帝的輔政機構。從此以后內閣制度開始崛起并逐漸成為了明朝政治舞臺上的一支舉足輕重力量。由于內閣大學士參與中央行政決策,擁有一定的決策權,大都出身翰林,是皇帝的近臣,也是官僚集團中最接近皇帝的人。
[1]梁希哲,明代內閣與明代的官僚政治[J].史學集刊,1992,(2):5-6.
[2]歐陽琛,論明代閣權的演變[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1987,(3):10-12.
[3]張升,明文淵閣考[J].故宮博物院院刊,2002,(2):10-13.
[4]林樺,略論明代翰林院與內閣的關系[J].史學月刊,1990,(1):11-15.
[5]孟廣軍,從嘉靖朝大禮議等事看閣權對皇權的制約[J].北方論叢,1998,(2):11-15.
K248.1
A
1671-864X(20 16)08-00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