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金師
(吉林藝術學院藝術教育學院,吉林 吉林 132000)
淺談線在寫意人物畫中的發展意義
彭金師
(吉林藝術學院藝術教育學院,吉林 吉林 132000)
寫意人物畫是人物繪畫的一次創新與變革。一般認為寫意人物畫起于五代,梁楷的《潑墨仙人圖》是寫意人物畫的開端之作。自五代之后減筆興起,人物畫的創作又出現了一個新的局面。本文通過論述線在人物畫中的萌芽、興起及轉變,進一步探討線寫意人物畫上面的精神旨在及衍變。
線;人物畫;寫意
人物畫的發展最早可追溯到石器時代,如仰韶文化中的人面魚紋彩陶,就是經過人類對自然界的細致觀察將畫面刻畫出來的。至秦漢時代,為顯示封建時期的威嚴,王朝的統治,宮廷壁畫得以盛行。在秦漢建筑繪畫藝術中,畫像石畫像磚起到了重要作用,記載了那一時期的生活狀態及文化傳統。
魏晉南北朝時期,繪畫藝術中的美術作品才算獨立出來,如最早享有美術家盛譽的畫家曹不興,之后有衛協、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等人物畫家陸續興起。魏晉時期的《地主莊園圖》是已知最早的紙本圖畫。
隋朝的繪畫隨著寺院、佛法的修復,大批畫家參與其中壁畫創作,如展子虔等,他們在進行壁畫創作的同時,也進行著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繪畫創作。在唐代,人物畫獲得了極大發展,貢獻最早的是初唐閻立本等。
宋代人物畫除了繼承吳道子的傳統人物畫外,畫法上開始由著色向水墨方向發展。北宋文人畫畫家李公麟,將白畫發展為白描,南宋梁楷則開創了水墨寫意減筆人物畫,代表作有《潑墨仙人圖》。
人物畫在清代受到了西方人物畫的影響,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的背景下,中西方文化產生了碰撞。水墨人物畫發展迅速,代表人物有徐揚、郎世寧、董邦達、仁熊等。郎世寧將西方透視法則的引進,形成當代水墨人物畫和人物素描的雛形。隨著百姓地位的提高,社會的改革,線也經歷著一次變革。民國時期的蔣兆和將素描巧妙的運用到了中國水墨人物畫中,將水墨人物畫發展到了一個鼎盛時期,代表作有《流民圖》等。在了解傳統線在與之相應的時代如何相互影響下,發展與創新當下與社會生活相關的寫意人物畫。
線以一種特殊的形態貫始終貫穿于中國畫中,線成為了中國畫的標志性符號。線被看做國畫中的骨,是中國畫主要的造型方法和表現形式,是國畫中墨、色、章法、結構等的統領者。重視物象的本質與結構,重視情感的表達,是一種自然而成抽象藝術。
線具有程式化、夸張化、性格化等一些特征。程式化的線都是從對象中抽離出來,有主觀性很強的特征,包括主觀色彩的判斷等,線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是變幻莫測的,很不容易捕捉。所以繪畫者對物象的描繪通過提煉、概括、再進行組織,使線遵循一定美的規律。
線的夸張性具備鮮明的個性,對人物形態神情的適當夸張,對畫面中主題人物適當畫大,而次要人物畫的略小,更能使畫面生動有趣。像五代貫休的羅漢畫“龐眉大眼,朵頤隆鼻”,就是運用夸張的手法來表現羅漢的相貌。夸張手法是在基礎扎實的情況下再進行變形,是根據結構的特質來表現物象的。
線的性格化在水墨人物畫中運用的比較廣泛。脫離了客觀對象的部分外部特征,而與人物形象的內在精神完全融為一體。線具有傳神與抒情的作用,中國的背景文化大多講借物抒情,在詩文與書法中見多,抒發情感的另一種形式便是繪畫,而線就會成為這一抒發情感的載體。在塑造物象的過程中,線始終串聯著畫筆與畫者的情感,將線的各種形態融入畫者的情感中。有畫論記載,“張旭見公孫大娘舞劍器,筆勢益壯”。在不同藝術的韻味中相互影響,借鑒,使線的精神與韻味更濃。
線在中國繪畫中多以虛實相應、以線傳神、以線傳情等手法活躍在物象上。線的感情都是在現實生活中感知的,再賦予畫面。小山畫譜中說“人有言繪雪者,不能繪其清,繪月者,不能繪其明,繪花者,不能繪其馨,繪人者,不能繪其情,以數者虛而不可以形求也,不知實者逼肖,則虛者自出。故畫北方圖則生涼,畫云漢圖則生熱,畫水于壁則夜聞水聲。”將虛實相應的感覺描繪出。沒有情感的水墨人物畫創作經不住歷史的考驗,時代性的水墨人物畫需要線的多樣化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中國繪畫的散點透視法在構圖上對表現空間、時間上有非常大的自由,線可以把空間時間復雜的場面排列組合,將眾多的人物在畫面上進行組織,利用線的疏密、虛實將畫面前后空間襯托出來。
在前人的畫論中,最主要的是謝赫在六法中提出的“骨法用筆”,后人對“骨法”解釋很多,論點也不同,有人講“骨法用筆主要指品性、氣質”精神方面,有講“骨法用筆,是指功力”,還有講是指物象的結構比例關系。豐子凱在談到骨法用筆時講“因用筆而骨氣得成為骨法,亦因用筆而骨氣得以畫面化。骨氣是基本形體及其所有的感情,是力體與力感。所謂注重用筆,就是注重線條,故用筆就是用線來達到神氣的韻與道。”“所謂骨法,就是骨氣得表現者,線條是畫面上的要素,骨氣是畫面下的要素,兩者結合便是骨法。故骨法是立在線條與線條意義之上的”。他在這里把骨氣、骨韻、形與線的用筆關系講的比較明確。
用線條塑造形象,色彩為輔。所以線條成為形象的骨,墨色為肉。但是并不是任何線條都可以成為骨的。依據當時顧凱之提出的“以形寫神”原則,線條不但能表現物象的結構本質,還可以傳達人物的精神面貌氣質。骨和精神的結合便成為了骨氣。骨是表現物象結構的,而氣是貫穿于線中的一種精神及情感。骨法是用筆表現的原則,也是用線表現的原則形式,更是主客觀心理的結合。
筆者認為“骨法用筆”與“以形寫神”是意氣想通的,精氣神是無形的,而功力的扎實是表現線條力度能否傳神的重要手段。
J212
A
1671-864X(2016)08-0233-01
彭金師(1990-)男,漢族,山西新絳縣人,研究生,吉林藝術學院藝術教育學院,研究方向:中國人物畫教育教學研究。